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說到把死棋下活的人,必定要提到開國中將皮定均將軍。五十年代初期評定軍銜時,毛主席的一句『皮有功,少晉中』的讚譽,就是對他把死棋下活最好的評價。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矛盾激化,內戰一觸即發。當時位於大別山的中原軍區由於地處國統區的核心地帶,受到了國軍的特別關照。截止1946年6月下旬,國軍在中原軍區的外線佈置了三十萬人兵力,十萬餘條戰壕和六千多座碉堡,採取鐵壁合圍的戰法將中原軍區的六萬多人重重圍困在以宣化店為中心、南北縱深不到兩百公里的狹小地帶。並計劃於7月1日發起總攻,企圖在24小時之內全殲中原解放軍,為發動全面內戰掃除障礙。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只要腦子沒毛病,第一時間想到的必然是突圍出去。中原軍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立即作出了突圍部署:主力分南北兩路向西突圍。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等率中原局、中原軍區直屬隊和二縱隊主力為北路;王樹聲率領除第一旅以外的一縱隊其餘部隊為南路。第一縱隊第一旅向東行動,造成主力東進態勢,以迷惑敵人,掩護主力向西突圍。待主力越過平漢路後,再自行突圍

根據這個安排,第一縱隊第一旅要在主力向西突圍之前,提前向東運動,也就是與主力相反的方向突圍,吸引國軍的火力。而且還要等到主力部隊向西突破平漢鐵路之後(現在的京廣鐵路)才能自行突圍。這就意味著

第一旅要給主力部隊擋槍,突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可謂是凶多吉少。作為第一旅直接領導的王樹聲大將知道這是丟卒保車的做法,因此他在與第一旅旅長皮定均和政委徐子榮安排任務時,都不太好意思開口說,而是先說了一段話: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也是一個光榮的任務。黨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是對你們最大的信任。你們在豫西敵後活動了一年多時間,有獨立作戰的經驗,我相信一定能戰勝敵人。最後的勝利也一定屬於我們

皮定均和徐子榮隨即代表全旅官兵向軍區首長保證:上級要我們怎麼打,我們就怎麼打!請首長放心,我們一定以戰鬥的勝利,回答黨對我們的信任

隨後王樹聲向皮定均、徐子榮下令:主力今晚就開始向西行動。你們趕緊回去佈置,要用一切辦法拖住敵人,迷惑敵人,使敵人在三天內找不到我們主力的行動方向。只要主力越過平漢路,就是突圍的初步勝利……。(有資料顯示當時首長連皮定均的便裝都準備好了,以備不時之需)



於是以犧牲皮旅,為主力部隊吸引火力的方案就定下來了。雖然皮定均在接受任務時表現的很堅決,而且他自己也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他是一個老革命,一個不服輸的老革命。直接服輸?不可能!他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既要不打折扣的完成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又要儘量的保存自己,做到“保車不丟卒”

首先是完成狙擊任務,這一點好辦。當晚回到旅部後,皮定均就制訂作戰計劃:一團和二團向東、東南、東北方向移動,擺出與敵決戰姿態,以吸引敵人的兵力,造成大部隊向東集結的氣勢,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東面來,便於主力向西突圍。 6月26日拂曉,國軍對中原部隊發起圍攻。由於被一旅的行動搞得摸不著頭腦,只是試探性地進攻,大大減輕了向西突圍的中原軍區主力的壓力。

到了下午,國軍察覺第一縱隊主力已向宣化店移動,攻勢驟然猛烈起來。便也兵分三路,從皮旅攻擊的三個方向實施反攻。面對十幾倍於己的國軍攻勢,皮定均指揮一旅各團沉著應戰,利用工事、丘陵、山溝、稻田、河道等有利地形,堅決阻擊,節節抵抗。使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戰至傍晚,國軍在一旅的頑強阻擊下,未能越防區一步。



完成阻擊任務之後,真正的難題來了。一旅下一步該向哪個方面突圍呢?當時主力部隊已經越過平漢鐵路,一旅的背後沒有了依託,四面全是敵人,不管往哪個方向突圍都很難!於是在一旅生死存亡的關頭,關於該怎麼突圍,一旅上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西進,去追主力!但這個建議被否決了,理由很簡單,如果尾隨主力西進,勢必把敵人全部引向西,這對主力極為不利,而且把自身置於三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之中,有被前後夾擊的危險。

第二種意見是向南,越過長江發展。但是這一種意見也遭到否定。因為長江天險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跨過去的。皮旅作為一支脫離根據地的孤軍冒險就等於送死。

第三種意見是向東北或者向北,北上到晉冀魯豫根據地。這一個意見比第二種稍好,但是北面是黃淮平原和縱橫交錯的河流,當時正是黃梅雨季,一支步兵部隊要連續渡河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這個建議也被否決。

第四種意見是向東,也就是從國軍十萬大軍的封鎖線中穿插出去,爭取到達蘇中根據地。這一條意見的好處就在於,皮旅的行動方向與主力背道而馳,可以把追兵引向東,減輕主力的壓力。但是往東也有難題,就是東面有敵四個軍,還有反共老手顧敬之的地方武裝。面對十幾萬敵軍,歷時半年,打下的幾十道鐵箍,以區區數千人之旅、疲憊之孤軍闖如此雄關,無疑是以卵擊石。

最終皮定均和徐子榮選擇了向東的建議。因為他們認為,敵人守備最堅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最薄弱的地方。皮定均認為,主力西進可以瞞住敵人一時,但無法長久隱瞞,敵人一旦得知主力西進,東部兵力會擁向西部,東部就會轉變成為敵人守備的薄弱環節。


(最右邊那條紅線就是皮旅行動方向)

就這樣,一旅突圍的方案確定了,皮定均和徐子榮商量後決定向東突圍。但是具體如何突圍呢?這確實是個難題,向東突圍,這時敵人主力還沒有離開,現在向東突圍是自投羅網。於是在一旅內部就如何突圍這件事情上,又產生了分歧。

有人提意:集中火力,選擇敵人兩軍的間隙強行突破,劈開一條血路,沿著大別山脊向東穿插

。這個方案一提出來,馬上有人反對。因為只要這樣一干,國軍立刻就會明白過來,共軍這是要突圍!而如果國軍一旦全部壓上來,一旅會很難脫身。

於是又有人建議:向東南突圍,直奔大別山腹地,這樣走還可以避開顧敬之的土頑勢力。這個方案可行,但是大別山的地形很複雜,必須要強佔高地才能行動。如果每次都要靠強佔高地才能突圍,這就很難做到避實擊虛,只能硬突。國軍十幾萬人馬,一旅只有幾千人。到最後肯定還是全軍覆滅。

還有人提議:乾脆化整為零分散突圍。這一意見遭到了皮定均的否定。他的理由是,如果此時化零為整,無疑就是以逃命為主的無組織行動,跟全軍覆滅沒區別。所以這是絕對不能採取的。

最後政委徐子榮說話了:來個回馬槍!完成掩護任務後,我們全線出擊,然後一收,在哪兒藏起來,等敵人出擊,他追過去,我們再往東插。

這個建議很有創意,但問題是一個旅有六千多人,而且還是佈置在二十多公里寬的正面。突擊很容易,但是往回收縮,而且還要在敵人的眼皮底下藏起來,這一點太難了。所以很多人都否決了這個建議。結果沒想到的是,皮定均同意了這個建議!因為他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藏兵地點——劉家衝



劉家衝,一個只有六戶人家的小村子。衝子位於小丘陵地帶,樹木茂密,這裡沒有大山,在敵人看來是不可能隱藏大部隊的。然而中原突圍時,皮旅的主力就隱蔽在劉家衝那個小山溝裡。這個地方是皮定均一次路過此地時,偶然間發現的。因此很早就看中了這個絕佳的隱蔽之地,以備不時之需。沒想到還真的用上了。

1946年6月26日,皮定均指揮一旅官兵頑強阻擊了敵人一整天。到了大半夜,按照預定的計劃,皮旅開始向後縮。在回縮的過程中突然天降大雨,接著又變成了狂風暴雨。一時間陣地上電閃雷鳴,一片混沌,能見度只有幾米。這可真是天賜良機。於是乘著國軍被大雨阻撓的時機,皮定均指揮一旅幾千人,只用了半個鐘頭就悄無聲息的退到了小小的劉家衝。

第二天清晨,國軍突然發現皮旅不見了。於是十萬人,幾百門大炮,上千輛汽車,按照慣性思維向西緊追。他們沒想到,皮旅六千官兵其實就藏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其實說實話,如果當時國軍選擇搜山,對著沿途經過的樹林進行射擊試探,皮旅很有可能會暴露。而如果一旦被發現了,皮旅幾千人瞬間會被十萬國軍團團包圍,估計都要不了一天,肯定是全軍覆滅的下場。然而國軍就是這麼神奇,居然就愣是沒發現皮旅就躲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皮定均和皮旅官兵在劉家衝躲藏一天後,料定向西的國軍主力如果沒有自己的行蹤,必然會折返回來對白雀園地區進行搜剿。於是皮定均果斷的在6月28日清晨,率領全旅官兵從劉家衝出發,出其不意,向西南疾進。採用運動戰的方式避開了國軍一個旅的正面防禦工事,待迂迴到敵軍後方時,卻出人意料的不與敵發生衝突,而是突然轉向,讓敵軍摸不清他的行動方向。

6月29日,國軍整編第七十二師發現了一旅的去向,於是立即展開對皮旅的圍剿,結果皮定均指揮部隊再次來了一個90度大轉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國軍封鎖線的薄弱處殺出,使整編七十二師的圍剿計劃落空。整編第七十二師看到皮旅突圍後,繼續在後面尾隨,同時還電令其它國軍在皮旅可能行動的方向提前進行堵截。然而皮定均早已有準備了,他安排旅部偵察營派出一支先遣偵察隊,化裝成整編第七十二師的諜報隊,偷偷的把前方攔截的國軍指揮部給端了。趁著國軍大亂之際,皮旅再次從合圍中殺出。



衝出合圍之後,情況並沒有好轉。因為國軍已經知道皮旅的大致運動方向了,因此在皮旅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全部設下包圍網,等待皮旅進網。皮定均知道,好運氣不會時時都有,不打硬仗是出不去的。於是皮旅的第一場硬仗——大牛山之戰由此爆發。

6月30日,皮旅抵近商城境內的瓦西坪,準備翻越大牛山。國軍在這裡提前部署了一個旅的兵力,並且搶佔了高地,企圖進行截擊。並且大牛山附近還有保安團也佔據了大牛山附近的幾處高地,對皮旅形成夾擊之勢。皮定均指揮皮旅的主力一團,強攻大牛山的國軍陣地,打得國軍狼狽潰逃。然後又迅速指揮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全部越過大牛山。甩掉了追兵。

越過大牛山之後,皮旅躲在了吳家店進行短暫休整,安置傷員,補充給養。國軍偵察得知一旅抵近吳家店後,急令附近部隊趕往吳家店地區進行阻擊。同時又集中了八個團的兵力進行圍堵,企圖將一旅圍殲在大別山區。

7月10日,皮旅在青楓嶺遭到國民黨軍挺進縱隊第二團的堵擊。國軍搶先佔領了青楓嶺主峰,居高臨下用機槍封鎖了皮旅的前進道路。但皮定均命令二團成功拿下青楓嶺,保障全旅通過。

離開青楓嶺後,皮旅再次在淠河陷入國軍整編第四十八師的堵截。皮定均命令先頭營搶先渡河,並命令工兵排蒐集材料搶搭浮橋,保障全旅過河。誰知搶先渡過淠河的先頭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先頭營營長顯然沒有意識到形勢的嚴重性,過河之後只派一個連佔領山頭,突圍行軍已經13天的官兵疲憊到了極點,營長和兩個連在山下睡起大覺。佔領山頭的一連官兵都由大別山子弟組成,因不願意離開家鄉,集體跑回到大別山打游擊。在山下睡大覺的兩個連差點被摸上山的國民黨軍包了餃子,險些給全旅造成滅頂之災。

在危急時刻,皮定均沒有驚慌失措。他冷靜地命令一團火速徒步涉河,協助對岸先頭營保護渡口。渡河部隊利用夜暗和大雨的掩護,拼死強渡。登上東岸後,與先頭營會合佔領渡口,掩護大部隊過河。(強渡淠河時,皮旅一個連被敵人切斷,與主力失去聯繫,後被鄂東軍區獨立第二旅第五團收編)

殺出淠河後,皮旅離開了大別山區。他們即將面對的是完全沒有地形掩護,一望無際的皖中平原。



對於這個皖中平原,皮定均的計劃是五天之內衝出去,突圍到華中根據地,與當地的新四軍會合。

衝進皖中平原的第一戰,是毛坦廠戰鬥。皮旅在殲滅毛坦廠民團後,當即召開旅黨委會,決定咬緊牙關,神速行動,爭取在敵人部署完成前,穿越皖中平原,爭取突圍的最後勝利。

全旅所有炊事擔子、公文箱、走腫蹄子的騾馬、個人用品全部精減掉,只留下一身單衣和武器彈藥,輕裝前進。

離開毛坦廠,皮旅以每晝夜50多公里的行軍速度闖進敵人心臟地區。

7月15日拂曉,皮旅抵達官亭鎮。這裡由偽軍改編的民團把守。皮旅三團前衛第一營以突襲方式將睡夢中的100多名民團官兵俘虜。接著繼續向東北方向前進,沿途多次擊退國民黨地方武裝的襲擾和阻擊。

7月16日,皮旅到達吳山廟。這裡由國民黨壽縣保安隊駐守。皮定均決定採取奇襲方式奪取吳山廟,一團前衛九連化裝成國民黨軍,三下五除二,沒費一槍一彈就俘虜保安隊30餘人,向津浦線飛奔。

7月17日中午,皮旅到達紅心鋪,離津浦鐵路只有20多公里,跨過津浦路就是蘇皖解放區了。

7月18日,國軍以12個旅的兵力,自徐州、夾溝、固鎮地區分三路進攻淮北津浦路東解放區,將重兵屯集在津浦路沿線。他們利用日軍留下的碉堡、工事和護路溝,嚴防皮旅通過津浦線。為防止皮旅闖過最後的防線,國民黨第八綏靖區還命令整編第七師的兩個團和整編第四十八師的一旅在明光一線全力進行堵截。

皮旅黨委在紅心鋪召開緊急會議,皮定均在會上指出,不惜一切代價在翌日6時,從明光與管店之間突破津浦鐵路線,並做了戰鬥部署:全旅編成兩個行軍縱隊,以旅直和第一、第三團為右路縱隊,第二團為左路縱隊,急速行軍向津浦路挺進。

7月20日晨,皮旅到達津浦路邊。這時,一列滿載國民黨部隊的裝甲列車趕來截擊;鐵路兩側碉堡內的敵軍也以輕重機槍瘋狂掃射,配合裝甲列車將正在過鐵路的一團截成兩段。與此同時,明光、管店、滁縣的國民黨軍分五路出動,企圖從兩翼鉗擊。

危急時刻,皮定均命令三團截住滁縣方向之敵;二團堵擊明光、管店之敵;工兵排點燃炸藥阻止裝甲列車;全旅迫擊炮集中轟擊敵人車站據點,掩護一團衝過津浦路。一團指戰員從鐵路兩側奮不顧身躍上路基,攀上裝甲列車,將集束手榴彈投進車內。國民黨軍遭受重大殺傷,嚮明光方向倉皇逃去。經過3個小時的激戰,皮旅終於在7月20日10時全部越過津浦線。

越過津浦線後,一旅向嘉山全速前進,與前來接應的淮南軍區嘉山支隊會師。輾轉將近一千里的皮旅,終於是殺出了合圍。在突圍的過程中,

皮旅不僅出色的完成了上級賦予掩護主力西進的艱鉅任務。而且還克服了高山、峻嶺、暴雨、洪水等層層險阻,連續行軍24晝夜,經過大小20餘次戰鬥,粉碎了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圍攻、封鎖和阻擊。為全國其它戰區的兄弟部隊減輕了負擔。

而指揮皮旅成功突圍,把死棋下活的人,就是開國中將皮定均將軍。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突圍前。皮旅的任務本來是最重的,最有可能全軍覆滅的。但是結果恰恰是皮旅損失最小(6000多人保留下了5000多),比主力好得多。這也證明了一點,斷後不是被拋棄,關鍵要看指揮員怎麼靈活的操作。


Mer86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在整個歷史當中是有一些,可出眾的就那麼幾位。

1、毛澤東



縱觀歷史,能“扭轉乾坤、枯木生春”的第一人非主席莫屬。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毛澤東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不久,毛澤東和朱德先後上了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彼時,紅軍的實力實在弱得可憐,幾百號人,百八十條槍,就這種狀況,毛澤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極大地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看到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硬碰硬的狀況,紅軍吃夠了苦頭,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可以說,這個戰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圍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毛澤東又提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策略,以保持戰鬥的靈活性,並保存有生實力。

事實證明,主席的眼光非常獨到,靠著主席的偉大策略,紅軍四渡赤水,渡烏江天險,飛躍大渡河,巧奪金沙江,如此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圍剿,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國。

這是歷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而創造這個奇蹟的人就是毛澤東。

2、韓信



楚漢戰爭,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打下天下的概率會低得可憐。

劉邦和項羽先後入了咸陽,可是項羽勢力實在太大,無奈,劉邦被項羽送到了漢中。

誰來看,這都是個死局

漢中相比關中大地,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不僅山高路遠,而且道路難行,只有唯一一條道路,還要經過長距離的棧道,可惜,為了安全起見,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燒了棧道。

這還不算,棧道那端,還有章邯的虎狼之師在日夜守著。

如果沒有奇蹟,那麼,劉邦老死漢中是可以預見的。



但,韓信的出現,讓困局得以突破,奇蹟得以產生。

韓信被封了大將軍後,一邊假裝在修理棧道,另一邊派人暗渡了陳倉,並且連戰連捷,開闢了關中根據地,讓三秦大地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從此,劉邦的霸業正式啟動。

這是經典的“死棋成活棋”,而創造這一經典的人是兵仙韓信。

3、朱棣



朱棣的成功,充滿著太多的不可思議。

本來,朱棣造反的決心不是很大,可是侄子建文帝要削藩,而且削到了自己府上,這讓前面“裝瘋賣傻”的朱棣太不爽了。

不爽歸不爽,但還沒有到必須造反的地步,可是身邊那個黑衣宰相姚廣孝,不斷地慫恿著,思前想後,朱棣終於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舉旗容易,成功卻難。因為,這時候雙方實力還是差距比較大的,朱棣明顯劣勢。

看來,朱棣的這步棋可能會失敗

但,朱棣的好運氣卻慢慢來了。

朱棣是很厲害,但重要的是,對手(帶兵的統帥)實在是“幫了不少忙”。早期建文帝派了善於防守的耿炳文來了,自然,仗著快速靈活地打法,朱棣以少勝多。

這下不得了了,朱棣全軍士氣大振。不久,接替耿炳文的人來了,整整組織了近50萬大軍,看來,朱棣難逃一死了。

但,意外的是,統帥竟然是李景隆。這人朱棣熟悉,是他表侄,很草包,除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外,沒有突出戰功。人們總以為名將的兒子也會是名將,特別是建文帝也這樣認為。但,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很水。

這讓朱棣又打贏了一仗,而且又是“以少勝多”。

難道朱棣就無人阻擋了嗎?非也,能人還是有兩位,朱棣死活過不了這兩人的防線,一個是盛庸,一個是鐵鉉,兩人配合太好。

眼看時間拖得越來越長,如此下去,朱棣造反失敗的可能一天天在增加,掉腦袋的時刻彷彿越來越近。



大路不通啊!那就不走大路了,朱棣派人去聯絡的京城和宮裡的內應迴音了:“趕快來,我們歡迎你!”

於是,朱棣帶領大軍繞過了山東,直撲南京。

如果,京城此時有人堅守,那麼盛庸和其他部隊和京城的守兵可以兩面夾擊,朱棣就玩完了。

朱棣無疑是賭對了,因為內應很靠譜。

這個內應不是一個人,有太監,有官員,最重要的是有個內應叫李景隆。

朱棣到南京城下沒幾天,就在李景隆的幫助下進了京城,從此,朱棣的時代拉開了大幕。

死棋下活的人,有不少,最厲害的,我認為是這幾位。


藍風破曉


許家印,08金融危機負債累累,一方面借債捐款慈善,另一方面陪鄭欲丹打牌幾個月融資成功,扭轉頹勢。

王健林,17年壯士斷腕賣掉酒店和國外全部資產,同時拉二馬入股娛樂項目,還到期貸款兩千億,保住老命,不要小看這一招,幾個月內霹靂手段完成的,和賈躍亭正好相反!

史玉柱,98年都已經涼了,被他借了一點火種,腦黃金改名腦白金,珠海轉戰無錫,三年時間滿血復活!

馬雲,01和02互聯網泡沫,孫正義兩千萬美金後沒有大的融資,也不賺錢,業內慧聰擠壓,業外易趣緊逼,遂決策淘寶c2c,開了一個流量新口。


飛行上雲端


1900年,慈禧老太后終於忍不住對11國宣戰了,而洋人的使館區,則是重點方向,不過董福祥的軍隊和義和團攻了好久也打不下東交民巷,畢竟裝備太差了,就那機關槍一關就很難過的去。老佛爺急紅了眼,於是命令用從德國進口的重炮把使館區夷為平地。

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北洋新軍將領張懷芝協統身上,這可讓他左右為難了,這重炮可沒什麼輕重,一袋煙的功夫,洋鬼子可得死不少,真把使館炸了,這以後洋人若打敗了朝廷追究起來,自己就是替罪羊罪魁禍首,不打就是抗旨,也是死路一條。

怎麼辦呢?張懷芝愁死了。

於是,他趕緊去找榮祿,畢竟榮祿是老佛爺的親信,榮祿朝他白了一眼:你在那裡打炮,宮裡聽得見。

真是醍醐灌頂,張懷芝恍然大悟,就下令手下朝使館區的空地打了幾炮,這樣既執行了老佛爺的旨意,又沒打死一個洋人,兩全其美,而老佛爺聽見了炮聲,也渾身舒坦了很多,對洋人的氣也消了很多,還派人往使館區送吃送喝,關懷備至。

最後,清廷自然戰敗了,在洋人的壓力下,慈禧宣佈懲治戰爭禍首,緊接著老佛爺像切西瓜一樣砍了120多個大臣的腦袋,這其中,就沒張懷芝什麼事兒,他很幸運地沒有為老佛爺背黑鍋。下圖是即將被處決的官員。

一個死結,用一個巧方法,就兩頭都活了。


雲中史記


張宗昌,絕對非張宗昌莫屬!

1923年,張作霖再發定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在奉軍內部進行大閱兵,張宗昌1920年後就帶著一幫土匪兵寄居在張作霖手下,在這三年間,張宗昌雖然表面上很聽話,但背地裡也做些自肥的事情,比如說種鴉片煙斂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事被人捅到了奉軍高層,奉系參謀長楊宇霆就建議說這樣的土匪兵,大帥每年拿上百萬元軍餉養著,卻養了一群大煙鬼,最後形成的一件事,檢閱部隊,能留則留,不能留就裁撤。

局面對張宗昌已經很不利了,但是怕啥來啥,張宗昌的部隊在檢閱的過程中還真出了岔子。

當時數九隆冬,天寒地凍,高粱杆子杵在地裡,被大雪埋著,一般都很難被發現,但是檢閱部隊的計劃卻是照常進行,由於檢閱是隨機的,就是你這邊該做體操作體操,該打軍體拳打軍體拳。

檢閱官員早一會晚一會肯定會來,張宗昌的部隊在做匍匐的動作時,凍的僵硬的高粱杆子戳在當兵的身上,頓時就有人呲呲往外冒血了,張宗昌一看心疼了,張口就罵:“這鬼天氣,是哪個狗日的指定的檢閱計劃!”


正罵的起勁,郭松齡來了,正想著怎麼找茬,“茬”就自己找過來了:“你在罵誰?”

張宗昌急中生智:“那是俺的口頭禪,俺誰也沒罵!”

沒想到郭松齡不依不饒,故意激張宗昌“我×你媽,這也是我的口頭禪!”

張宗昌本來就窩了一肚子氣,噌的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手握著槍把,臉青一陣白一陣,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你操俺媽,你是俺親爹嘞!”愣是憑藉著自己沒皮沒臉的神操作,把一盤死棋救活了。

第二次戰爭爆發,張宗昌作為第二軍先鋒直搗華北關口,恰逢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內部大亂,張宗昌趁勢進擊,收剿直系散落部隊,勢力一下子擴展了七八倍。

後來被張作霖改編為奉系的嫡系部隊,張宗昌的“爹”從後來的結果上,叫的真不怨嘞!


歷史三日談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軍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國民黨組織重兵對中央蘇區進第五次行“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軍事錯誤,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建議,堅持用陣地戰與國民黨軍作戰,導致紅軍陷於被動,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二、錯誤路線影響,紅軍損失慘重

長征初期,博古等仍堅持錯誤路線,甚至實行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優勢兵力和圍追堵截,作戰不利,損失嚴重,特別是最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中央紅軍從剛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7萬人,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革命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三、遵義會議召開,關鍵時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蔣介石親自調度部署,集中40萬重兵向遵義進逼,妄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徹底圍堵和消滅在遵義地區,1:10的兵力對比,疲憊不堪、裝備落後,中央紅軍面臨生死考驗。

簡單地說,中央紅軍面臨著一盤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驚慌,他冷靜、縝密、大膽,他開始發揮自己驚人的軍事天賦,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指揮紅軍在3個月內四渡赤水,締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蹟。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為擺脫敵軍,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在集中主力圍殲尾追敵軍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斷決策,撤出戰鬥,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又在面臨敵人在長江北岸部署重兵圍堵的情況下,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向扎西集中,尋機殲敵,是為一渡赤水,敵人沒料到,也沒追上。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一渡赤水後,蔣介石立刻調遣大兵圍追堵截,當敵軍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後,毛主席趁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果斷決定避實就虛,立刻轉兵東進,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激戰奪取婁山關,重佔遵義城,累計擊潰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是為二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三渡赤水,放棄遵義,調動敵人。

被牽著鼻子走的蔣介石氣急敗壞,3月初,又重新糾集兵力,再度向遵義進攻。

這一招正中毛主席運動戰下懷,毛主席果斷決策,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動放棄遵義,於3月16日指揮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軍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後追,是為三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天險,擺脫敵人。

敵人的圍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預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敵人大舉反撲,即將對我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主席指揮下,從敵軍包圍圈的唯一缺口鑽出,突然掉頭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西渡赤水,然後向南急行軍,迅速渡過烏江天險,直逼貴陽。

蔣介石已經被戲耍的暈頭轉向,正在他手忙腳亂,從各處調兵準備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在毛主席指揮下,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

五、化腐朽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面臨死地,中國革命面臨絕境,是毛主席運用自己的軍事天賦,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指揮中央紅軍如同游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殲滅大量敵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最光輝的戰例。

四渡赤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軍事領導人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直接對話。

縱觀四渡赤水的整個過程,毛主席有如頂級弈棋大師,洞察全局,掌控全盤,舉重若輕,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蔣介石如同一個菜鳥新手,拘泥於一棋一子得失,被牽著鼻子亂跑,處處受制,招招落敗,氣急敗壞,手忙腳亂。兩人境界層次和軍事能力的差別似乎也預示著兩黨的不同前景和中國革命的前途。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先說一個把贏棋下輸的人。再說一個把死棋下活的人。

西漢最貧弱的時期有二:一是建國之初,二是漢武帝后期。

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有二:一是漢武帝即位之初。二是漢宣帝時期。

然後再說誰把贏棋下輸,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即位之初,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家政治清明,國富民強,國家蒸蒸日上。

漢武帝卻差點把大漢搞滅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立誹謗罪,夷族連坐罪。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壓榨盤剝百姓,創立人頭稅。

漢武帝為斂財,還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免死。

漢武帝還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

漢武帝后期,吏治腐敗,餓殍遍野,盜賊四起。人口減半,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還沒滅掉匈奴。

下面,再講把死棋下活的人——漢宣帝劉病已。


漢宣帝在這個爛攤子上,整肅吏治,使政治清明。發展經濟,減免賦稅。使經濟恢復,人口增長。徹底打敗匈奴,匈奴首領單于到長安,朝覲大漢天子,向大漢稱臣。漢宣帝在西域設置都護府,是華夏政權第一次對西域行使國家主權。


漢宣帝時期,漢朝國力疆域達到鼎盛。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漢文帝使漢朝賦予了華夏靈魂,而漢宣帝則讓大漢華夏挺直了脊樑。炎黃子孫因此也被稱為漢族。


楊朱學派


歷史波瀾詭譎,力挽狂瀾的英雄有之,像後期的蜀國,全靠諸葛孔明盤活。山河破碎的帝王也有,末世皇帝的命運是一樣的。這裡說一個離我們很近的力挽狂瀾,將死棋下活的英雄:周恩來總理。

周恩來:中國外交的奠基者,外交場上的藝術家。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雖然徹底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受屈辱歷史,但剛剛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國內正是一片百廢待興之態,經濟需要恢復自不用說,而國際形勢也是風雲突變,二戰的戰敗國德國日本,在新的冷戰秩序中迅速恢復過來。



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開始,雖然僅是冷戰,但劍拔弩張的意味並未減少,大戰一觸即發。建國初期只能選擇一邊倒的中國,在五十年代與蘇聯關係破裂之後,中國的外交幾近成為一盤死棋,這時,周恩來出來了,他在一次次談判中的風姿,特別是萬隆會議中的斡旋,讓中國的外交恢復了活力。到七十年代與美國,日本建立外交關係,中國的外交局面完全彈活,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不斷增多,周恩來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你覺得誰是最能力挽狂瀾之人?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首推秦國秦孝公嬴渠梁,這是真正意義上將死棋下活了人,因為他接手的秦國,正可謂是內憂外患。當時秦國經歷四代亂政,加上刀兵不息二十多年,使得天下卑秦。秦國從一個西域大國變成了六國眼中的戎狄,而且國內生產製度落後,民眾私鬥頻繁,內耗巨大。


嬴渠梁登基的時候,正值秦國河西之地被魏國攻佔,為了求生存,嬴渠梁割讓了河西之地。當時的情形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因為秦國此時,面臨的是亡國之危,時刻處於魏軍的鋒芒之下。嬴渠梁一開始時,還要面對世族的壓力,因為他不是長子繼位。

然而就在六國都認為秦國要亡了的時候,嬴渠梁一封求賢令發往六國,當時六國士子卑秦,多年不入秦。但是嬴渠梁的求賢令只能用千古雄文來比喻,嬴渠梁歷數秦國各代君主的過失,痛罵秦國的弊端。並且揚言誰能強秦,可以與之分土,最後嬴渠梁等來了衛鞅。



秦國二十年的變法時間,可以說是嬴渠梁一點一點摳出來的,這二十年裡,沒有那個國家變化比的上秦國。這二十年裡,也產生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法治思想。可以說沒有嬴渠梁,就沒有秦國的強打,也就沒有後世秦國大一統。秦國由弱變強、由小變大,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嬴渠梁的手筆。

原創不易,拜託大家隨手關注一下!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人不少,如果要說“第一人”,恐怕非此人莫屬——朱棣。沒錯,就是那個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

很多人都有個錯覺——朱棣起兵的時候實力不弱,認為他是燕王,就想當然地以為北平(今北京)以及北平周邊的軍政權力都在他手裡,朱棣要對付的只是建文帝從南方派去的軍隊。 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朱棣如果真有這樣的實力,也就沒必要在北京裝瘋賣傻了。事實上,他除了能指揮自己王府裡的衛隊以外,整個北平以及北平周邊的駐軍,都是聽從朝廷調遣。

從數量上看,燕王府的衛隊只有800多人,而北京的駐軍有50000多人。 這就是朱棣為什麼在北京裝瘋賣傻的原因,因為他非常清楚,如果朝廷真要動他,以他那幾百護衛,有個毛用。

即便如此,朱棣的那個侄兒建文帝依然不想放過他。建文帝派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凱等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朱棣的防範。


當朝廷要逮捕燕王的詔書下到北京的時候,朱棣除了府裡的衛隊,沒有一兵一卒。張昺和謝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領軍隊包圍燕王府,切斷燕王對外的一切聯繫,要捉拿朱棣。

棋下到這一步,應該說侄子建文帝已經穩操勝算了。畢竟,上萬大軍包圍燕王府,朱棣憑藉府裡幾百人沒有任何勝算。換成其他人,可能就坐以待斃了,可朱棣硬是從必死的死局裡,找出了一條活路。

他是怎麼做到的?

朱棣給在門口包圍他的張昺和謝貴送信,說自己可以乖乖去南京,但自己終究是個親王,希望能留一些顏面,讓兩位大人進府傳旨。 張昺和謝貴自以為大軍在外,燕王無能為力,毫不顧忌闖進燕王府傳旨。結果,兩人在府內被朱棣拿下,然後,朱棣利用門外軍隊群龍無首,迅速策反了對方,進而取得了北平的控制權,掌握了北京及其周邊的軍政大權。這樣,他硬是死裡逃生,把自己從絕望的境地解救出來。

在這之後,朱棣如同開掛一樣,以一隅敵全國的不利形勢,硬是一路打到南京,奪取了政權,開創了永樂盛世。

可以說,如果沒有在北平燕王府的死裡逃生,朱棣恐怕也就只能在南京做一個富貴親王,終老一生,甚至一個不小心就人頭落地。所以說,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人,朱棣絕對可以算其中的佼佼者。

張廷玉 :《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