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種「校園貸」已捲土重來,該如何防範

校園貸被叫停後,回租貸、培訓貸、美容貸、創業貸等諸多校園貸“新馬甲”冒頭。

回租貸瞄準開學季,美容貸搶佔暑期檔,培訓貸、創業貸則面向急於找工作、創業,追求高薪、涉世未深的畢業生。

變種“校園貸”已捲土重來,該如何防範

在此背景下,繼上海、深圳、重慶、廣州等地相繼出臺“禁令”禁止網貸機構進校園之後,江蘇、天津、重慶等地近期又掀起了新一輪針對變相校園貸的摸排整治。套路大抵是,先由熟人(一般是同學或校友)介紹去聽所謂“成功導師”的講座,導師以通過培訓可以去名企實習或內推進入名企工作為誘餌,隨後通過一對一的遊說,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信以為真簽下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的培訓合同,並被要求通過第三方網貸公司無抵押貸款交學費。手續辦理完成後,經過簡單的培訓,大部分學生並沒有等來進入名企的工作機會,而是等來了高昂的還款利息,這才如夢初醒。

變種“校園貸”已捲土重來,該如何防範

近日,海淀檢察院就批准逮捕了新型培訓貸詐騙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徐某某讓報名人員到網貸平臺申請分期貸款繳納學費,並承諾在培訓過程中給予學員一定補貼,培訓後分配工作。交費後,徐某某擔任法人的公司組織學員培訓,但大部分學員都未被推薦工作,少部分畢業學員被推薦了前臺、保安等與其宣傳完全不相關的工作。

另外,大學生遭遇“美容貸”、“回租貸”騙局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據報道,某些大學生為了變美完全信任黑中介或黑導醫,從填表、簽字、做電子簽名整個過程中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簽訂一份借貸合同,完全按對方的意思走完流程,也完全意識不到自己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近日,有市民向媒體反應即將進入大二的兒子遭遇校園貸陷阱,其子在新學期開學時向朋友借錢購買了一款手機,後無法還款,在朋友推薦下使用了一款“回租貸”的APP,此後便陷入“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中。短短几個月,當初借的3000元“滾”到了1萬元。另據央視新聞近日報道,“女大學生借3000元掉入校園貸陷阱,還被騙夜總會陪侍”,讓人瞠目結舌。

變種“校園貸”已捲土重來,該如何防範

提高自身警覺

據瞭解,目前出現的“校園貸”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其中部分平臺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二是大學生培訓、助學和創業貸款;三是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

“近期,校園貸換個馬甲又有抬頭之勢,監管層雖三令五申的禁止,但互聯網化的當下,大學生要真正避免陷入各種網貸陷阱還需自身警覺。”有網貸從業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如是說。

上述從業者表示,在監管機構“停、移、整、教、引”的整治下,校園貸給大學生帶來的危害得到遏制。

不過,近年大學生被騙貸仍時有發生。上述從業者稱,主要是因為大學生仍是網貸機構爭取的主要客戶,特別是消費信貸類機構。有些非持牌消費信貸機構雖然不在校園內開展業務,但在校園周邊通過熟人介紹或在互聯網上發展業務,利用大學生虛榮心、攀比心擴大業務,讓大學生陷入其中,成為其盈利的工具。

某高校老師陳顯軍則表示,大學生掉進校園貸的陷阱,更多是個人原因,往往是慾望太強,能力不夠,對社會認知不足,自我辨識能力不強,與老師、家長的信息溝通不順暢、不對稱。

有律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大部分高校大學生擁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缺乏必要的法律認知,此前還曝出大學生借貸不還、惡意借貸的案例。需要指出的是,在自主意願簽訂且利率不高於最高法規定上線的借貸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借貸人違約要承受相應法律責任。

此外,各大高校也紛紛提示廣大在校學生,保護好自己的身份信息,警惕各種變相“校園貸”,遇到非正規的金融機構向大學生放貸應及時告知學校或立刻報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