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局廿六:他是反清先驅,爲何墓碑至今無名?

晚清時局廿六:他是反清先驅,為何墓碑至今無名?

(網絡配圖)

清政府晚期,一位革命家在中國首倡推翻滿清皇朝,建立合眾政府,後被清政府追殺喪命,墓碑上僅留下“6348”字樣和青天白日圖案,他就是楊衢雲。世人普遍認為孫中山是號召推翻滿清組建共和政府第一人,兩者有什麼交集呢?

1894年11月24日,孫先生在檀香山一華人寓所成立興中會,後會員發展到120餘,其中70餘人為工商業小規模經營者。為發動武裝起義,孫先生一方面聘請外籍教練對會員進行軍事訓練,另一方面積極募捐、壯大組織。就在孫中山計劃趕往美洲發展組織時,國內形勢急轉直下,中日甲午戰端持續惡化,上海的宋耀如要求孫中山速速回國,意在民族危難迷茫之際,喚醒民眾,傳播革命思想。1895年初,孫中山懷揣同志、兄長資助的6000美金回到香港,準備發動廣州起義向世人宣告革命黨人的存在。當然,孫先生這麼急於發動起義,小編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要千方百計爭取國內外對中國抱有同情心的各方人士的援助。如沒有動響,革命僅是停留在口頭上,是無論如何沒有號召力的?

當時,生於東莞的楊衢雲在香港發起的輔仁文社已成立5年餘,提倡學習西方思想、愛國維新,從事秘密革命活動,旨在推翻滿清統治、建立合眾政府。這一組織以及它的基礎和經驗引起了孫中山的極大興趣。1895年元月,孫先生自檀香山經日本達香港後,積極聯繫並通過輔仁文社的朋友引薦、斡旋,促成“兩會”合併以圖大業。 1895年2月21日,輔仁文社的楊衢雲和澳大利亞華僑子弟謝瓚泰與興中會的孫先生一行會商香港,“兩會”由此正式合併成興中會香港總部。其內部成員構成明顯分為兩大派,一是以孫中山、楊衢云為代表的留洋新知識分子,一派是以鄭世良、謝瓚泰為代表的反滿清政府統治的會黨派分子。由此,“兩會”的合併雖增加了興中會整體力量,但也潛藏著諸多的矛盾分歧。這次會面合併,謝瓚泰即對孫中山頗具微詞。他認為孫先生是一位“輕率的莽漢”,說孫先生“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幹不了的事情”,“一言一行都奇奇怪怪”(楊天石《帝制的終結》第一章)。

晚清時局廿六:他是反清先驅,為何墓碑至今無名?

(網絡配圖)

不僅如此,在孫中山、楊衢雲等商議以3000精兵於10月26日重陽節發動起義,攻佔廣州城時,楊衢雲突然提出,要求孫先生將會長一職讓與他。孫先生為了大局同意讓位,這與後來他讓位袁世凱在本質上似乎相似。小編不知道楊此舉與興中會集體商議的起義成功後,會長即為合眾政府大總統有否關係,但同屬於革命黨新知識分子一派的楊、孫二人,卻顯然存在巨大意見分歧,說明興中會內部矛盾從一開始就錯綜複雜,即使後面發展成國民黨,也不例外。

當然,這並不影響兩人為了共同的目標和人民福祉,精誠協作。興中會能在建立之初就迅速集聚頗多的人力錢物發動起義,與楊衢雲香港的深厚基礎分不開。由於洩密,這次廣州起義最終流產失敗,孫、楊二人遠走日本、南非,關於這一點,小編擬在下文繼續。本篇關注的是,直至今日,楊衢雲先生的革命事蹟仍鮮為人知,墓碑至今依然用一組數字替代,其中原由著實令人深思!

晚清時局廿六:他是反清先驅,為何墓碑至今無名?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