第一批90後已經負債了,70、80的人們看著揪心啊


90後已經出家了,90後已經脫髮了,90後已經油膩了……現在,但凡“90後”這個詞出現在網上,基本上就沒啥好事發生,這其中有貶損,也有調侃。尤其是“第一批90後”更是被黑得彷彿已經半截入土了……

吐槽歸吐槽,不吹不黑,今天我還想誠實地補刀一句:“第一批90後已經負債了!”。這句話不是開玩笑,從去年年末開始,有這樣一則新聞就走進人們的視線:

“30歲以下家庭負債最重,月入1萬隻敢花1千”,30歲以下家庭啥概念?以2018年計算,也就是1988年以後出生的人,鑑於中國大陸男性法定結婚年齡為22週歲,所以基本範圍圈定在1988年~1996年生人所組建的家庭,而這裡面也包含了被黑得最慘的“第一批90後”。

1萬工資只敢花1千?錢都到哪兒去了呢? 據《財經》記者報道,對月薪1.5萬元的王驛來說,這就是他一個月的所有開支。 王驛仔細算了一筆賬:早晚在家吃,每天吃飯花銷不超過30元,一個月不超過600元;和朋友出去吃幾頓,AA下來一次幾十元;話費一個月50元;住在親戚家不用付房租;幾乎不買衣服。一個月1000元足夠了,省下來的錢,都用於在鄭州買房。

然而,他並不是唯一一個每月僅花1000元的人,在北京工作的沈忠也是如此。2015年他在燕郊買了房,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親朋好友大約30萬元。沈忠在北京工作,不是每天回燕郊住,但在北京城區租不起房,工作日就在親朋好友家“湊合住一下”,有時候還在親戚家幫忙看店,管他吃住,這樣可以省點開銷。


王驛和沈忠的生活故事,是在中國城市打拼的年輕負債家庭的縮影。這個新聞出來以後,有網友是這麼說的:“有房、住親戚家,就這還好意思說窮?真矯情!我一個月租房子加上養家餬口必要開支,剩下的錢還沒有1千呢!”可見,大家的生活壓力也都非常大!

家庭債務正在摧毀大部分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目前,1990年前後出生的年輕一代集中進入結婚、生子的年齡,要開始直面買房、買車、養小孩等現實問題,家庭負債由此開啟,而且負債模式一旦開始就剎不住車!因為買房之後,你面對的還有買車、生孩子、入托、學區房等剛性需求!

有調查稱,中國居民槓桿率從2008年的18%開始迅速上升,2017年二季度上升至47.4%。而新興經濟體目前居民槓桿率中位數是21%,中國的居民槓桿率已經超過新興經濟體的平均數和中位數,也超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出的警戒線!


賬面上的信息或許還無法完全反映出真實情況,但根據測算,倘若考慮到住房公積金貸款,那麼中國居民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已經於2017年7月突破了53%!按此速度擴張,到2017年底就達到56%左右,這與不少發達經濟體60%以上的居民槓桿率水平已經相差無幾了。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居民部門債務率從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不到10年!

什麼?!中國有10億人正在負債前行? 結合前面王驛和沈忠的生活例子,再結合實際的生活感受,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高負債率嚴重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水平。 按照今天的居民負債程度,如果一個人每月可以支配的收入為1萬,那麼他首先需要從中拿出7710元用於還債,如此一來,剩下的2000多元錢才是他真實可供日常開支的收入。

讀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眼下不正值消費升級新時代嗎?如果負債率真的這麼高,怎麼能叫消費升級呢? 誠然,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是鐵一般的事實,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的進化也是毋庸置疑,然而,消費升級的熱風可能只是吹到了一小部分人,大多數人還沒有張開雙臂擁抱消費升級的實力。

李迅雷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經濟分化日漸加劇,消費升級實際上只發生在3億中產人士身上,他們才是引發開篇提到的高鐵爆滿、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等現象的主要力量。仍有近10億人,還在負債前行。”


該如何控制居民槓桿率? 首先,就要改變熱點城市房價“只漲不跌”“長期上漲”的預期。推出長效機制,打破“政策一鬆綁、房價即反彈”的樓市不良循環。 其次,要嚴格防範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進一步規範整改,有效引導資金向實體經濟部門流動,從而確保系統性風險處於可控範圍。

最後,我就問一個問題:“東西貴就一定是東西的錯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種種狀況。 尤其是,當前巨大的不確定性籠罩著我們每一個人。面對變化,究竟什麼足以讓我們安身立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