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多升溫0.5℃,這些生物或有滅頂之災

關司琪 南方週末 今天

地球多升溫0.5℃,這些生物或有滅頂之災

一處融化的冰山。根據IPCC最新報告,在升溫2℃的情境下,北冰洋夏天完全無冰的情況可能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而在升溫1.5℃時,這一風險降低到每百年一次。(視覺中國/圖)

全文共2828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 地球多升溫0.5℃,對更加敏感的生物比如珊瑚,也許是滅頂之災。
  • 在IPCC1.5℃特別報告發布的同一天,首次提出2℃的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也因為對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研究,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文 |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關司琪

南方週末實習生 朱思良

這個夏天無比關心“北極30℃”的中國人,很少會留意一個最新的科研結論:在升溫2℃的情境下,北冰洋夏天完全無冰的情況可能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而在升溫1.5℃時,這一風險降低到每百年一次。

這個結論來自於2018年10月8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如果全球升溫高於工業化前水平的1.5℃,影響的不只是北極,還有珊瑚、漁業、糧食和人類自身的發展。

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已經升高了1℃,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最快的話,12年後,就會升溫1.5℃,這個時刻最晚也會在2052年來臨。

只升溫1.5℃是一個很難抵達的目標,報告更是一記沉重的警鐘。

1

為什麼是1.5℃?

韓國仁川當地時間10月6日下午3點,會議主席落槌,報告決策者摘要最後一個自然段得到批准,這之前的近30個小時很多代表無眠無休。會場爆發出熱烈掌聲,還有人流下了淚水,情景堪比迷你版的巴黎峰會。

地球多升溫0.5℃,這些生物或有滅頂之災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1日,韓國仁川, IPCC第48屆大會舉行,審議1.5℃特別報告。(視覺中國/圖)

“這是我經歷過的最長時間報告編寫,我從來沒有感到這麼疲憊過。”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姜克雋說,他是報告的作者之一。2018年10月9日,在北京舉辦的報告解讀會上,參會人員眾多,他首先來了一段訴苦。

由於分歧和爭議,報告的審議無法在原計劃的時間裡完成,各個代表團改簽了機票,恰逢十一黃金週,從韓國回國的飛機全滿,中國代表團留下的人不多。

不過,作者們還是感謝各政府談判代表團,“因為他們的建議讓我們的成果成為了一個所有政府都可以接受的文本。”姜克雋說。

1.5℃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

197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在一篇論文中提到,他認為合理的二氧化碳濃度上限是工業化前的兩倍,相當於地球升溫2℃。巧合的是,在特別報告發布的同一天,諾德豪斯也因為對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研究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的概念提出約20年後,歐洲各國才逐漸在政策性文件當中採納了這一目標。直到2010年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上,才正式寫進國際官方文件。

不過,一些氣候脆弱國家和小島國認為2℃的目標不足以避免他們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浸。1.5℃目標被提出,並在這些國家推動下,被以“努力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的方式寫進了《巴黎協定》。

1.5℃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依據,各國政府邀請科學家們撰寫了這份報告,分析升溫1.5℃的影響與有關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

報告的大綱於2016年8月啟動編寫,在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看來,這份報告雖然像是“命題作文”,但完全是基於既有科學研究成果的評估。“在《巴黎協定》之後,科學界開展了針對性的研究,發表了大量新的文獻。”

成立於1988年,IPCC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發起,參與者都是國際頂級專家,旨在為決策者定期提供針對氣候變化、其影響和未來風險的科學評估,並提出適應和減緩戰略。

IPCC已經發布了五次評估報告,此次特別報告由40個國家的91位作者和多位評審編輯共同完成,評估了超過6000份科學論文,前後收到約42000份審稿意見,最終形成了長達約1200頁的文本。中國有4位專家參與了撰寫,多位專家參與了評審。

雖然此前有人擔心報告會因為一些壓力而縮水,但是翟盤茂告訴南方週末,編寫工作一切按照安排的進程和程序進行,編寫框架和內容沒有調整。“我認為這是反映氣候變化最新的科學認知的一份平衡、客觀又權威的特別報告,其中所反映的關鍵信息是各國政府和公民期待了解的。”

長期從事國際氣候政策研究的觀察員李碩對此表示認同:“報告傳遞的信息清晰明確。向1.5℃的努力任重道遠,但它不僅可行,而且必須。實現這一目標的契機轉瞬即逝,拖延的後果將是與環境閾值的失之交臂。”

2

0.5℃溫差的滅頂之災

“北京今年夏天超級炎熱,能不能說人們損失了二十多天的生活(質量)?”姜克雋說,他認為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不只是來自學者,公眾和政府也能感受到。

不過,當我們按下空調遙控器時,1℃的升溫沒有帶來特別的體感差異,可地球多升溫0.5℃,面臨頻繁極端高溫熱浪天氣的人口可能要增加4.2億,受氣候變化影響而面臨水資源短缺的人口增加50%。

對更加敏感的其他生物來說,多升溫0.5℃,也許是滅頂之災。

已有遊客抱怨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潛水時,看不到色彩斑斕的珊瑚,對於這些已經白化的珊瑚,在升溫2℃的情境下,情況會更糟糕。根據報告,科學家預測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將消失殆盡,而在升溫1.5℃時,珊瑚礁退化的比例減少到70%-90%。

在升溫2℃時,全球海洋漁業捕撈量預期將減少300萬噸,而若將升溫控制在1.5℃,捕撈量的縮減量會降低一半。

報告還提到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地區,這些區域在升溫2℃的情況下會面臨強降水的風險。2015年就有研究指出,近50年來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溫速率的兩倍,而青藏高原作為“亞洲水塔”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對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和人口生計影響深遠。

當然,升溫更多也有一些正面影響,如高緯度地區生長季節延長等,但不是報告的主要結論。

作為《巴黎協定》的一部分,各國都遞交了減排承諾。可報告認為,目前各國的承諾總效益遠不足以實現1.5℃目標。

將升溫控制在1.5℃之內,報告指出了一條整體路徑: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即零排放。這要求土地利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城市等行業和領域中“快速且深遠”的轉變。

例如在能源轉型方面,2030年前,全球煤炭消費需至少減少2/3;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電力供應中的比例需要降至接近為零,同時可再生能源供電比例提高到70%-85%。報告也提到,目前全球風能和光伏發電的穩步增長、儲能技術的發展,證明轉型已經開始。

曾有學者提出了一些天馬行空的地球工程,例如太陽輻射管理技術——在大氣層上層釋放大量的光散射空中懸浮粒子,減少地球對太陽能的吸收。

對此,報告也表達了審慎的態度,類似的研發嚴重不足且充滿風險,該技術也不能夠緩解如海洋酸化等氣候變化影響,尚不能被作為氣候保護措施來考慮。

3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報告的尺度是全球範圍的,不太涉及具體國家的情況。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於中國而言,設定這個1.5℃目標的意義有點像《論語》所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雖然不一定能實現,但有了它,對實現更寬鬆的2℃目標有好處。”她也是IPCC第五、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主要作者。

目前,中國承諾的自主貢獻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按《巴黎協定》及其決議要求,到2020年,這一目標還應被通報或更新,也需要提交到2050年的長期戰略。

姜克雋認為,技術可行性不必特別擔心,1.5℃的目標可能對中國還更有利。“中國低碳能源企業和技術已全球領先,全球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對中國的技術發展和出口尤其有益。”但是快速的轉型和變化會帶來眾多社會影響,比如失業、傳統產業的轉型等,則“需要特別謹慎處理”。

發佈幾天以來,報告收穫褒讚,但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在北京的分享會上,減排成本引發了熱議。

如同買多少錢的車險以減少風險一樣,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滕飛在北京的解讀會上說,成本和效益對於決策者來說同等重要。“升溫控制在1.5℃所帶來的效益在這次報告出臺之後已經很清楚了,但報告沒有明確減排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