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南關村的由來

花園路西側的南關居民區又稱小西關,位於郭城南關小西門外,解放前曾是南關的附屬小村,解放後被併入南關。

50年代榆次城牆被拆除後,小西關與南關沒有了城牆的阻隔,而在原牆舊址位置上逐漸形成了一條南北向土路。

1968年,這條道路被拓寬改造為花園路。

此後,花園路又分別於1975、1981年進行了兩次改造。

2001年至2003年花園路再次進行拓寬改造,兒童公園外圍的沿街商鋪被拆除,改造成了翁城遺址公園,花園路也往南延伸至南內環(思鳳街)。


榆次南關村的由來



紅薯園又稱南關八隊,是南關的一個自然村,清代以前這裡並無人居住。

20世紀初首戶山東人逃荒到此建屋安家,此後這裡逐漸成為以山東人為主的自然村,因這裡的村民擅長種植紅薯,並以賣紅薯出名,被稱為紅薯園。

榆次南關村的由來


1928年河南許昌人陳禹祥在南關路家巷置土地4畝多,開設山西第一家有可靠資料記載的機制捲菸廠—“華北紙業公司”,次年遷往太原,更名為“華北菸草公司”。

1930年,華北菸草公司與另兩家企業合併成立了“晉記煙公司”,1932年“晉記煙公司”又改名為“晉華捲菸廠”。

晉華捲菸廠為紀念山西第一條鐵路正太鐵路,曾生產過“正太”香菸,為慶祝太原解放生產過“解放”香菸。

晉華捲菸廠為抵制洋菸,保護山西捲菸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榆次南關村的由來


1956年,榆次農肥廠(榆次化纖廠前身)在南關路家巷建廠,當時是一個生產骨肥的小廠。1960年榆次農肥廠改名為榆次化工廠,後又改為榆次化纖廠,成為山西唯一生產腈綸纖維的廠家。90年代末該廠開始逐漸衰落直至破產,2003年老城改造時化纖廠舊址被改建為大乘寺。


榆次南關村的由來


1996年南外環在南關村南建成,1997年南關新南門、玉苑路竣工,2003年思鳳街穿村而過。交通的改善促進了南關的村莊建設。1995年南關新村二層別墅小區建成。1998年南關玉苑路西建成農民銀河公園。2004年南苑小區開工建設。2007年碧玉峰小區建成。2012年,河道治理和防洪設計相結合的瀟河溼地公園一期在南關村南的瀟河北岸建成,成為榆次的一處新景觀。


榆次南關村的由來


南關的歷史與榆次老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村落也因老城而發生多次鉅變,歷經滄桑的南關已成為榆次人口最多的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