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前段時間看奇葩說,有一期討論了一個職場上非常有爭議的論題:“

如何在高薪不喜歡和低薪很喜歡的工作之間選擇?

短短的命題,並不算嚴謹,比如沒有設定,什麼是高薪不喜歡的工作種類,什麼是低薪卻喜歡的工作種類。

儘管如此,我在看到這個論題的第一眼,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高薪不喜歡”。

理由也並不是迫於生計,對生活的投降。

而是我認為,所謂的喜歡和不喜歡,有興趣和不感興趣,本身就是雙向的關係。兩種狀態之間,隨時可以發生轉化。

特別是40歲之前,我們往往還沒有積累一定的財富、人脈,也沒有穩定的圈子和足夠豐富的閱歷。

換言之,我們既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自己的興趣,也沒有足夠的見識來判斷自己的選擇。

這個時候如果總拿興趣說事兒,甚至讓興趣成為我們行動的唯一標尺,不僅表徵了一種心態的不成熟,而且會阻礙向上生長的所有機會。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把興趣當作標尺,會困惑你的心

前段時間,在律所工作的朋友梅子跟我講了一件事。

梅子招聘了一名助理。小江在應聘的時候,激情澎湃的表達了自己對律師行業的熱愛。

小江說從讀大學的第一天起,她就對律師行業,產生了濃烈地興趣,談到了多喜歡《律政佳人》、《離婚律師》、《金牌律師》等等。

梅子當時心想,對律師行業感興趣,那真是太好不過了,看來小助理能全身心投入這份工作。

剛開始,也確實如此。小江把年輕人的熱情勁兒,發揮地淋漓盡致。每天學習案卷,寫材料,跟著梅子出去採集證據。有突發案子,小江也會隨叫隨到,從來不叫苦叫累。

時間一長,問題來了。梅子發現小江越來越蔫兒。工作毛毛草草,應付了事。

細聊之下,才知道小江對工作積攢了很多不滿。

最主要的不滿,源於沒有參加過庭審,沒有機會和其他律師唇槍舌劍。其他的各種不滿,零零碎碎,比如不滿意自己不能直接和標的額大的當事人對接,不滿意總是打下手,卻沒有機會獨立辦案。

說到最後,小江委屈地淚眼婆娑,甚至提出了辭職,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律師。

梅子和我說,她聽完真是扶額長嘆,不知道為什麼這名助理,連基本的常識也沒有,哪有入行不久,就能獨當一面、叱吒風雲的?

我說:

你的助理太拿興趣當回事兒了。起初激情澎湃,全拜興趣所賜。而她的興趣,又異常脆弱。

不過是看了幾部電視劇,用自以為是的想象,把職業進行了包裝。

實際到了職場之後,卻不停地去印證現實和想象是否吻合,一味地對工作進行“索取”。

《優秀到不能忽視》裡提到:

只關注工作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會讓你極其注意工作中自己所不喜歡的方面,初級職位尤其如此。

帶著這種思維進入職場,分配給你的那些煩人的任務,或是在公司體系中遇到的挫折,會讓你應付不過來。

把興趣當作標尺,本身就是件危險的事兒。

為什麼感興趣?從根本上來講,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對職業的完美想象,認為職業多麼光鮮亮麗,風生水起。

一旦接觸到現實,就必然會發現一地的雞零狗碎。

尤其是對於初入職場的新人,從事的崗位都是最最基礎的,做的事兒,也大多看起來繁瑣,價值感不明確,甚至很多人都在做“助理”一類工作,為他人做“嫁衣”。

所以,當一個人把興趣擺在頭版頭條的位置,就會自帶一副“360度無死角挑刺眼鏡”,被不滿和困惑吞噬。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依賴興趣,其實是貪戀舒適區

陳海賢在專欄裡曾經提到一個來訪者。

來訪者問陳海賢:怎樣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陳海賢問:什麼是你眼中的理想生活。

來訪者說:我並不想要賺很多錢,我只想要做有興趣的工作,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陳海賢又問:那你現在的工作是怎麼樣的呢?

這位來訪者說:我剛辭職,正在找工作。我畢業三年,這是我的第5份工作。換工作的原因林林總總,相同的是,每次工作到半年,我就會非常焦慮。感覺自己會庸庸碌碌地過一生。

這名來訪者,認為只有做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自我價值才有機會體現和實現。所以,三年裡,每份工作都淺嘗輒止。一旦察覺到不是興趣所在,乾脆利落地扭頭就跑。

他儘管極其想改變生活,極其渴望實現自我,卻最終不過在黑洞裡打轉。

為什麼不肯踏踏實實做好一份工作,總要拿興趣說事兒?其實根本原因,在於他對於心理舒適區的貪戀。

感興趣,意味著自己能做好,意味著舒適。不感興趣,意味著要去適應和改變自己。那找到感興趣的事情,自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

這位來訪者,如果始終用一以貫之的方式:換工作,作為實現價值的手段。可想而知,必然南轅北轍。這個時候,興趣不過是藉口,不過是對舒適區的貪戀,不過是對真正做出改變的懼怕。

對此我也深有體會。

我剛開始學習寫作,學得是寫“聽書稿”,也就是把一本書用自己的文字解讀出來。後來,我看到身邊有人開始寫新媒體文,我也進行了嘗試,卻發現根本寫不好。

這個時候,我對自己說:“其實,我根本就對新媒體文不感興趣,我根本不想在公號發表文章”。

這個理由,讓我在去年8月,正大光明地放棄了學習新媒體文。直到今年5月份,才再度重學。

現在回想錯過的這段時間,我真的是對新媒體文不感興趣嗎?

根本不是。本質上是我害怕改變。習慣聽書稿以後,我寫得非常順手,而新媒體文換了文風,讓我無所適從。所以,在疼痛之後,我又選擇了退回自己的舒適區。

拿興趣當救命稻草,安慰自己被現實擊敗後的沮喪,很多時候,不過是想重回舒適區。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興趣是時間與精通的副產品

在未來科技論壇上,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生物學家施一公說:

人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總會能達到你的目標。

施一公提到自己的經歷,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生命科學有興趣。

在讀高中時,他的數學物理成績都很好,唯獨生物這門課比較差。但是報考專業時,他沒有選擇數學系,而是選擇了生物系,因為老師說21世紀是生物化學的世紀。

在清華讀書時,包括出國後,他的生物成績也一直比較差,經常是勉強及格。一直到博士三年級,他才找到了一點感覺。

到了博士四年級以後,施一公的生物,學得越來越越好了,也正是從這時候起,才真正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興趣不是生來就擺在那裡,而是在探索中,因為自己能做好,而逐漸發展出來的。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項實驗。

先給學生們看一個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視頻,絕大多數學生都為之著迷。然後又讓學生讀一篇很難的黑洞科學文章,於是學生對黑洞剛剛燃起的興趣立即下降了。而下降得最多的,恰恰是那些特別相信“興趣”的人。

德韋克認為:

培養興趣”是比“尋找興趣更有效的建議。興趣不過是一顆種子,假如你機緣巧合獲得了種子,也需要付出多年不懈努力,才能讓它真正長成參天大樹。

再回到我寫作這件事情上,當我的新媒體文越寫越順利,尤其是出了不少爆文之後,我對新媒體文的興趣,也非常強烈了。因為,這件事情帶給了巨大的價值感。

之前到處宣揚“看不上”新媒體文,對新媒體文不感冒,現在卻經常勸說一些朋友,拿起筆寫起來。

這個世界上,很少有所謂的“命中註定”,“非我莫屬”的興趣,尤其是在工作領域

加拿大做一個關於學生的愛好調查,調查中發現,只要一問到愛好,所有的學生說的都是打冰球、唱歌、跳舞、游泳這類,幾乎沒有一個人說我愛好工作。

所以,你把興趣愛好作為標尺,去找工作,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兒。畢竟,真正能去做歌手、運動員的,在人群裡佔的比例很小。

當學會你與時間做朋友,埋下頭,紮下根,一步一步,把不擅長的事兒做到擅長,從擅長再到精通,你必然就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濃厚的興趣。

興趣,不過是精通的副產品。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工匠思維,才能成為一棵向上生長的樹

《優秀到不能忽視》這本書裡提到,每個人都需要用工匠思維,去打造自己的職業,這樣才能培養和維繫對職業的興趣。

什麼是工匠思維?

作者說:

工匠思維要求你俯下身子,努力讓自己真正優秀起來。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爭取,而且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金融大鱷索羅斯提出一個著名的反身原理,指得是:人的意識會反作用於事情本身,從而產生疊加的循環。

比如,你認為興趣應該是選擇工作的標尺,你在工作中就會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是否有興趣,一旦做不好,你會總結,你果然沒興趣。

這樣的事實結果,就會更加加強你的錯誤認知,認為沒興趣,所以做不好。而事實上,因果關係明明是做好,做精通,才能產生興趣。

所以,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先預設感興趣與否,而是先要埋頭苦幹,成為一名“工匠”,做出成績,再去聊興趣的事兒。

我很喜歡《幸福課》裡的一句話:

真實的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它是我們在跟環境的互動中,在應對困難、做出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

每個人,都是一條河流,在流動中前進,成長。所以,別把興趣看做天經地義的存在,它是我們在跟環境的磨合中,逐漸萌生出來的美好感覺。

做一棵向上生長的樹,興趣是時間的果實。你若努力,興趣自會盛開。

真正成熟的人,都不拿興趣說事兒

作者簡介: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重度閱讀者,年閱讀200本+,願我們一起破萬卷,行萬里,能經常聽得見耳邊“嗖嗖嗖”的聲音,那是成長時的風聲,簡書、微博@柳一一步媽。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