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究竟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三國演義》中有著這樣一段故事,東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擁立年僅14歲的劉辯登基為帝。何進十分厭惡靈帝所寵幸的宦官“十常侍”,故希望設計除掉他們。不料消息走漏,十常侍先發制人殺死何進,並劫持了少帝。軍閥董卓聞訊,連夜勤王救下了少帝劉辯。

董卓究竟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董卓在解救了少帝劉辯後,不僅沒有效忠劉辯,反而將其廢黜,另立劉辯年僅八歲的弟弟劉協為帝,即日後人人皆知的漢獻帝。那麼董卓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劉協的身世講起了。劉協是漢靈帝的第二子,其母親為只是一個普通的妃子。不過,漢靈帝也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因為靈帝的皇后何氏是出了名的悍婦。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劉辯能夠繼承帝位,只要宮中的妃子懷上了龍種,何皇后就會千方百計的讓他們流產。劉協的母親王美人在得知自己懷孕後,本來也想吃墮胎藥打掉嬰兒。怎料造化弄人,飲了藥後不見成效,只得生下了劉協。

董卓究竟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何皇后在知曉劉協出生的消息後大怒,不過劉協畢竟是皇子,何皇后不敢對其下手,便毒死了劉協的生母王美人。劉協的生母死後,孤苦伶仃一人,漢靈帝怕何皇后再對劉協下毒手,便將劉協交給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撫養。正因劉協自小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故劉協自小便被人稱之為“董侯”。

不過,也正是因為劉協與董太后間的關係,令劉協同董卓扯上了關係。董卓在攻佔洛陽城、把持朝局後,便因其同董太后同姓的緣故,和董太后認了同宗。

既然,董卓同董太后認了親戚,那麼愛屋及烏由董太后養大的劉協生出自然備受董卓青睞。

董卓究竟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加之十常侍之亂時,年僅九歲的劉協居然處變不驚,對於自己的遭遇及十常侍的所作所為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令董卓十分讚歎,心中便生出了廢劉辯立劉協的想法。

從前文來看,劉協聰慧過人,又同董卓有著名義上的親戚關係,繼承帝王自然是理所當然。其實不然,上述的理由極有可能是後代史官為了美化獻帝,掩蓋其為權臣所立,得位不正的事實所強行附會。董卓之所以會立獻帝,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貪孩童以久其政”。

劉辯雖然只有十四歲,但是在漢代男子一般16歲行冠禮代表成人,皇帝在成人後自然也就可以親政了。這麼看來就算董卓把持了朝政,可是一年以後少帝成年了,董卓也得從名義上將朝政歸還給少帝。因此,出於長期執政的考慮,改立年僅九歲的劉協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同時,董卓立了劉協,不但可以讓劉協乖乖聽自己指揮,而且自己有擁立之功,更能增加自己的威望,利於掌握朝政。

董卓究竟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再者,在廢少帝立劉協的行動中,董卓並非一個人在戰鬥,除了前文所說得董太后,宦官們其實也希望劉協可以繼位。因為劉辯雖是嫡長子,但是靈帝更疼愛王美人所生的劉協,只是礙於何家的勢力,遲遲沒能改立太子。

然而,靈帝在彌留之際依舊對此事念念不忘,還特意叮囑自己身邊的宦官們要保護劉協。正因為這層關係,宦官們對於董卓行廢立之事,基本持贊同態度。

可以說,董卓之所以敢於行廢立之事,除了有外部環境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夠成為下一個伊尹、霍光,代天子以行政務。面對著這樣一個手握重兵又狼子野心之人,不論十四歲的少帝還是八歲的獻帝,恐怕也都只能乖乖聽話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