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湯包百年之四季美


武漢的湯包百年之四季美


你知道下面幾句話的意思嗎?

“輕輕提,慢慢移;開個窗,緩緩吸……”

如果我不說破,或許這會讓你看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但對那些常去“四季美”吃湯包的好吃佬而言,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沒有難度:這不就是吃“四季美”小籠湯包的規範步驟嗎?也即是有經驗食客吃湯包的標準之法:先用筷子夾住捏製湯包時捏出的似鯽魚嘴形的包子口,用筷子輕提輕抖,以此檢驗湯包皮是否擀成邊薄中間厚的樣態,試試湯包皮的柔韌勁道程度;動作徐緩地將夾著的湯包移進裝有生薑、生抽、陳醋的味碟,唯恐失之操切的動作,會讓皮薄餡多的湯包在移動過程破皮流汁;輕輕咬破湯包的表皮豁出一個缺口,讓滾燙的熱氣從缺口中散發,以免吃湯包時湯嘴;然後嘬起嘴唇慢慢吸盡湯包裡面的汁液。最後再吃湯包的包皮和肉餡。

武漢的湯包百年之四季美


事實上,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領略到“四季美”小籠湯包的固有滋味,才能體會到“中華老字號”——“四季美”何以能在將近百年的湯包經營過程中,能夠誕生出武漢餐飲行業的翹楚——“湯包大王”鍾生楚、徐家瑩和數位白案烹飪名師的箇中緣由吧。

我一直持有一個觀點:作為一客從下江引入武漢的小吃品種,湯包能在三鎮紮下根來,且在武漢小吃之林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繼而在湖北全省開花結果,其間,專司湯包經營的“四季美”功不可沒,其作用堪與“蔡林記”之於熱乾麵,“老通城”之於三鮮豆皮,“談炎記”之於”水餃”(餛飩)相提並論。或可這樣說,由於“四季美”從上世紀二十年初代始至今的近百年間,歷經烽火硝煙、政權更迭、社會變遷、公私合營、文革動亂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階段的滄桑風雨,卻依舊初心不改,一門心思放在湯包技術的吸收、改良和單品經營上,才使得湯包這個從清末年間由江蘇流傳至武漢的小吃品種能在楚地生根、開花、結果,甚至現在能腰桿硬氣地作為一張風味獨特的小吃名片,承擔起向外展示武漢這座特大城市厚重飲食文化的重任。

熟知“四季美”發展軌跡的老武漢都知道,這是家有故事有傳說的餐館,其湯包也是一款有故事有傳說的吃食。

1922年,漢陽(今蔡甸區)人田玉山在漢口花樓街段的交通巷側巷創立了“四季美”湯包館(當時稱為“老四季美”)。田玉山頗有經營天分:14歲就以10串本錢,擺開小攤賣牛雜碎。15歲改賣水果,只用了五、六年時間,便自稱為“王”,在攤點上大模大樣地掛上了“水果大王”的牌子。爾後又將水果攤位改作飲食經營,經營品類四樣:春炸春捲,夏賣冷飲,秋炒毛蟹,冬打酥餅,一年四季都有受街坊鄰居喜愛的吃食供應——老字號“四季美”店名由此誕生。

1927年,開在花樓街約30餘平方米的“老四季美”經營轉型,主營湯包兼制各種湯麵、煨湯、軟拖黃魚,花三鮮等江浙菜點。田玉山先後從南京請來徐大寬、張老六、李幹庭等白案名廚,準備專門經營鎮江小籠湯包。小籠湯包原本是江蘇鎮江一帶的著名小吃,1861年漢口開埠,湧入漢口做生意的下江人猛增,湯包也由揚州、鎮江等地隨之傳入漢口。在不算太長的時間裡,在漢口一地就有數家下江館子經營鎮江湯包。現在“四季美”也正式加入到湯包經營競爭的行列中來了。

真正使“四季美”小籠湯包成為武漢著名風味小吃,還是名廚鍾楚生坐鎮“四季美”以後的事了。1956年“四季美”合私合營,業態發展成為酒樓經營模式,其門店地址遷至漢口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一改窩在陋巷狹小門店經營的格局而在氣派非凡的四層樓居中大展拳腳,“四季美”真是“秋風蕭瑟今又是”,舊貌展露新顏。

鍾生楚綜合了“四季美”幾個前輩廚師徐大寬、張老六、李幹庭等製作湯包的經驗,又根據武漢人喜鹹重油的口味習慣,在傳統的鎮江湯包做法上,加以改變革新,並形成嚴格的湯包製作標準。他對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裡,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食之則佐以薑絲醬醋,滋味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四季美”的花色品種陸續發展為三鮮、蝦仁、蟹黃、香菇、魷魚、海參、甲魚、雞茸等多個品種,併成為具有武漢地方特色的風味飲食產品。鍾生楚因而成為三楚遐邇的一代“湯包大王”,“四季美”也當仁不讓地成為武漢湯包經營領導者品牌。“四季美”小籠湯包不僅是受大眾歡迎的風味名食,也是貴賓宴會上的美味佳餚。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曾多次品嚐“湯包大王”鍾生楚親手製作的湯包。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也特來品嚐。他們對“四季美”湯包給予很高的評價。不僅國人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外國友人也聞風而至,日本友人向井芳樹吃過“四季美”小籠湯包後,盛讚有加,竟稱其為“天下之絕品”

……

能夠成就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僅靠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顯然不夠,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發揚光大,才能使其招牌鋥亮,生輝熠熠。

武漢的湯包百年之四季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