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方言曾是「湖廣話」?

如果說鄉愁是對故鄉的深深懷念,那麼,鄉音就是母親的呢喃, 是故鄉記憶的依託。當下,正是人口頻繁流動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對於我們,最大的鄉愁,莫過於聽到最熟悉的鄉音———家鄉的方言。

溯源 蓬安方言的形成

要說蓬安方言,得從四川方言說起。目前的四川方言,並非古蜀人的方言。在明代之前,經過歷代移民融合,四川本土方言逐漸形成。

據相關資料,四川話分兩個大類:湖廣話和南路話。此前有一種觀點認為,四川方言是歷史上的四川本地話演變而成,但實際上,四川方言不是連續的,因為在發展過程中被明末的戰爭切斷了。湖廣填四川后,湖廣話覆蓋了四川話,但並沒有完全替換。

以岷江為界。岷江以東以北,湖南湖北移民先覆蓋了重慶,然後繼續朝西,最終到達成都。這些移民分佈在重慶、南充、成都以及成都的東北,他們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廣話。所以說,隸屬南充的蓬安方言歸類理屬湖廣話。

歸類 蓬安方言分三種

據《蓬安縣誌》記載,蓬安境內方言,主要有三種———周口話、 永州話和沅州話。“方言如何區分?首先是它的發音不同,此外語音詞彙、語法都不同。”曾任《蓬安縣誌》主編的鄧鬱章說。

所謂周口話,即以原蓬安縣政府所在地周口鎮為代表方言,分佈在周口鎮(現相如鎮)、錦屏鎮、巨龍鎮、錦溪鎮等地,使用人口約52.6萬,佔全縣人口的72%。

永州話為蓬安第二大方言。說永州話的為清初湖廣永州府祁陽縣和零陵縣遷徙至蓬安的移民後裔。永州話與老湘語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它有較為完整的一套全濁聲母。分佈在福德鎮、南燕鄉、諸家鄉、徐家鎮、茶亭鄉、海田鄉等地,使用人口約19萬,佔全縣人口的26.2%。

據《蓬安縣誌》記載,說沅州話的主要為清初從湖南沅州府屬縣遷蓬的移民後裔。沅州話的陰平調是曲折調,去聲調是平調,這種調型在四川方言和湘方言中均少見。其分佈區域有龍蠶、天成、興旺、鳳石等鄉鎮的部分村社,使用人口約1萬多人,佔全縣人口的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