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近日,聞得媒體報道,德雲社大掌櫃郭德綱發出聲明,清理門戶,收回藝名,處理與其弟子間關係,以正視聽。姑且不論這大掌櫃的能否收回曾經給徒弟的藝名,對我們而言,不得不讓我們來正確的審視一下這師與徒的關係。韓愈的一篇《師說》可謂是深入淺出,有理有據有節。讓人不得不嗟嘆其文化造詣。《師說》中總有一段讓人反思其身:“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師者,最為精確的定義為 “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如是,師者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以師之: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且以此三個層面來探討一下舊時木匠之師徒傳承關係。

從封建時期的尊卑來看,由尊至卑順序: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此乃我們常說的“九流”。 不難看出,工匠的地位僅高於商賈,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且憑手藝吃飯,這木匠手藝乃匠人一生的依憑。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木匠這一行,師父帶徒弟只教三年,若徒弟學會了出徒,學不會師父也不會再帶了。在木匠口中總有句話叫“會不會三年徒”。一旦給師父磕了頭,師徒關係成立。這時,師父總會訓導徒弟預先學藝先學做人,若人品壞了,日後給人做的活計時以次充好,摻假偷手,就壞了祖師爺的規矩和師父的名聲,此是必當杜絕的。其實這便是為師的第一個層面:傳道!

舊時有古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此話並不無道理,木匠師傅把自己的手藝教給徒弟,徒弟傳承了師父本事,此手藝,可謂是“衣食父母”。師父的意義就如給了徒弟第二次生命般。其實這師徒關係,著重在於授業層面。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一般來說,木匠師傅收徒,徒弟多為自己子侄兄弟或者親戚,因為熟悉品性,可放心調教,

如不聽話,可打,可罵。但也有慕名而來想學手藝的外地人,這些徒弟要吃住在師父家裡,徒弟的身份即是助手又似兒子。吃住在師父家裡,幫師父幹零活,幫師孃做家務,買菜,帶孩子等等。在沒有活計的時候,還要負責師父家地裡的農活。基本上能支應的地方都少不了徒弟。這師徒如父子,便是著重強調了徒弟要以兒子的身份來侍奉師父。並不像我們如今家庭中父對子是有求必應,寵愛有加。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古代木匠的師徒之間不得不說的情感


師父在有活計的時候,總會帶上徒弟闖東家。那正是徒弟學本事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聽師父教導,然後再自己小心操作。任何手藝要想學成,首先要事必躬親。小徒弟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榫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工具的使用也要有實踐中積累的技巧才能順利出徒。這時的師父,悉心的教導徒弟,答疑解惑,才能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

“曲尺能成方圓器,直線調就棟樑材。”這楹聯讚的是木匠。一門手藝要薪火相傳,離不開師父的悉心教導,也離不開徒弟的勤奮和尊師重道。願傳統的手工手藝能傳承並能發揚光大,祖先的文明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