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也許很多人,都認為“三分鐘熱度”是個常用的貶義詞!

如果我們說一個人做事“三分鐘熱度”,大意就是說他一開始對某事很感興趣,但接觸了一段時間就沒了最初的熱情,覺得堅持下去也沒意思,最終放棄。

大家都覺得這是一種“病”,總是殫精竭慮的思考去如何治療,卻從來沒有人懷疑:這個病本身到底成不成立?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1.沒有“三分鐘熱度”,何來人生探索?

與“三分鐘熱度”相對的是“有始有終”,這是我們都追求的事情,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並不喜歡自己做的事情,繼續下去的意義何在?

我們都希望,自己一懂事就能找到自己的志向,併為之奮鬥終身。但像周總理那樣從小就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實在是太少了。

絕大部分的人,就是在不斷的“嘗試-放棄-在嘗試”中,才尋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

如果沒有“三分鐘熱度”,何來人生的探索?

不少人平時總是被教導,“要不不做,一做就要堅持”,問題是,做了之後發現並不適合自己,難道還要繼續下去嗎?

不少人,害怕被貼上“三分鐘熱度”的標籤,陷入兩個極端,要不就是咬牙做著自己不喜歡、不適合的事情,要不就是乾脆躲起來,什麼都不敢嘗試。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三分鐘熱度”,其實就是勇於嘗試的後果,因為肯定不是每一件事情你都會喜歡。

2.人生的樂趣,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

有人或許會說:“只嘗試三分鐘,都沒有堅持下去,你能得到什麼?”

問題是,如果我只把這當成興趣,只想試著玩玩,為什麼一定要有什麼成就?

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鋼琴神童,年紀輕輕就獲得無數讚譽,還開了自己的演奏會,但後來卻說,自己不想再彈鋼琴了。

他的家人一下子急了,輪番勸他,都說你都到這地步了,怎麼一點毅力都沒有,選擇半途而廢?

但小朋友就是不聽,就是不彈,再旁的一位記者問:“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不想彈了嗎?”

他扭捏了一下,最後說:“我本來覺得彈鋼琴挺好玩的,現在不覺得了。”

或許你會覺得,這個小孩子實在太傻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他的選擇不是也值得讚揚嗎?

他彈鋼琴,只是為了快樂,和有沒有毅力完全沒有關係,一旦不快樂了,就選擇停下來。

我想,但凡喜歡用“成功”為標準評價人生的人,一定沒有辦法享受這樣的樂趣吧?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你可以說,他放棄了,什麼收穫都沒有,但是快樂本身的話,不就是最大的收穫麼?

3、每一個三分鐘,都沒有被浪費

羅大佑曾經說過:“假如一首歌的長度是3分20秒,你聽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變了。”

一首歌如此,你做過的事情也是如此,哪怕只有三分鐘,它依然能夠發出微弱的光,在你的人生路上給予你想要的溫暖。

無獨有偶,被譽為“臺灣廣告教父”的孫大偉,也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主兒,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剛開始工作,做了不喜歡就換,或是看到更喜歡的就跑去了。以前我最久的行業沒有超過2年。”

在32歲以前,他就是常人所說的異類,開過貿易公司、開過花店、做過攝影記者、文字記者、當過副導演…

直到32歲,他才選擇把廣告作為人生的方向。之前被視為“不務正業”的諸多嘗試,反而成了他最大的優點,他什麼都懂、什麼都瞭解,最後在廣告業一待就是幾十年,最後成為“臺灣廣告教父”。

胡適也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

所以,怕什麼“三分鐘熱度”?先去做了再說。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心裡還是會忐忑,如果我這個人就是懶惰、怕難怕輸,總以“三分鐘熱度”為藉口,那怎麼辦?

那麼,我就教大家幾個和“三分鐘熱度”和平共處的辦法。

1. 三分鐘熱度,也要有三分鐘努力

與其糾結自己能不能堅持三分鐘,還不如考慮如何把這三分鐘效率最大化,獲得最大的收穫。所以,如果你對一件事感興趣,先別問自己能不能堅持,也別問最後結果如何,先投入百分百去做。

這樣一來,即便最後你發現這不是自己想堅持的,那這三分鐘也不會白白浪費。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2. 及時止損,放棄沉沒成本

經濟學有個理論,叫做“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不可回收的支出,譬如時間、金錢、精力。

假如你花了50元看了一場不好看的電影,那這50元就是沉沒成本,而且已經無法挽回。

你能做的,就是在發現電影是爛片之後立刻離場,不然損失的不僅是50元,還有看電影的兩小時和自己的美好心情。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現在從事的事情,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天賦可言,那就及時止損。

從裡面跳出來,不要怕被嘲笑“三分鐘熱度”,你的時間寶貴,不能被過分蹉跎。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3. 給“三分鐘熱度”定一個時間和數量界限

在根據舒伯的 “彩虹理論”,25歲之前是被鼓勵“折騰”的,但在建立期和維持期,也就是25歲到65歲,你的人生就應該逐漸穩定下來,不能隨便“三分鐘熱度”了。

所以,請抓住生命中最能折騰的幾年,即便多點“三分鐘熱度”也沒關係。

除了時間限制,還有數量限制,畢竟人的精力有限,總不能一直在折騰。

找出一張白紙,寫上“我這一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然後一件一件開始列吧。

出一本書、跳一次降落傘、去南極看企鵝…自己想做什麼都一一列下來,然後再分解到自己的人生之中。

“三分鐘熱度”是貶義詞麼?其實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教授曾在他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中寫到:

“列下你一個月、六個月以及終生願望,並按照優先順序,在以後的生活中優先完成。”

人生是你的,決定權也是你的,別等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才發現自己一直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可以。

洶湧著熱情的“三分鐘熱度”,一定能讓你的人生充滿愉快,讓你的靈魂熊熊燃燒,只要好好對待它,你的人生一定會充滿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