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立雪斷臂,只履西歸,達摩祖師傳奇經歷略探

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立雪斷臂,只履西歸,達摩祖師傳奇經歷略探

達摩祖師

上一期我們與大家簡單地討論了禪宗六祖慧能的經歷,那本期,我們把時間軸回滾至公元527年。這一年,菩提達摩即禪宗達摩祖師歷經3年大海波濤終於來到廣州。此時正值南北朝中期的典盛時期。南朝梁武帝聽聞有印度高僧大師入境,因為梁武帝本人很信奉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反應的就是南北朝時期佛教信仰的盛況),就趕緊命人恭請到宮中來講法,也就是當時梁朝的首都金陵(今天的南京),於是就有了下面雙方簡短不投機的“尬聊”: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師日:“廓然無聖。”

帝日:“對聯者誰?”

師日:“不識。”

又問:“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

師日:“無功德。”

帝日:“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

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意思就是你懷著求回報的心態去建功立德,不是真功德。梁武帝一聽,話不投機啊,默然不言,達摩也就離開了。禪宗史料《祖堂集》記載說“武帝不了達摩所言,變容不言。達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機不契,則潛過江北,入於魏邦。”

一葦渡江,北上入魏

達摩離宮後,梁武帝還在思索剛才的對話,百思不得其解,就把對話的內容告訴當時的國師志公禪師。志公禪師一聽立即諫言:達摩佛法高深啊,只是陛下您沒有參悟。梁武帝後悔了,就立即派出人馬,意把達摩追回來供養。

追兵到了江邊(今南京市六合區長蘆寺對岸),江邊也沒有渡船,追兵肯定以為“看你往哪兒逃”,可沒想到的是,達摩隨手摺了一根蘆葦,丟在江中踩著蘆葦飄然而去。這個故事當然說的有些神了,小編人為真實的歷史可能是這樣的:一種可能是達摩來到江邊,沒有找到渡船,但有幾根比較粗的竹子,達摩就是踩著竹子過江的;第二種可能是達摩還是坐的小船,當時江上霧氣濃厚,把船身遮蓋了,只見站立的達摩看起來飄飄然的。也是出於對達摩的敬仰,就將渡江一事神話了,這樣也好在梁武帝面前找個理由啊。

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立雪斷臂,只履西歸,達摩祖師傳奇經歷略探

達摩一葦渡江

面壁九年,立雪斷臂

那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後,立即北上來到了少林寺,當時北方是北魏孝明帝時期。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達摩面壁修禪的地方是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這一面壁而坐就是9年,每天就在洞裡打坐、冥思、禪定,沒有任何只言片語!那我們會問,他吃什麼呢?放心,有人供養。有這麼一個人一直跟著達摩祖師,他便是後來的禪宗二祖惠可大師。

惠可為了向達摩拜師學法,竟用刀將手臂斬斷以明志,當時正值下大雪,據說鮮血將天空飄舞的雪花都染紅了,立雪斷臂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達摩深受觸動,收徒授法,後來將禪宗衣缽法印傳給了惠可。金庸大師在《笑傲江湖》裡精彩地描述過這個故事

那《易筋經》神功,乃東土禪宗初祖達摩老祖所創,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得之於老祖。慧可大師本來法名神光,是洛陽人氏,幼通孔老之學,尤精玄理。達摩老祖駐錫本寺之時,神光大師來寺請益。達摩老祖見他所學駁雜,先入之見甚深,自恃聰明,難悟禪理,當下拒不收納。神光大師苦求良久,始終未得其門而入,當即提起劍來,將自己左臂砍斷了。”令狐沖“啊”的一聲,心道:“這位神光大師求法學道,竟如此堅毅。”方證說道:“達摩老祖見他這等誠心,這才將他收為弟子,改名慧可,終得承受達摩老祖的衣缽,傳禪宗法統。二祖跟著達摩老祖所學的,乃是佛法大道,依

《楞伽經》而明心見性。我宗武功之名雖然流傳天下,實則那是末學, 殊不足道。達摩老祖當年只是傳授弟子們一些強身健體的法門而已。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但後世門下弟子,往往迷於武學,以致捨本逐末,不體老祖當年傳授武功的宗旨,可嘆,可嘆。”

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立雪斷臂,只履西歸,達摩祖師傳奇經歷略探

二祖惠可立雪斷臂求師於達摩

由於達摩祖師面壁於少林寺,所以少林寺也就成了佛教禪宗的祖庭寺。但後面少林僧人修行可能更多執迷於少林武學,而忽略了禪宗的初衷,金庸通過小說裡的對話表達了這個觀點。所以直到今天我們大家只識少林武學,而不知少林禪宗。

只履西歸

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南朝的梁武大同二年,也就是公元536年),達摩端坐而逝圓寂了。達摩圓寂後兩年,魏使臣宋雲從西域返回洛陽。在途經蔥嶺的時候,看見達摩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隻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後,宋雲急忙停步問道:“大師,你往哪裡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接著又說:“你回京以後,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禍。”二人道罷,各奔東西。到了洛陽,宋雲就入宮覲見皇帝東魏孝靜帝,宋雲將路上又遇到達摩一事稟報後,皇帝大怒,以為宋雲欺君。肯定的,因為達摩不是都圓寂兩年了嘛,葬於熊耳山。後命人開棺,一看果然沒身了,只剩一隻鞋。這就是隻履西歸的故事。

這故事比一葦渡江還神乎,據《北史-西域傳》記載:宋雲與法力、慧生是於公元518年冬出發,到西域諸國取經,歸程是於522年初返回洛陽,帶回大乘佛經一百七十部。而此時,達摩還沒到中國呢。所以,這個故事也是將達摩神話以表示敬仰崇拜。不過,現在現在少林寺碑廊內,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圓碑》

,上邊刻有四句話:達摩入滅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廟全。不是宋雲蔥嶺見,誰知只履去西天。

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立雪斷臂,只履西歸,達摩祖師傳奇經歷略探

達摩祖師只履西歸

達摩來中國開創了禪宗一派,後世尊他為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中國弘法的時期,正好趕上佛教興盛發展的時期,上至帝王將相如梁武帝,下至平民百姓,可謂全民信佛的盛況。我們知道在達摩到來之前,佛教傳入中國已近500年,尤其是北路即天竺—西域—中原的路線絡繹不絕,也相繼出了不少大德高僧如東晉時期的鳩摩羅什。佛教的其他宗派已經盛行了幾百年。達摩祖師到來,開創東土禪宗,歷經後面五代宗師的傳承弘法,成就了

《六祖壇經》所載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禪宗盛況。一花是指達摩祖師,五葉是指後繼的五代宗師: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直到現在,禪宗的臨濟宗和曹洞宗也是比較旺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