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西漢時代朋黨有官僚作爲階級基礎,但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

大家好,歡迎來到劉升講歷史。西漢時代的朋黨雖有官僚集團作為階級基礎,但其主要的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與戰國時代相比沒有什麼大的不同。這說明,當時封建官僚制度剛剛產生,官僚階層還無力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團體與貴族勢力抗衡。到了東漢,形勢卻發生了新的變化。

古代史:西漢時代朋黨有官僚作為階級基礎,但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

首先是鞏固皇權需要士人。西漢的滅亡從根本上說是由於階級矛盾,特別是土地、奴脾問題引起的。但事實上,從外戚朋黨的專權發展到篡位,則是劉氏失掉政權的直接原因。王莽改制擾亂了社會秩序,激化了各種矛盾,結果給人一個錯覺,彷彿土地兼併、奴脾問題、政治腐敗、天下大亂都是由王莽造成的,劉氏反而成為秩序的代表,於是就出現了劉玄、劉盆子、劉編、劉秀等野心家紛紛打出恢復漢家天下的旗號,天下豪強也聯合起來擁護劉氏,反對新莽政權,鎮壓農民起義。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漢政權的建立,實際是西漢皇權及統治秩序的重建。王莽改制的一切措施都被取消了,劉氏恢復了皇權,社會秩序得到了穩定,表面上看,歷史似乎打了個旋渦,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可事實上,東漢初期的統治者所考慮的問題卻與西漢後期有所不同。第一,他們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加強皇權,限制三公的權力,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司空,主管軍事、行政和監察之職,相當於西漢的大將軍、丞相和御史大夫。

古代史:西漢時代朋黨有官僚作為階級基礎,但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

朝中由六位尚書分掌政事,宮內宦官設中常侍、小黃門、中黃門等職,負責傳達皇帝口詔,閱覽尚書呈上的奏書,這就在外戚以外,又樹立了兩個有力的制衡力量,一是中下級官僚,一是閹宦集團。東漢時代的皇權就在外戚、宦官和官僚三種勢力的矛盾鬥爭中求得苟延殘喘。

東漢時期任用官僚與西漢大體相似,有三種主要途徑:一是所謂公府辟召,即由三公等大臣特聘著名士人做本府的屬官;二是由地方郡國舉薦,即由郡太守、諸侯國的丞相根據二十萬人口選舉孝廉一人的比例每年向朝廷保薦若干孝廉,考試及格後便可授予各種官職;三是由中央和地方的曹椽即各級長官的屬吏積累資歷逐級升遷。

古代史:西漢時代朋黨有官僚作為階級基礎,但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

東漢統治者發現儒家思想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意義,於是便大力倡導儒學,奉所謂“孝”為最高綱領。他們自稱“以孝治天下”,任用官吏也必須以“孝梯”為原則。由以卜下種途徑當官的人首先必須是士人,即通曉儒家經學的儒士,並且必須能作奏章,有一定文化水準,還一定要獲得“孝廉”的頭銜。因此,普通人要想當官,必須首先學習儒學。

東漢時期,儒學教育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程度,中央有太學,地方則官學、私學並行發展,士子們為了當官,紛紛投身到學校之中,於是出現了一個龐大的學生階層。西漢武帝時中央設五經博士的官職,今文經學成為官方學派,但那只是在意識形態的學術層面下功夫,還沒有完全把它與官吏的選任聯繫起來。

古代史:西漢時代朋黨有官僚作為階級基礎,但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

東漢時代則不同了,儒學不但作為官方哲學,已經無可爭議,而且除了研究經學的理論人才以外,更迫切地需要由儒家思想武裝起來的大批士人補充到各級政權機構中去:漢光武帝劉秀標榜“以孝治天下”,一方面是要皇親國戚功臣們能夠忠君愛國,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就是要用儒家學說武裝各級官吏的頭腦,或者讓儒家的士人們進人政權機構,擴充皇權的政治基礎。

他知道,自己的權位是靠豪強們擁護而得到的,失去豪強的擁護,這個權力是不會穩固的,可是豪強竊據高位,對皇權造成嚴重威脅,因必付豪強們宣傳儒家的忠孝仁愛,讓他老老實實、忠心耿耿地為劉氏政權服務,而不要犯上作亂,凱覷皇位,就是極為重要的了。另一方面,只有讓整個官僚階層用儒學武裝起來,才可從根本上加強皇權,與豪強抗衡,保持皇權永固。經過不懈的努力,大批儒生湧人東漢各級政權。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身居高位的士人官僚由於歷年薦舉儒生做官,從而形成了無數大大小刁詳內儒學士人朋黨集團。有的大官僚幾代以儒學傳家,連任同一職務,門生故吏也積年累月不斷擴大,遍佈天下,形成了名門世家,走上了官僚貴族化的道路。

古代史:西漢時代朋黨有官僚作為階級基礎,但首領仍不出皇親國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