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的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即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繫和協調一致的配合。但眾所周知,我們農村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往往是有限的,他們為此也感到非常煩惱,不少家長總喜歡將教育其子女的希望完全寄託在教師身上,以致於我們的教育往往收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顯然,指導農村家長提高家教水平來改變這種現狀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講講家長如何開展好家庭教育:


一、首先從自己做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但絕大多數農村家長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他們一絲一毫錯誤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都可能留在孩子腦子裡。比如家長抽菸,孩子就會覺得抽菸不算什麼,是可以接受和容忍的,即便它真的有害健康。如果家長有一些不良習慣,孩子也會在不經意之間沾染上,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畢竟在接受系統教育的開始,家長就是他們最好的老師。

因此,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家長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看看是不是由於自己的疏忽,對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畢竟言傳身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長一味地指責孩子,只是從孩子身上找問題,這不僅會讓他們產生反感排斥的情緒,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他們會變得更加不聽話,更加叛逆。


二、請重視早期教育

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家長認識到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剛開始進入學校的時候,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夠培養孩子主動自覺地讀書學習,能夠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來,對以後的道路可以說起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從沒有進校門讀書的孩子來講,一開始進入學校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比較簡單的,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以及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從小教育他們不遲到早退,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等等,因此即便是考試,大家的成績也都相差無幾,但家長絕對不要因此就忽視早期教育,相信這個道理說出來家長也都明白。可是到了關鍵時刻就難免糊塗,比如孩子賴床,不想去學校了,或者因為一點點毛病就不想做作業,家長心疼孩子,覺得這些小事情也不是很重要,偶爾不去一次也無所謂。殊不知正是這些小細節,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他們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在學習方面更加不會仔細認真,知識的基礎打得不夠紮實在開始階段可能表現得不明顯,考試成績和其他人差個幾分,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時間一久,問題勢必越積越多,等到真的想要彌補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在這一點上要讓家長認識到:開始讀書的時候大家都在一條起跑線上,孩子也許只是慢幾秒鐘,但在整個路程中,孩子慢的那幾秒鐘就會變成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孩子想一步超過人家怎麼可能?

這世上多一個笑,就少一個人哭。——


三.從一個錯誤做起

打好基礎當然重要,但一旦因為種種原因,孩子從上學伊始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基礎沒有打好,成績一直不佳,隨著知識量的增加,難度的增強,孩子的成績就越落越遠,到了幾乎難以收拾的地步。家長往往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樣的結果。他們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貪玩,不愛學習……總之就是一籮筐的問題,想改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只是覺得一想起要幫助孩子改毛病就頭大。家長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孩子身上的這些缺點在一天之內立刻煙消雲散,讓孩子在頃刻間變得完美,乖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家長不停地讓孩子注意這個,注意那個,這個做好了,那個又做差了。花費的工夫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孩子的壞毛病一個也沒改掉,對家長的怨氣倒是一肚子。

孩子的問題看起來真的“多如牛毛”的時候,到底怎麼辦?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班主任應引導家長可以把孩子的問題一條一條記錄在本子上,然後根據問題一點點地糾正他們,每次只需要從一個地方做起。比如,先把每次考試的錯題搞清楚明白,爭取每改正一題,都保證能夠真的明白,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絕對不會再做錯。至於一些特別難的題,真的不會做,可以先放放,即便是面臨重大的考試,也是如此,會做的題一定要保證正確率,不會做的題,可以先棄之一邊。有堅實牢固的地基,才可能建造高樓大廈,不要自己的地基還沒打好,因為看著別人已經建起了樓,自己就按捺不住,想要一步登天。

四.不能只看學習成績

我們往往以一個人的成績來斷定其學習的努力程度,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由於人們過分重視了成績的作用,導致學生認為上學是件很苦的事情,考試更是苦中之苦。也正是因此,才會有“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孩子的命根”一說。

首先,考試並不是一切,成績也不能說明所有問題。考試,是階段性的檢驗,但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考試成績,比如天氣,比如心情,甚至臨場發揮。另外,任何一場考試都不可能全面,精確的考量學生的水平,因為考試內容本身就是受限制的,它不可能全部包含學生所學所有知識點。最後,成績的高低也是有一定偶然性。這樣的事例想必誰都聽過,同班的同學,一個學習一直很好,高考卻發揮失常,沒有考上大學,另一個人成績一直平平卻出其不意的考了高分。對這樣的事情我們也是見怪不怪,正因為考試有其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在內,因此,成績並不能說明一切。

因此家長不要一味地看重孩子的成績,誇大了這種檢測手段的作用,使其變成一種壓力和桎梏,讓孩子反感和排斥。學習好的孩子,因為一般都可以考出好成績,所以不會有太多心理反應。但對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來說,“分”,真的就是命根,它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家長看了分之後,也許是一頓臭罵,也許是一頓大餐!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把過於重視結果,也就是把分當成最重要的東西,家長應該重視的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以及對學習的目的。家長應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甚至是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


五.與學校保持一致

生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與學校保持一致,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以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樣做”。我們只有在學生、家長、老師三者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用心構建著一座美麗的家校橋樑,才能促進孩子們在家長與老師的引導下更好地健康成長,和諧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