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看安定」風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創新謀發展——安定區四十年改革發展紀略

「改革開放40週年看安定」風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創新謀發展——安定區四十年改革發展紀略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歷史的巨輪已跨進新時代的美好時光,安定區走過了四十年光輝燦爛的改革歷程。回顧四十年來安定人民從貧窮走向溫飽邁向小康、從矇昧走向文明邁向富強的風雨征程,無異於翻閱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史。四十年來,安定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新農村建設,再到城市支持鄉村;農業從傳統農業,到農業產業化,再到現代農業;工業從“五小”企業,到國有企業改制,再到多種所有制企業發展;服務業從無到有,再到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我們風雨征程,一路走來,經歷了安定艱苦卓絕的奮鬥畫卷;我們團結一心,攻堅克難,挺起了安定戰天鬥地的不屈脊樑;我們迎來新機遇,迎接新挑戰,譜寫了安定改革發展的華麗樂章。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安定區位於甘肅省中部,總面積3638平方公里,總耕地179萬畝,平均海拔2100多米。轄19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306個村,現有人口50多萬,其中農業人口近40萬。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造就安定區這片黃土地廣袤與神奇的同時,也留下了自然環境嚴酷和生產條件落後的不足與遺憾;厚重的黃河文化積澱,在這裡鐫刻著一座座華夏文明燦爛豐碑的同時,也堆砌起積貧積弱的生活無奈和觀念守舊的思維定勢。安定區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區(縣),也是一個農業大區(縣),農村居民佔總人口的78%以上。把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是安定區一以貫之的堅持。

新中國成立以來,安定區組織開展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過渡到高級合作社、建立人民公社,基本完成了農民從個體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轉變,使舊社會“一窮二白”的面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得到迅速改變。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安定也經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曲折歷程,人民生活相當困難。困難時期人均每天口糧普遍不足1斤。較好的年成,如1969年至1972年這四年,人均農業收入56.68元,勞動日值0.39元,人均分配現金10.89元;口糧分配全年在200斤至365斤的生產隊1394個,佔當時生產隊總數的68.27%。雖然經過了近30年建設歲月,安定區仍然難以擺脫貧困的桎梏。

改革開放的春天來了。經歷過數十年的探索與憧憬,積蓄了幾代人的創造與實踐,安定人民開始告別與貧困結伴而行的歷史,重新建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現代“伊甸園”!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改革開放初期的定西縣城

1978年,黨的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勤勞的安定人民看到了擺脫貧困的希望,安定人民踏上了為溫飽而戰的豪邁征程。1979年1月5日至9日,中國共產黨安定區(原定西縣)第六屆代表大會在定西縣城召開,這次大會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了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安定區委把種草、種樹、梯田建設確定為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的長期戰略措施。安定人民從改善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尋求脫貧致富的有效辦法。按照水土流失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全面發展的原則,全面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告別了剷草皮、挖草根的歷史,對生態的大面積破壞停止,局部生態環境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安定區堅持“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發展思路,把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作為與自然界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從區情出發,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地膜糧食、洋芋豐產、“121”和集雨節灌、梯田建設和流域治理“四大工程”,採取勞務輸出、少生快富等措施,來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解決農民的吃糧、吃水和花錢問題。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苦幹實幹給安定人民帶來了一定回報,但靠天吃飯的局面仍然沒有徹底改變。到1995年底,全區農民人均產糧183公斤,人均純收入758元,全區財政收入3866萬元。這仍然是一個捉襟見肘、充滿苦澀的現實。

發展是硬道理。要解決安定的貧困,關鍵是發展。要發展,就要找到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路子。安定區委、區政府及安定人民重新審視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對安定區來說,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因是:作為生產力三要素的勞動者文化素質比較低,思想觀念守舊,認為條件就這樣差,還想發展啥的“條件決定論”、認為自然條件嚴酷,只願苦熬不願苦幹的“沒治論”和認為已經基本解決溫飽、再幹也好不到那裡去的“滿足現狀論”等思想觀念在部分幹部群眾中普遍存在;勞動資料十分匱乏,生產工具十分簡陋,大部分農民使用的還是二牛抬桄、鏈枷、碌碡,耕作手段還是祖傳的“三倒茬”,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勞動對象又是酷劣的自然環境,年降雨量僅300多毫米,又集中在秋季7、8、9三個月,春、夏季乾旱無雨。但是,安定人形成的種植習慣是春種夏收,乾旱經常給農業生產帶來威脅。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1990年定西新市區

要發展,就要改變習慣,要改變習慣,就要突破陳規,要突破陳規,首先得解放思想。區委一班人首先達成了共識:變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解放思想,加快發展,是解決定西一切問題的關鍵。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與安定人民多年實踐的成功經驗緊密結合時,安定人民終於找到了發展的出路。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1999年建設中的巉口大道

1996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視察安定,聽到安定區立足當地實際,根據自然特點、市場經濟特點和時代新特點,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提出“五區”發展戰略時,欣然留下了“人窮志不短,致富路已通”的珍貴贈言。

要在積貧積弱的貧窮與現代文明的富裕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就必須有改天換地的大改革、大手筆、大氣魄。

1997年12月11日,全區人民翹首以待的安定區第十一次黨代會隆重召開,全會鄭重提出了 “水保立區,農業穩區,工業富區,科教興區,依法治區”的“五區”發展戰略,成為安定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指路明燈。經過改革開放來20年的艱苦努力,安定區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於1998年整體基本解決溫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1999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定西時“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的題詞,無疑給安定人民以更大的鼓舞和鞭策。

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到2000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3.54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2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8312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26億公斤,人均320公斤,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的105元增加到了1258元,人均儲蓄由1982年的負債54元增加到了1606元。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8.98億元,基本實現瞭解決溫飽。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數字是枯燥的,但這些數字表明的意義卻十分深遠。定西的成功,為解決乾旱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總結了成功經驗。這一事實本身所昭示的深刻哲理,正如時任甘肅省委書記宋照肅所說:“定西這樣一個全國最貧困的地方基本解決溫飽,是一項歷史性的成就。它以最雄辯地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體現。”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世紀更迭,長歌浩嘆!

進入新世紀,安定區在保證農業穩步發展、基本解決溫飽的基礎上,開始向推動工業發展、實現小康社會挺進。安定區委確立了經濟工作重點由農村轉入城市、城市發展以農村為基礎實現良性互動的發展思路。

發展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46萬人民以窮則思變的勇氣、艱苦創業的作風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按照“五區”發展戰略,投入到四個文明建設主戰場。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克服種種困難和不利因素,狠抓項目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壯大地方工業,全力構建區域經濟中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鄉人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初步走出了一條生態良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於1999年9月和2007年2月兩次到安定考察,希望安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希望安定人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加快奔小康。進一步為安定發展指明瞭方向。

2009年,安定區委進一步提出了“率先科學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建設首善之區”的戰略部署,著力提升馬鈴薯、畜草、勞務和現代旱作高效農業四大產業,全力突破項目建設、工業建設、城鎮建設、招商引資四個重點,全面推進社會事業、民生改善、平安創建、作風建設四大工程,確立了把安定區打造成“中國薯都”核心區、綠色食品生產重點區、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區、扶貧開發試驗示範區,開創全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2009年10月1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安定時說:“我來過定西4次,看到定西的情況一次比一次好。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來時,光那條土路就跑了半天。現在路修好了,孩子上學解決了,醫療基本解決了,再逐步把養老保險解決,這個地方還是有盼頭,一年會比一年好。”在談到安定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時,溫總理說:“小土豆、大產業、管大用!”這是對安定三十年改革發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安定未來發展的鼓勵和希望。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到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2.5億元,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2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7.8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96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近年來,在繼承歷屆區委科學發展思路的基礎上,安定區委提出了“致力脫貧攻堅、推動轉型升級、建成小康安定”的科學部署,描繪出了未來安定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美麗的壯麗藍圖,邁出了新時代改革發展新步伐。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總攬,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徵程,全區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2017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8億元,比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5474.85萬元增長了146.3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64億元,比1978年工業總產值1908.65萬元增長了6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1.47億元, 比1978年3671.32萬元增長了11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24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7122.9元,比1978年的94.01元增長了76倍。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四千年曆史悠久,九萬里風鵬正舉。安定,這一方旱塬熱土,正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脫貧攻堅實現小康,去重新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安定,這塊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塊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產業富民揚帆遠航,戰天鬥地追逐夢想,將續寫改革新篇章,共創發展新輝煌!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风雨征程四十年 改革创新谋发展——安定区四十年改革发展纪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