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縱覽」北部灣經濟區的通道樞紐—南寧

「八桂縱覽」北部灣經濟區的通道樞紐—南寧

南寧市竹溪立交橋在會展中心旁蜿蜒如帶

自古以來南寧就是西南的通道和交通樞紐,南寧人依託通道優勢,創出輝煌的歷史。然而,一度由於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南寧埋沒了區位優勢,失去過通道的作用。如今大西南建設和北部灣經濟區的建立作為發展雙引擎,振醒這片沉寂多年的熱土。

一、南寧的通道優勢既是上帝的恩賜,又是歷史的造就

九曲迴腸的邕江,似一條美麗寬廣的綢帶,橫穿過邕城腹地,數千年來,它以無私的胸懷,造就兩岸豐富的物產,哺育沿岸的兒女,順著這條黃金水道而下,流經西江、珠江奔向無際的南海;溯江而上,距南寧市區近30公里江西宋村的三江口,出左江可達龍州水口、平而與越南河道相通,上右江可入雲貴。便利的水運交通優勢,把南寧造就成為古代桂西南、雲貴和越南等地土特產的集散地。同時,也是水運時代上述地區出入東部和中原地區的通道。得天獨厚的南寧,獨具建立西南交通樞紐和商埠條件的區位優勢。

「八桂縱覽」北部灣經濟區的通道樞紐—南寧

九曲迴腸的邕江橫穿邕城

回看歷史,公元前219年,五十萬秦軍跨越秦嶺,並以十萬亡靈的代價,叩開壯族先民封閉的山門,把中央王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原先進的漢文化植入八桂大地,在奴隸社會門檻前,強拉著西甌、駱越兩位兄弟躍過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同步登上封建社會的殿堂。在秦漢統治的四百多年間,地勢坦平交通便利的桂東南有了相當程度的開發,鬱江和左、右江的交通狀況,亦隨著民間商貿的交往而日益增多。

“永嘉南渡”後的東晉王朝,痛失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開發南疆和西南自然成為朝廷賴以生存的條件。公元318年,東晉政權從鬱林郡轄區中分出西南部分建立新郡,併為其討個吉利的郡名“晉興”,指望它給王朝帶來好運。同時,選定這個位於三江河口,江面寬深、兩岸地勢坦平的地方設立郡治,這就是古城南寧建制的發端。其後的南寧,不僅成為桂西南行政中心,而且還是歷代王朝控制滇黔地區和越南的要塞。

二、南寧交通樞紐的形成,始於晉隋成於唐宋,是中國西南部經濟開發的必然

在水運交通時代,佔據“天時、地利”的南寧,註定要成為西南部出入東部和中原的通道和樞紐。東晉在南寧設郡,給司馬氏王朝以及後來的各代中央政權,向西南擴展奠定了必要的前提。

公元336年,東晉廣州刺史鄧嶽率師西進,經南寧溯右江西入百色,水陸並進貴州,攻佔興古、夜郎兩郡,開通南寧至興義、安順的驛道幹線,同時也打通由百色經雲南的廣南至昆明的商道,使右江成為滇黔地區出入東部的交通要道。

唐代,朝廷在改進西上滇黔驛道的同時,再次西下開通隋代劉方故道,使陸路從南寧經上思、寧明、憑祥亦可到達越南。尤其是唐代在桂北開通相思埭(運河)後,南寧憑藉著水陸交通的區位優勢,成為越南、西南滇黔進出東部和中原的交通樞紐。

區位優勢不斷地改變著南寧的歷史地位,在唐代中後期,鑑於南寧戰略地位的重要,唐政府把新設的嶺南西道(相當於後來廣西的行政區域)治所放在南寧,使南寧一躍成為“省會”和中國西南中心城市之一。

南宋時期,隨著朝廷經濟重點南移,南寧獲得長足的發展。邕州管區內設立的橫山寨(現田東平馬)、永平寨(現寧明境內)和欽州三大博易場,是南宋對越南和雲貴地區貿易的主要場所,也是滇黔和越南等地人民重要生活用品的來源地。這三個貿易場所的物產交換,均經南寧中轉,尤其是橫山博易場的“馬市”,成為南宋戰略物資的採購地。為此,朝廷還在南寧設立“提舉買馬司”的官方管理機構,專門從事戰馬的採購和中轉,每年從滇黔購得的上千匹戰馬,都經南寧水陸兩路中轉到各地。

明清時期,由於交通樞紐帶動的商業繁榮,南寧被譽為“小南京”,清代廣西詩人黃體元在《邕江雜詠》中寫道:“大船尾接小船頭,北調南腔語不休,照水夜來燈萬點,滿江紅作亂星浮”,就是對當時邕江水上交通繁榮的寫照。

由於交通便利,南寧在近代一度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尤其是清末北海、龍州、梧州被迫開埠後,英國使臣竇納樂於1905年代表眾列強出面催促清廷開放南寧。鑑於南寧戰略地位的重要,清政府為了不讓列強在南寧建立租界和領事館,保留最後一點“自主權”,採納廣西巡撫黃槐森的建議,於光緒32年(1906年)11月宣佈南寧對外開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主動開放的內地商埠,(另說,南寧實為“約開”商埠),使南寧人“榮獲”了一次羞澀的中國之最。

三、南寧既是盛世的得益者,又是亂世的受害者,是中國西南社會的晴雨表

在中國歷史上,戰爭與交通有著十分微妙的關係,古代廣西西南部的交通發展,可以說是一場場戰爭而造就。

* 秦代的“秦甌之戰”,打通中原進出廣西之路,為開發廣西奠定了前提;

* 東漢的馬援的“南征交趾”開通鬱江幹流,使漁夫獨佔的江川,變成商賈的黃金水道;

* 唐宋與南詔和交趾的拉據戰,把樵夫出沒的山徑,改成滇黔和越南入邕的通商驛道;

* 就連現代的“黔桂鐵路”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為開通西南國際援華交通線而修築的。

交通樞紐對南寧歷史發展的影響,正如“成事蕭何、敗事蕭何”的俗語一樣,依託通道而繁榮,同樣,因為要塞而禍及。歷代中央王朝與西南各少數民族和越南的十多場重大戰事,幾乎都秧及南寧。

* 唐成通二年(公元861年),南詔軍(現雲南大理一帶地區)入邕,與唐兵先後在邕州和安南(越南北部)廝殺五年,數萬生靈塗炭;

* 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儂智高反宋,與狄青惡戰歸仁鋪,兵敗後將邕城付之一炬;

* 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交趾軍攻破邕城,五萬守城軍民被溺死於邕江;

* 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元統治者為慶祝與元軍作戰多年的左、右江地區少數民族首領黃勝許、岑世興招安歸元,竟將“邕州”易名“南寧”,意在禱求一方的安寧。

為此,在南寧地方史上,我們既有清代詩人黃體元《邕江雜詠》對繁榮的讚美,亦有元代詩人陳孚:“蝮蛇掛屋晚風急,熱霧如湯濺衣溼。萬家冢上蜓子眠,三公亭下鮫人泣”詩句的悽愴。

南寧正因為具有“西控交趾、南應粵海、東瀕潯梧、北策滇黔”的戰略地位而成為中國南疆的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南寧這條通道的暢阻興衰,在一定程序上反映出西南社會和經濟的盛衰,成為西南部這社會發展的晴雨表。用一句話概括,西南經濟開發帶動南寧的發展,反過來南寧的發展為促進西南經濟的對外交流起到推動的作用。

四、現代交通的出現,改變了西南通道的格局;越南戰爭的殃及,使南寧痛失過重構西南通道的機遇

以現代交通文明為起點的鐵路興起,改變了千年西南交通的格局,自1943年黔桂鐵路開通後,水龍最終讓位於鐵龍,滇黔兩省通道從此北移柳州。柳州人憑藉黔桂線和七十年代開通的枝柳線,以及融江、龍江的水運優勢,毫不客氣地坐上西南通道這把交椅,南寧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

1950午初,南寧再度成為廣西的省會,歷史再次賦予南寧長足發展的機遇。南寧得益於首府地位,在“二五”計劃期間成為廣西工業投資的重點,特別是把昆明至北海的“滇桂鐵路”建設列入國家“二五”計劃,使南寧人為之振奮。構造西南出海通道,再塑樞紐輝煌的時刻即在眼前。

然而,天公不作美,“二五”計劃期間,由於國家經濟遇到嚴重困難,滇桂鐵路因而下馬。三年困難熬過後,越南戰爭接踵而至,一時間,南寧變成抗美援越的前沿重鎮,國家計劃投資由熱轉冷。之後的南寧經濟發展步履維艱,只能依靠自己的積累滾動,特別是滇桂鐵路計劃的取消,使南寧人又一次痛失應得的發展機遇。

五、改革開放為南寧人再創發展的機遇,構造大西南出海通道和樞紐,以及北部灣經濟區的設立成為南寧經濟騰飛的契機

當歲月隨著邕江水無聲無息流過半個多世紀後,中國迎來改革開放,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南寧人重構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夢最終成為現實,風水輪轉的歷史為邕城再創一次勝於昔日輝煌的機遇。

從七十年代中期起,廣西人為促成中央對南昆鐵路早日上項目,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勒緊褲帶抽出資金,先後修建南防鐵路和防城、欽州、北海等地大型港口碼頭,為來日的南昆鐵路作盡鋪墊。與此同時,南寧人把建設大西南通道和樞紐的戰略當作城市發展的定位,努力營造自己的樞紐硬件,使之成為西南內陸聯結海洋文明的紐帶。

「八桂縱覽」北部灣經濟區的通道樞紐—南寧

1997年3月18日南昆鐵路全線鋪通

大西南的概念,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雲貴,括入桂滇黔川藏等五省(區),通道和樞紐的內容,亦由昔日的水陸兩路,擴展為陸、海、空立體式的現代手段。當今大通路無論在內涵或外延上遠遠超越當年,隨著南昆鐵路全線開通和數條高速路的建成開通,北部灣防城港、欽州、北海“三港”聚焦,鐵路、公路、水路“三大通道”交匯的南寧,以無可爭議的區位優勢,理所當然地擔當起這“三港”中轉和西南、華南、東南亞“三南”通道的角色。

2006年3月,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組成北部灣經濟區,延及玉林、崇左兩市。2008年1月上升為國家戰略。南寧通道和樞紐的區位優勢得以淋漓發揮。通過南寧的連接和中轉,北部灣經濟區西通雲貴,東達粵港,北連中原,南接東盟,是中國華南、西南與東盟三大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唯一的沿海區域,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唯一海陸相連的區域。

「八桂縱覽」北部灣經濟區的通道樞紐—南寧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4+2”主要城市

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構建出海、出省、出邊的立體通道,通往經濟區各市”1小時經濟圈”、通往廣西主要城市“2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與全國高速交通網實現了全方位對接,與東盟的陸路國際大道日益暢通。南寧機場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開通了37條出入境航線。

「八桂縱覽」北部灣經濟區的通道樞紐—南寧

北部灣經濟區位於三大經濟圈的交集處,區位優勢獨特,戰略地位突出

以南寧為中心,一個通江達海、連內接外、水陸空一體化的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正在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