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朝政好幾年的楚莊王,是如何讓楚國強大起來的?

常盼飛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

為什麼這麼說呢?

剛繼位的時候,楚莊王成天陷溺在歌舞和瓊漿之中,陷溺享樂,不問國事。對大臣們報告的工作一律不睬,對此朝中的大臣屢次勸諫,而他卻煩不堪煩,還命令要是再有人來進諫,就殺無赦。看似昏庸無道,實際上非常有心機。

成功之道,忍字當頭。

忍之一字,包含很多,忍不得侮辱,便容易輕則爭訟,重則刀劍相向;忍不得貧窮,便容易鋌而走險,為盜為娼;忍不得富貴,便容易為富不仁,招災惹禍;忍不得功名,便容易貪贓枉法,身陷囹圄;忍不得權利,便容易爾虞我詐,暗箭穿心;忍不得才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忍不得勇猛,則精鋼易折,英雄不能見白頭;忍不得情愛,天若有情天亦老,百轉千回添愁腸;忍不得仇恨,殺人者人恆殺,冤冤相報何時了。


楚莊王剛繼位的三年,能夠說是楚國最昏暗的光陰。朝堂已成人心渙散,另有人乘隙兵變,楚莊王還是以被綁架,還好叛賊被殺,他才得以脫身回到宮中。他仍然剛愎自用,沒有做出任何轉變。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按耐住心中的壯志雄心,韜光養晦。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假象。卻暗中觀察群臣品性,琢磨百姓民生,研究對外政策。

右司馬伍舉想要探探楚莊王的想法,以藉機進諫。他問正在左擁右抱的楚莊王:“有一隻鳥停駐在南阜,三年不飛不鳴,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答道:“不飛,是為了等待羽翼豐滿;不鳴,是為了觀察身邊的環境。三年不飛,飛必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你走吧,我心裡有數。”

這也是典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來源。

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楚國群臣以及中原諸侯目前的形式都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

大膽任用,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還殺掉了少許奸賊,並減弱了敖氏的權勢,從而讓楚國漸漸壯大起來了。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國家經過莊王大刀闊斧的整治之後,楚國國力大大提升。後來楚莊王開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在徐州大敗齊軍,於河雍戰勝晉軍,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又於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

由於楚莊王隱忍不動,沒有過早顯露自己的能力,才能有如此之功績,正是“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忍字當頭。

逸謙吧唧吧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易經中的潛龍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