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三縣交匯處的「困中之困」——靜寧縣四河鎮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紀實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四河鎮脫貧攻堅產業培育暨貧困戶收入基本情況圖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王河村新建成小雜糧加工基地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展示定製的小雜糧包裝品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四河村靳下社人居環境改善示範點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記者途經張尤村道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張尤村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張尤村新建養殖小區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張尤村養殖小區俯視圖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村容村貌發生大變樣的張尤村遠眺圖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張尤村部一角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張尤尚寨果園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王岔村養殖小區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王岔村幼園管理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遠眺四河近年來整理的梯田——昔日“三跑田”變“三保田”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王岔村幸福大院活動中心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田堡村馬岔易地搬遷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大莊坪村龍溝社易地搬遷點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蘆灣村養殖小區俯瞰圖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蘆灣村養殖小區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蘆灣村便民服務站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蘆灣村村規民約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蘆灣村易地搬遷點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石河村北山生態造林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四河鎮街道遠眺圖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蘆灣梁戰國秦長城遺址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四河鎮在建的濱河大道遠眺全景圖

攻克三县交汇处的“困中之困”——静宁县四河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纪实

聯繫幫扶單位華煤集團在四河鎮開展勞務輸轉招聘工作

四河鎮——靜寧縣兩個省列“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靜寧本就是六盤山片區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的特困縣,同時也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可以說,四河之困,是困中之困。

從立地條件來看,四河鎮處於華家嶺餘脈,山體破碎,溝壑縱橫,氣候寒旱,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群眾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從地理位置來看,四河鎮地處靜寧最西端,距離縣城40多公里,22個行政村中有10個村和定西市通渭縣、白銀市會寧縣毗鄰接壤,屬典型的“邊邊角角”地帶,長期以來,廣大群眾偏於一隅,信息閉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出務工成了走出大山的最好途徑。從貧困狀況來看,全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12戶12702人,經過歷屆鎮黨委、政府和全鎮各極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貧困人口下降到了目前的1259戶4920人,但還有18個村屬於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22.15%。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堅克難、攻城撥寨的最後階段,四河鎮到底能不能如期脫貧,怎樣如期實現脫貧?受到了各方的強烈關注。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毫無退路的硬仗!

這是四河鎮歷屆黨委班子和全體幹部的共識。改善基礎設施,補齊發展短板,增加群眾收入,減少貧困人口,按期實現脫貧摘帽——向中央和省市縣各級以及全縣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做到脫貧路上絕不落一戶一人!

“這的的確確是一場輸不起、等不得、沒退路的硬仗,是一場必須百倍用心、千倍用力、爭分奪秒、苦幹實幹才能攻得下、打得贏的硬仗!”

面對艱鉅的脫貧任務,全鎮上下凝心聚力,抓項目夯基礎,抓龍頭興產業,抓作風強保障,抓發展促脫貧,多點開花,齊頭並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項工作如火如荼,實現“彎道超車”的跨越式發展之勢已然形成。

著眼短板,大抓項目,夯實長遠發展基礎

四河鎮發展緩慢,歷史欠賬大的原因就是它所處區域位置極為偏僻。這個三縣交匯處曾是“三不管”的鄉鎮,道路不通,交通阻塞,落後封閉。生產耕作條件極差,靠天吃飯,卻又十年九旱;靠地生活,卻又地無三分平。坡陡地之間,沒有像樣的田間道路,基本以驢馱人挑為主,極大地限制了農業機械的使用,雨雪天氣,群眾更是難以出行。

2016年,四河鎮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縣國土部門經過充分規劃論證後,積極向上級單位彙報爭取支持,決定在四河鎮實施萬畝土地整理項目。自此,四河鎮加快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幕全面拉開,歷時三年的土地整理工作,共整修梯田7.5萬畝,配套硬化道路110公里,砂化田間道路107公里,全鎮基本實現了梯田化。在改造梯田的同時,通暢工程建設項目全面啟動,全鎮油鋪和硬化通鎮公里2條25公里,硬化鄉村道路45公里。結合今年的省列扶貧專項資金,全鎮硬化道路總里程達到了29條231公里,覆蓋村民小組162個,硬化路通社率達到了92%。有7個村硬化了村內主巷道17公里。

站在四河鎮的道路交通圖前,四通八達的縣際、鄉際、村際聯網道路,東接甘溝,南通新店、通渭,北連會寧、紅寺,打通了農作物運輸的多條通道,讓四河鎮從過去的密閉狀態,迅速展現出開放的新姿態。

驅車駛上崇峻的蘆灣梁,平坦筆直的水泥硬化路上感覺不到絲毫顛簸,路兩側還加裝了安全防護欄。據同行的副鎮長席小平介紹,此路將靜寧和通渭一分為二,向北延展的方向是會寧縣。他自豪地說:“四河現在的路在全縣各鄉鎮來說應該是最好的。”

梯田整理和通村道路建設,使四河的基礎設施欠賬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政府駐地發展滯後的問題日益突出地體現出來。

鎮政府駐地位於深度貧困村四河村,鎮區只有一條主街道,年久失修,坑窪不平,車輛難以通行,加之沒有排水設施,街道經常堵車、積水。群眾常抱怨說:“這麼大的個鎮,路還不如我們村上的,趕個集得弄一身泥。”

借力改造鎮區道路的有利時機,四河鎮把昔日視為不利發展的因素——與會寧、通渭接壤的地理位置,變為加強商貿流通的有利條件加以利用,變“三不管”地帶為聯通三縣、彙集三縣商貿物流的樞紐重鎮,讓四河鎮成為附近邊界群眾購物交易的便利市場,通過改善鎮區條件,打造宜商宜居的商業窪地,發揮小城鎮對地方經濟社會的引擎作用,帶動商貿物流產業和二、三產業發展,助推全鎮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基於此規劃之上的道路疏通工程和以擴大四河鎮政府駐地為核心的小城鎮擴容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

要建成商貿交易中心,勢必要先打通道路。在打通與通渭、會寧聯通道路,實現縣際路網貫通同時,鎮政府於年初動工建設濱河大道,以濱河大道和鎮區主街道為支撐的“四橫兩縱”路網框架初步形成,將寬闊的河灘地納入小城鎮版圖,拓展街道面積,擴大小城鎮容量,以“一市場一新區”為核心的鎮區擴容建設全面鋪開,佔地近50畝的四河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可搬遷群眾263人入住。

過去的四河鎮街道狹窄崎嶇,此次配套建設的濱河大道長約3公里,成為擴容工程中一大亮點,為當地群眾所讚許歡迎。再過數月,沐浴在春風中的當地群眾就能感受到在遍植綠樹的濱河大道上散步的愜意。

中心帶動,片區組團,優化鄉村發展模式

四河鎮是一個合併形成的鄉鎮,鎮域面積135平方公里,共有農業人口4825戶22190人,人均耕地面積近5畝,土地面積廣,群眾居住分散,是最明顯的特點。全鎮175個村民小組,大多分佈在山區溝壑地帶,群眾依山而居,居住分散,垃圾圍村、亂搭亂建、亂堆亂佔等問題更是加重了外在的落後印象。

如何在短期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改變村容村貌,培樹文明鄉風,形成自主發展、競相發展、趕超發展的良好風尚,成為基礎設施改善之後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

再三斟酌討論下,四河鎮提出了“劃片分區、中心帶動、組團發展、綜合治理、掛圖作戰”的總體思路,即將全鎮22個行政村劃分為6個片區,每個片區確定一箇中心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開發、全域無垃圾治理、人居環境改善、文明鄉風建設等方面輻射帶動,既抓硬件建設,又抓基層治理,既避免了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又能通過各個突破、抱團發展、逐步推進的方法,最終達到村村有項目、村村有動靜、村村有變化的目的。

王河村的小雜糧加工基地,張尤村標準化村級活動場所,田堡、大莊坪等5村7個易地搬遷點,建設四河、豆河、王河、尚寨等4個縣級美麗鄉村示範點,硬化張尤、四河、田堡等7村巷道,續建3個、新建6個村部,新建蘆灣村等3處標準化養殖小區,為蘆灣村興修塘壩一座……

2018年的四河鎮,因為多點開花的項目建設,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風生水起,鄉村振興的步伐明顯加快,經濟增長勢頭迅猛,社會整體發展形勢喜人。

為了全面貫徹“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著眼全局和長遠,取得地方發展的全面進步,彰顯全面發展的良好效應。四河鎮以項目為支撐,大力改善全鎮村容村貌,加快新村建設,並通過確定各村清潔人員,指定垃圾集中填埋地點,初步建立起了每月逢九集中清掃的工作機制,鎮域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圍繞推進移風易俗,鎮上提出了“三會七抓”的工作舉措,即動員各村組織群眾召開好群眾參與知情大會、移風易俗宣講大會、先進典型示範大會,抓好致富技能大培訓、政策法規進萬家、紅白事務亮規則、文明創建樹新風、互助幫帶同發展、文化活動常開展、強化宣傳造氛圍。鎮上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聯合會,引導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引導民眾自覺抵制天價彩禮、大修廟宇等不良風氣。在五一、國慶等重要節日命名一批最美庭院示範戶、誠實守信示範戶、孝老愛親示範戶、共產黨員示範戶,表彰一批好媳婦、好婆婆、好家風,通過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轉變觀念,激發活力,提振群眾的致富信心和精神面貌。

同時,以黨建為統領,全面實施“戰鬥堡壘、先鋒模範、軟散整治、典型示範、黨建引領”五大工程,大力加強村兩委班子和“三個帶頭人”隊伍建設,每年評選表彰一批脫貧攻堅、致富帶富、自強自立的先進典型,培育一批種植能手、養殖能手、致富標兵、人居環境整潔示範村社,動員全體幹部和困難群眾結親戚,密切幹群關係,讓群眾感受到時時有組織、處處有幹部。

鎮長薛小田表示,在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一號工程”抓主抓重、攻堅克難的同時,始終堅持統籌兼顧,同步推進鄉村綜合治理,有力地提升了脫貧攻堅的整體成效。

培育龍頭,聯結利益,構建產業發展體系

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如何發展增收產業,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產業支撐是重中之重,該鎮按照“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要求和“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靠勞務”的思路,緊緊圍繞“牛果勞”三大產業,全力以赴快速培育能夠增收的栽樁產業。

四河鎮土地面積大,秸杆資源豐富,群眾又有傳統的養牛基礎,但長期以分散養殖為主,家家戶戶各自為陣,單打獨鬥,要麼形不成規模,要麼良種良法的科學養殖技術難以推廣,極大地制約著養牛產業的發展壯大。

為了進一步激活農村生產要素、促進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該鎮以農村“三變”改革為契機,動員各村黨組織致富帶頭人、黨員致富帶頭人、群眾致富帶頭人成立種養殖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42個,動員1200多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並由村集體資金入股合作社,帶動貧困群眾種植飼草玉米2000畝,苦蕎、白谷等小雜糧1500畝,隨後縣上又下撥貧困戶發展配股資金465萬元。

合作社建成了,最缺的資金也有了,但各合作社的成員畢竟是本地的農民,怎樣發展、如何經營也是一籌莫展。誰來承接運營這大量的發展資金,如何真正和貧困戶建成利益共同體,成為擺在鎮黨委、鎮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

經過多方排摸了解,全鎮還沒有一家有實力的企業,外地有實力的企業又嫌棄四河太偏僻、不方便,甚至有一些是衝著“項目”來的!

“求人不如求已!”鎮黨委書記席鵬舉說,正當此時,縣上成立了供銷集團,各鄉鎮也相應開始成立基層供銷社。“我們依託供銷社註冊成立了靜寧縣金牛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開始了邊幹邊探索的艱苦創業之路。”

“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鎮產業公司起步運營的生命所在。”據席鵬舉介紹,當時,各村黨支部組織發動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入社貧困戶利用財政扶貧補貼資金入股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入股到鎮產業公司,村集體發展資金、貧困戶發展配股資金等直接入股到鎮產業公司,統一由鎮產業公司負責經營,構建起了“龍頭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

目前,公司下設張尤、蘆灣、王岔3個養殖基地,依託村級合作社負責日常餵養,為301戶無能力養牛的低收入貧困戶保底分紅,改變了貧困農戶有意願養殖而自身無能力養殖,以及分散養殖抵禦風險能力差的狀況,提升了效益,增加了收入。

初步運營獲得成功後,按照“一元主導、多元增收”的思路,公司又把眼光放在挖掘本地潛力、延長產業鏈條上,先後建成了飼草分公司和小雜糧加工基地。飼草分公司調供機械,向村級合作社回收飼草玉米,目前已完成飼草青貯780多噸,保證了3處集中養殖區的飼草需求,降低了養殖成本,合作社向村集體按股分紅,破解了村集體經濟創收難題,同時還低價向周邊群眾提供飼草服務。

11月2日一大早,王河村新建的小雜糧加工基地上,新上的生產線已順利安裝,並試運行成功後,正式開始加工生產。

據鎮產業公司總經理周堆介紹,該加工基地是按照“鎮產業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面向全鎮群眾,側重貧困戶而建辦的一家村集體企業,主要以加工洋芋、蕎麥、莜麥,生產粉條、小米、豆麵等小雜糧為主,在扶持貧困群眾的同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為此,王河村支部書記王鎮川算了一筆賬:“小雜糧加工基地服務周邊群眾3000多人,僅麵粉加工一項收入每年預計可達到8萬元左右,既方便了群眾的磨面,還能為貧困戶分紅,為村集體創收,沒有“三變”改革,就沒有這樣的好事在我們王河落地。”

席鵬舉說,公司化運營,風險防範是第一位的。鎮產業公司整合全體合作社成立了聯合社支部,下設財務部、項目部、機械部、黨建部,在各養殖小區和飼草分公司、小雜糧加工基地成立了黨小組6個,選派專業人員擔任會計,並多次到大型企業學習培訓。

產業鏈上黨旗紅!產業型黨建在四河鎮得到了生動實踐。“黨支部+合作社+養牛、+果品、+飼草、+小雜糧”的“三變”改革模式,實現了貧困戶、村集體、合作社的三方共贏,良性發展,為全鎮“三變”改革起到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據瞭解,四河鎮目前果園面積達到3萬畝,覆蓋率達30%。果品產業堅持“一次擴量、鞏固提升、管理增效”的原則,實行鎮科級領導幹部包園責任制,抓好現有新植幼園的存活鞏固。並聘請縣林業局專業技術人員和結對幫扶鄉鎮的“土專家”28名,一邊培訓果農,一邊對全鎮5000多畝幼園和初掛果園進行標準化管理,提高了建園水平。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每年在全鎮推廣旱作農業5.7萬畝,其中全膜馬鈴薯3.7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2萬畝,涉及貧困戶種植馬鈴薯1.24萬畝,全膜玉米0.88萬畝。

勞務產業,始終是四河鎮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快捷產業。該鎮建立鎮勞務工作站,確定3名幹部為鎮勞務專幹,22個行政村設立勞務工作室,由22名村幹部兼任勞務信息員,製作了“四河勞務”信息發佈平臺,及時推送勞務信息,加大勞務輸轉力度和技能培訓力度,提高組織化輸轉程度。幫扶單位華亭煤業集團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今年先後招收兩批50多名務工人員,月工資在6000元左右,實現了“輸轉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

盡銳出戰,紮實苦幹,鍛造脫貧攻堅作風

隨著全鎮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等工作的梯次推開,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扶貧措施和項目資金先後落地,群眾對鎮黨委班子和全體鎮村幹部的期盼和要求也在日漸提高。家住四河村的李平安,生活條件相對於山區群眾要好很多,但他坦言前些年守著家裡幾畝薄田看不到啥希望,就在幹農活的同時兼顧著趕集賣衣服的營生。

“但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家鄉發生了以往從未有過的變化。”李平安說,首先老百姓明顯地感到鎮上幹部的作風更加實了,自己明白的事比以前多了,對國家政策的知曉率提高了!特別是各處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景象,大大提振了老百姓的精氣神。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支持度高了,對家鄉發展的關注度也提高了。

“良好的幹部隊伍作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鎮黨委書記席鵬舉說,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期,鎮上把今年定為鎮村幹部紀律作風建設年、村級組織規範化建設年,通過嚴明的紀律作風,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通過規範基層組織運行,切實發揮村級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為了多渠道暢通政策傳達渠道,提高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他每個月都會召集各村不同群體的代表直接到鎮上參加全鎮的工作性會議。比如這次全部是村幹部,下次就通知勸導員或者群眾代表參會。村上的議事會議也要邀請村監委、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公益性崗位等人員參加。“這樣做有利於疏通上情下達渠道,保障廣大群眾知情權,從而改善幹部群眾關係。”

無規矩不成方圓。據瞭解,鎮上今年先後健全完善了鎮黨委會議事規則、黨建工作月提示制度、鎮村聯動周例會制度、村級辦公定時值守制度、村幹部約談制度、鎮村幹部管理制度、微信群管理制度、大喇叭管理制度,同時制定了村幹部小微權力清單、程序清單和責任清單,通過制度和清單為行為立規,進一步促使各項工作規範運行。

在當前正在推進的秋季造林中,政府面山規劃了生態林1200多畝,各村發動群眾義務投勞,整修工程,栽植苗木。豆河每天有100多人上山植樹,連該村在外地工作的人員,以及學校的老師都來積極參與。村支部書記張堆說,這主要得益於大家的事,民主議,對出工情況,村監委每天公佈,大家感到心氣更順了,更加願意參與村級事務了。

令席鵬舉感激地是,面對這麼大的壓力和重任,聯繫幫扶四河鎮的縣長張興榮一句“你放開手腳,大膽幹!”讓他非常感動。他心裡明白這是一種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鎮幹部們說,脫貧的任務還很大,但看到領導們一個個親歷親為,帶著大家幹,雖然大家累點苦點,但沒一個人表現出絲毫懈怠。“我們都鉚著一股勁兒,只有認真的幹、拼著命的工作,才會覺得心裡踏實一些。”鎮幹部何潤雄說。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在全鎮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四河人民一定能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