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外長稱伊朗願有條件與美國開啓談判,伊朗是準備妥協嗎?伊朗和美國會進行談判嗎?

大東北的小豆包


扎裡夫所稱的條件就是在“聯合全面行動計劃”的框架之內與美國展開對話就。這其實跟法德英的態度基本一致。對比之前伊朗寸步不讓的態度而言,已經算是做出了妥協。至於伊朗是否能夠接受美國的條件,永久棄核、停止彈道導彈開發、停止資助激進組織進行影響力擴張,這從目前看來還不可能。扎裡夫的這番表態可以說是伊朗的緩兵之計。

(扎裡夫)

美國之所以不準備在伊核協議框架之下與伊朗之間進行和談,主要原因就是兩者之間嚴重缺乏互信。雙方的敵對可以說根深蒂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伊之間在這種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當初能夠達成協議已經是雙方彼此最大程度的妥協,現在想再有所圖譜幾乎不可能。然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僅是相互信任那麼簡單了,美國已經退出了協議,並且重啟了制裁。扎裡夫在訪談之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他稱:“相互信任不是開始談判的必要條件,相互尊重是一項基本的要求,現在的美國政府不相信外交、他相信強加。”事實的情況也正如扎裡夫所說,美國正在憑藉著其非對稱的實力,用一種威逼的態度迫使伊朗妥協。這已經對伊朗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蓬佩奧)

伊朗在美國宣佈對伊朗進行第二輪制裁之後,與此同時伊朗在本土範圍內舉行了大規模的放空演習,並且國營電視臺對此進行了現場直播。從這可以看出,伊朗方面所感受的壓力,這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美國要真的對伊朗進行入侵,事實上美國入侵伊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伊朗演習的目的其實主要還是在做姿態,一方面給國際社會看,來強調美國製裁的本身是針對伊朗的“戰爭行為”,另外一方面其實更是在國內營造一種氣氛用以維穩,來轉移民眾的視線,強調當前伊朗經濟狀況的主因是由於美國的制裁所引起的。伊朗總統魯哈尼稱:“我們處於經濟戰狀態,面臨一個喜歡欺凌別人的對手。”

(魯哈尼)

美國在宣傳的過程中,多次強調對伊制裁不針對伊朗民眾,而且稱美國不尋求實現“伊朗的政權更迭”。然而當前伊朗國內正在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今年伊朗里亞爾已經貶值了70%多,伊朗物價對比去年同期已經上漲了兩倍多,伊朗民眾毫無疑問最先感受到了美國的制裁壓力。特朗普的私人律師朱利安尼以及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都曾經在不同場合表達出對於改變伊朗神權政治體制的態度。這其實從根本上也代表了特朗普所代表美國共和黨對於伊朗政權的一貫態度。所以只要共和黨保守派政府當政,那麼美國和伊朗之間就不太可能進行談判。

(特朗普)

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關注!


古姿


嚴格來講,一切的對抗,其實都是為了最後的妥協。因為無休止的對抗是沒有贏家的。美國和伊朗這對冤家,缺的是一個利益的平衡點。

伊朗伊斯蘭政權的訴求,往大了說,是要輸出革命,滲透乃至顛覆所有遜尼派君主制國家的政體,在這些國家複製伊朗模式,以什葉派教法統治整個伊斯蘭界。經過1979年到現在將近四十年的努力經營,伊朗的革命工作可謂成績斐然:黎巴嫩真主黨成為了黎巴嫩境內唯一的非政府軍事組織、也門胡賽武裝成功撬動了沙特邊界、敘利亞和伊拉克成為了什葉派革命的重要枝幹……他們和伊朗一起,鑄就了一條從波斯灣到地中海的什葉派板塊,形成了對遜尼派力量的半包圍態勢。什葉派力量從未如此強大,伊朗這個並非是伊斯蘭教創始地的國家,既然無法以民族文化擴張的方式制霸中東地區,就只能藉助宗教的力量來實現宏圖霸業,自然就會希望什葉派力量可以更加強大下去。

而美國的訴求,是要把這個以伊朗為龍頭什葉派板塊給拆解掉。保護以沙特為首的親美勢力集團的安全,以及以色列的利益和安全。

如果伊朗堅持輸出伊斯蘭革命,而美國堅持剿滅伊斯蘭革命,雙方的博弈只能走向零和結局。只能兩敗俱傷。當前任何一方都不願意這一天過早的到來,因為目前誰都沒有足夠的底氣去承受後果。所以暫時性的妥協是必然的,總不能一直這麼耗下去吧?之前2015年雙方簽署的《伊核協議》,就是一種暫時性的妥協:美國成功阻止了伊朗的核武器研發,代價是解除對伊朗幾十年來的制裁封鎖;而伊朗得到了暫時的鬆綁,經濟快速起飛,代價是放棄了以核武器擴展革命成果的終極方式。雙方各自消停,養精蓄銳,以待再戰。不出所料,美國只是養了三年,就宣佈退出《伊核協議》,美國肯定是要退出的,因為2015年那道妥協性的《伊核協議》沒有完全閹割伊朗輸出革命的力量,伊朗仍然保留了十五年之後“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力,以及研發彈道導彈的權力。與此同時,伊朗為了應對這場早晚會來的二番戰,加大了把革命輸出到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和也門胡賽的力度,作為和美國博弈的籌碼。美國如果不重新把伊朗綁起來,按照伊朗的發展速度,以及伊朗和中俄的各種聯繫,十五年之後天地很可能要翻轉。

所以美國以新十二條為新目標,精準擊殺有關伊朗核能力的落日條款、彈道導彈研發權力、支持地方極端組織能力;以全面制裁伊朗能源、金融、造船、航運等經濟命脈為手段促成這個新目標。這個全面制裁計劃,8月6日完成第一階段,11月5日執行第二階段。和2011年內賈德當政時期一樣,伊朗政府還是會繼續以往的套路,一邊強硬表態絕不妥協,一邊隨時準備“有條件的妥協”,美國何嘗不是準備“有條件的妥協”?他的態度從“讓伊朗石油出口清零”到現在又轉變為“允許八個司法管轄區”繼續購買伊朗石油,就是標誌。而伊朗政府現階段的“條件”,就是在2015年《伊核協議》的框架內和美國進行談判——伊朗既然提出的是這個“條件”,說明伊朗肯定要求繼續保留一定的輸出革命的力量,至於是哪一部分,就看美伊雙方各自的牌技,以及雙方的取捨。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最終美伊達成什麼樣的新妥協,只要伊朗的訴求和美國的訴求還是呈現出這種完全對立的關係,他們之間的三番戰還會有。

直到有一天,美國的極限施壓最終讓伊朗政權屬性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或者伊朗的閃轉騰挪最終讓美國徹底放棄了對伊朗的敵視態度,雙方之間的博弈才會階段性的結束。到底會是那種結果呢?以實力比對來判斷,前者居多。


獨釣寒江


伊朗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妥協,但並不妨礙伊朗向美國釋放一隻探測氣球。

第一,美國對伊新一輪制裁其實已經陷入尷尬,伊朗此時表態,意在試探美國接下來的態度。

由美國策動的今年八月開始的對伊經濟制裁,已造成伊朗國內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美國原本想趁熱打鐵,通過新一輪更加嚴厲的制裁逼迫伊朗低頭,在敘利亞、核研究、導彈開發等問題上作出讓步。不料對伊朗石油禁運觸動世界各國利益,遭到中俄、歐盟、印度等國家的普遍抵制。導致新一輪制裁未及實施就已經變相流產。


但美國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國內中期選舉大幕拉開,特朗普政府必須保持對伊朗強硬,以迎合國內保守選民。在這種尷尬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宣佈允許七國及臺灣地區在180天內繼續進口伊朗石油。

伊朗選擇在新制裁正式生效前,由外長扎裡夫出面發聲,表示可在‘’聯合行動框架‘’下與美國展開有條件談判,等於放飛了一隻探測氣球,意在試探美國接下來將對伊採取的態度及尺度。

第二,嚴厲的制裁已經造成伊朗的經濟困境,伊朗擺出有得談的姿態,能有效安撫國內不滿情緒。


(圖: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

長期遭美國的經濟圍堵,伊朗經濟受到重創,通貨膨脹率高居不下,市場物質匱乏,市民百姓不滿焦慮情緒在積聚。伊朗是個政教共治的伊斯蘭國家,什葉派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及大阿亞圖拉領導層繼續保持強硬的同時,通過政府官員放低姿態,表示可以跟美國進行有條件談判,能夠安撫國內不滿情緒,有效緩解內部矛盾。

第三,贏得更多國家的同情加分,繼續站在法理道義的至高點及大多數上,跟美國展開博弈。


(圖: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伊朗總統魯哈尼)

伊朗外長此番表態,基本上跟英法德立場主張相近,再算上中俄的力挺,伊朗已站在大多數國家一方,能夠贏得更多的同情加分。而美國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失去了國際法理道義上的正當性,一意孤行的結果,只會導致更加地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伊朗深明其中道理,既然在國家實力上無法跟美國硬碰硬,至少應當尋求國際社會更廣泛的聲援支持。

第四,伊朗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妥協,但卻希望美伊雙方各退一步,緩解其所面臨的國內外壓力。


(圖:美伊博弈還會曠日持久嗎?)


以波斯民族彪悍的性格和伊朗一貫的強硬做派,除非國內政局或形勢發生重大改變,伊朗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對美國妥協。同時想必伊朗各界也十分清楚,僅以一己之力跟美國全面較量勝算不大。

因此,伊朗極有可能在維持原有伊核協議的基礎上,希望跟美國雙方各退一步,起碼恢復雙邊或多邊談判,以便於緩解外部壓力,改善國內經濟困境。


回馬一腔


據伊朗媒體11月5日報道,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表示,伊朗願與美國重啟伊核協議談判,但雙方必須在2015年“聯合全面行動計劃”的框架下進行談判。這是近期伊朗官方關於與美國重啟對話最明確的表態了。只是伊朗也非常清楚,與毫無信用、品行不端的美國佬獨處一室,商討“終身大事”,很容易被“惡少”佔便宜,因此伊朗要求必須按照2015年的談判模式,由英、法、德、俄、中等五國在場見證,伊朗才願意恢復談判。美國人的小心思被伊朗看穿,當然會有些不爽。但是制裁伊朗的目的是為了逼迫伊朗就範,在美國中期選舉結束之後,伊朗與美國很有可能恢復接觸,至於新版伊核協議的談判過程則會非常艱苦,並不容易達成。

雙邊談判是特朗普多佔便宜的“高招”

特朗普上臺之後,明確提出“美國優先”的處世原則,這一原則毫無意外的遭到全球其他國家的一致反對,在各種國際場合美國代表總是遭到其他國家的聯手,在利益分配時很難做到“美國優先”。特朗普解決這一困難的“高招”就是凡是對自己不利的多邊機制,要麼直接退出、要麼威脅退出,然後與相關國家展開單獨談判,各個擊破,爭取最大的好處。雙邊談判對美國人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美國可以利用全球第一大國的實力優勢,在雙邊談判中佔據優勢地位。二是特朗普政府的決策體系非常混亂,其他國家在談判的最後時刻為了體現達成協議的誠意,往往會在自己的底線附近作出重大讓步。但是辛辛苦苦達成的協議草案在特朗普面前可能就是一張廢紙,結果自己的底牌也已經洩露出來,接著談下去只會損失更多。美國人在貿易談判中如此,在伊核問題談判中也想如此。

伊朗人看穿了特朗普政府的這一詭計,在5月份美國剛剛退出伊核協議時,就曾經表達過只能在2015年伊核協議的框架內談判修改協議的問題,不同意與美國展開新的雙邊談判。此前媒體多次報道,伊朗總統魯哈尼拒絕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與特朗普見面,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拒絕與美國展開新談判,都與基於這一考慮。除美國外,參與2015年伊核協議談判的其他國家都支持伊朗的立場,更重要的是伊朗態度堅決、寧願承受制裁也拒絕妥協,搞得美國人無計可施。還想在伊朗人身上榨取更多外交利益的特朗普政府,最終也只能接受伊朗的這一觀點。

美伊雙方都有妥協的空間

對美國而言,對伊朗實施制裁的目的是逼迫伊朗作出讓步。伊朗有著豐富的應對美國製裁的經驗,同時伊朗的石油產品有俄羅斯石油換商品計劃“包銷”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將伊朗徹底“捏死”,即便想通過制裁促使伊朗崩潰,時間也會非常長。而特朗普又是一個“急性子”,特別是在中期選舉共和黨很有可能丟掉眾議院,國內改革難以推進的情況下,特朗普急切的希望在中東地區獲得足夠的外交成績,給自己臉上貼金。

對伊朗而言,也不願意象現在這樣死撐著。伊朗是中東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美國多年的制裁下,現在的伊朗國民生計困頓,這樣與美國一味硬頂,顯然不是長久之計。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以來,伊朗官方雖然一方面強硬表態,但是也釋放出不讓和談的善意。比如,伊朗軍方人士就曾表態,伊朗對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遠程彈道導彈需求不急迫。潛臺詞就是,只要美國能夠允許伊朗發展2000公里以下的中短程彈道導彈,伊朗可以考慮簽署不再發展2000公里以上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的補充協議。而伊朗總統魯哈尼也在多個場合表示,可以考慮永久放棄發展核武器並從敘利亞撤軍。可以說,伊朗對美國提出的重啟伊核協議談判的所有條件都作出了積極回應,只不過伊朗都是有條件答應,不能接受美國人的漫天要價而已。

特朗普在上臺之初,對修訂伊核協議的訴求主要是要求伊朗永久棄核以及增加限制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兩條。在5月份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之後,美國政府才把要價增加到12條,這也符合特朗普“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一貫做法。不過既然是坐地還錢,總是有討價還價空間的,現在美國人的牌已經基本打完,伊朗人卻並沒有認輸,想在伊核問題顯示比奧巴馬更高明的特朗普,接下來也只有重返談判桌這一條路可走。期待中期選舉之後,美伊更加激烈的鬥法!


衝擊時評


伊朗的態度其實和我們的說法很相似,談判可以,別把槍頂在我的頭上!

扎裡夫的態度並沒有改變。扎裡夫曾經和美國前國務卿蒂勒森一起坐在聯合國會議室裡,包括美國的盟國在內,一屋子的外交官們都告訴蒂勒森《伊核協議》是最可行的一個方案。隨後蒂勒森回答:“我代表美國總統,美國總統不認為這個方案可行。”( I represent the president, who doesn’t think so.)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就是除了推翻這個方案,美國不願意在這個方案的基礎上談判。那你讓伊朗還能談什麼的?

伊朗的態度很明確,美國必須改變目前這種把槍頂在對手頭上,把不能討價還價的條件寫在紙上,然後名義上和你談判,實際上強迫你簽字的做法。如果一個國家的總統連自己(前任)的簽字都不能尊重,那你談了到地有作用嗎?

所以,伊朗表示願意談判,前提依然是美國必須先回到現在的《伊核協議》,把頂在伊朗頭上的槍拿掉。

在體量、實力上,伊朗確實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7000年的文化底蘊賦予了伊朗的自豪和自尊,不是特朗普的自大和傲慢可以比的。


七號臺


11月5日,就在美國宣佈對伊朗的新一輪史無前例的大制裁之後,伊朗一改昔日的強硬,態度開始變得溫和。外交部長表示,伊朗願意和美國就新的核問題協議開啟談判,但美國需要首先改變對待2015年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方式。


一時間,伊朗的上述表態引起了外界的熱議。有一名網友很皮地評論,跪下了,這就對了。

要知道,在4日,伊朗1000多個城市爆發了發對美國的遊行,從最高領袖到政府高級官員,都發表了強勢的表態。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經濟戰,面對敵人(美國),我們將能夠通過團結和共同努力把控這場危機。

在短短一天後,伊朗的態度為何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

顯然,這與一件不太被外界關注的事件有關,而該事件,其實有可能會成為壓垮歐盟和伊朗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丹麥政府10月30日指控伊朗情報部門9月曾策劃一件暗殺流亡丹麥的伊朗反對派首腦的行動,同時法國官員也認定德黑蘭策劃襲擊今年6月底在巴黎舉行的伊朗反對派會議。

丹麥政府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直接將伊朗的指控帶到了歐盟會議現場,並且呼籲對伊朗採取制裁行動,而這一提議,得到了包括英國和法國在內的8個歐盟國家支持。


要知道,歐盟作為保護伊朗核協議最核心的一員,其和美國圍繞伊朗問題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歐盟為了維護伊朗核協議甚至推出了一個新的國際跨境支付體系,雖然該支付體系SPV主要是針對伊朗貿易結算不受影響而設立,但顯然中俄的加入,讓外界將歐盟該舉措定義為對美國主導下的國際支付體系的揭竿而起和另起爐灶,意味著揭開了挑戰美國金融霸權的第一章。

顯然,歐盟此舉犯了美國的禁忌,美國這次啟動新一輪制裁,豁免了8個國家和地區,但唯獨沒有放過其最親密的盟友歐盟,打壓之意,十分明顯。

顯然圍繞伊朗制裁問題,美國和歐盟之間的博弈,即將展開。而不同於中俄對伊朗的支持是基於戰略因素,歐盟和伊朗之間更多的是經濟上的關係,雙方的互信度其實很低。這也就產生了一個潛在的問題,在美國的打壓下,歐盟在伊朗問題上的態度能保持多久?同時歐盟還有一個不穩定的因素是,歐盟成員眾多,其決定是由成員國一致決定,內部不協調的聲音一直存在,所以歐盟在伊朗問題上的態度很容易被從內部瓦解。



而這次丹麥指控事件,可以看出是歐盟內部對伊朗問題產生的不一致的聲音。而且藉助該事件,顯然歐盟已經有了一個轉變態度向美國妥協的臺階,這就是伊朗擔憂的地方。

除此之外,美國公佈的豁免名單也是用心險惡,中國是伊朗第一大石油進口國,也是“保護伊朗聯盟”中重要一方,給與中國豁免權而對俄羅斯、歐盟進行連鎖制裁,顯然美國是要分化該陣營。

伊朗目前處境不妙,所以軟化態度也是為了拉攏和穩定上述伊朗在核協議上的夥伴。


中評軍事


11月5日,伊朗外長扎裡夫表示願意與美國談判,但需要美國改變對待被撕毀的伊核協議的態度。這則消息並沒有表現出伊朗要妥協,而是伊朗提出談判的條件,去要求美國怎麼做,但這是伊核協議被撕毀以來伊朗首次向美國公開提出條件,這很可能成為伊核問題“破冰”的開始。

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



在美國開始了對伊朗經濟和石油的制裁之後,伊朗陷入了相對困難的窘境,除了歐盟許多的親美的國家,都已經站到了美國那邊。雖然有歐盟的支持,但只靠著歐盟跟美國耗著始終不能讓伊朗回到正常發展的一個狀態。而且歐盟現在也是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默克爾反常的黨權競爭狀態,《中導條約》的不穩定性,這些都預示著歐盟正在忍受著歐盟團體內外同時作用的壓力,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伊朗就可能會被歐盟擱置。

特朗普呼籲全球零進口伊朗石油


伊朗想要徹底解決這方面的擔憂,還是要去尋找問題的根源,美國對於伊核協議的不滿。從伊朗方面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伊朗正在嘗試從伊核問題去解決,提出要求。其實,伊朗的提要求,關鍵不在於要求,因為要美國遵照之前的協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不然也不會是現在這個局面。所以此次伊朗發聲的關鍵在於把這個問題擺到明面上與美國談判,不能說伊朗要妥協,但伊朗既然知道美國不會遵照原協議,仍然提出談判,就說明一定做好了讓步的準備。

特朗普退出


伊核協議

伊朗提出談判,是想在釋放善意的情況下佔據談判的主動權。可以說做好了退一步的準備,但不代表著伊朗會全方面的去答應美國提出的要求,如果雙方互相不能讓對方滿意,談判還是會破裂。總的來說一句話,伊朗會讓步,但會保持一個讓步的度,不會在談判中任由美國提要求。


黑先生1998


伊朗外長稱伊朗願有條件與美國開啟談判,伊朗是準備妥協嗎?我來淺述一下我的看法。


據伊朗媒體5日報道,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日前表示,伊朗願與美國就新的核問題協議開啟談判,但美國需首先改變對待2015年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方式。這說明伊朗確實有意向和美國談判,其實伊朗也是對美國持畏懼心理的,畢竟伊朗和美國相比實力不是差了一點兩點,雖說伊朗目前的實力在中東地區還算不錯的,而且也有核武器,但是伊朗核武器能不能捱到美國本土的邊就不得而知了,而美國基本可以定點打擊伊朗全境,所以呢伊朗還是非常害怕美國做出下一步動作的。不過呢,伊朗也不能輕易的做出妥協的態度,而是附加了條件的,那就是美國改變伊核問題的態度。說明伊朗還是挺硬氣的,準備妥協之前都能找個附加條件和美國談判。



其實伊朗跟美國提條件不是第一次了,在38年前伊朗也跟美國提過談判條件,不過美國允諾了,那次談判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美國都沒有找伊朗麻煩,只是關係破裂而已。什麼事呢?就是伊朗人質危機事件。整個事件鬧了444天,最後就是伊朗放人,美國取消制裁伊朗。當時伊朗願意釋放人質,那是因為處於兩伊戰爭時期,伊朗害怕美國聯合伊拉克對伊朗進行打擊,美國也擔心伊朗撕票,其實美國就是怕制裁伊朗之後美國的石油供應跟不上,就跟伊朗談妥了。說到美國的石油供應,當時美國可是非常依賴伊朗的石油出口的,也就是說38年前美國能和伊朗談妥,那完全是出於美國自身利益考慮,而現在情況如何呢?美國會答應伊朗的條件嗎?

38年前美國是石油進口大國,那時候美國剛好在準備石油儲備計劃,大規模的從世界各地進口石油。而如今的美國已經從石油進口大國轉變為石油出口大國了,美國現在基本不會受到伊朗影響,所以這幾年美國會重啟伊朗制裁案。那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不會妥協呢?這也不一定,雖然美國和伊朗沒有直接的利益糾葛,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都跟伊朗有著利益來往,如果美國依然要全面制裁伊朗,那肯定會損害許多國家的利益。而且美國也確實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允許部分國家向伊朗進口石油。



伊朗和美國都知道,如果這樣僵持下去,對雙方都不太好,美國也多次找伊朗就關於新伊核問題進行談判,只是之前特朗普沒有放鬆對伊朗的威脅,於是伊朗肯定也不爽,但最近特朗普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特朗普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了,那麼伊朗也得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不過特朗普會不會改變2015年對伊核問題的態度呢?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至於談妥之後會不會又改變就不得而知了,對於特朗普這個變臉宗師來說,隨時變卦很正常。當然了,特朗普被打臉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估計他還能承受住再一次的打臉行為,畢竟為了給自己臺階下,他沒少被打臉。既然找臺階下,就要做的徹底一些,如果死咬著之前的伊核問題不放,美國就會處於非常尷尬的地步,對美國而言都是不太好的。

所以呢,伊朗出於自身考量很有可能再次跟美國談判,美國也很有可能改變原先的伊核問題的態度,同伊朗確定一個全新的伊核協議,畢竟這樣對美國對伊朗甚至對世界而言都是不錯的結局。


國際時評


不會,波斯人是世界上最硬的漢子,寧折不彎,不像某些國家冒充"硬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