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經濟學脈絡:合約理論審視去中心化系統

人們太習慣於市場中存在公司和盈利模式,這對理解區塊鏈是一個大的障礙。合約視理論提供了一種很清晰的分析市場存在形態的角度。

一、去中心化市場的困惑宜從合約理論剖析

合約是對競爭的約束。經濟學家張五常是現代經濟學界的“狂生”,其主要貢獻是合約理論及分析,業界評價說張教授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近百萬字的《經濟解釋》是張教授的經濟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利用合約理論去分析公司的存在、市場的作用以及諸多新型的市場模式,會得到清晰的解釋。張教授認為,在資源的使用與收入分配這兩方面(資源配置)馬歇爾傳統的經濟學分析構架相當完整,在收入分配這方面需要再加上費雪的利息理論。但是在個人爭取利益最大化假設下,人類社會還是發生了幾次自我毀滅的戰爭或災難,這問題源自於制度出了問題,也即是合約安排的問題。在市場(廣義的各類市場,不一定是自由競爭市場)競爭中,競爭一定受到約束,毫無約束的競爭會導致龐大的租值耗散(後文我們會從租值耗散角度分析區塊鏈系統)。而這些約束,即是合約安排。這裡需要點明一下,經濟學理論上,產權(property)、競爭(competition)和稀缺(scarcity)是三個同義詞。展開來說,一種經濟物品的需求有多於一人的需求,這就是競爭的定義,也是稀缺的表現;而市場競爭的運作是以價高者得為準則,這個準則的前提就是產權——因此,三者是同義詞。對競爭的約束,也就是產權的安排,或者說分配的規則,都是合約。舉例來說,明星演唱會門票是階梯定價來分配,最後還是會出現黃牛市場來滿足一部分粉絲的瘋狂需求,前者是對競爭的約束,黃牛是突破這個約束的一個新的約束;過去多年春運的火車票是固定價格,但一票難求,規定人們只能通過先來後到地排隊才能夠購得,這是一種對競爭的約束,但似乎不能夠使得所有人滿足,於是黃牛頻頻出招。私有產權、論資排輩、管制規例、風俗宗教等等,都是對競爭的約束,即是合約安排。

租值耗散理論分析說,市價是唯一沒有租值消散的制度,通過改變合約方式可以糾正部分甚至大部分錯誤,即減少租值消散。這一整套理論解釋,其實正是能夠解開區塊鏈行業對POW高耗電以及社區治理等面臨的經濟學困惑法門——為何POW機制“存在即合理”?看似高耗電的機制似乎又不得不用的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我們以合約理論和租值耗散為核心,去解釋區塊鏈系統的經濟學思想。

合約理論視角分析去中心繫統,會得到清晰的經濟學認識。合約理論的誕生與公司為何存在的理論解釋關係十分密切。自經濟學家科斯1960年發表的傳世文章《社會成本問題》以來,圍繞社會成本、市場的交易費用、公司為何而存在,諸多諾獎經濟學家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1967年張五常在分析公海捕魚引起的租值耗散時,發現只要競爭受到約束,租值不可能全部耗散;進而把產權界定、憲法、制度都視作對競爭的約束,即合約安排。合約是對競爭的約束,對競爭約束引起的費用,即合約費用,也就是交易費用,也是租值耗散。這裡面的思想脈絡有些複雜,總體上,張五常開啟了合約視角——即從合約安排角度去看對競爭的約束,去分析各類市場機制的費用(交易費用、租值耗散)。排隊購票(而非按需求緊迫程度進行市價排賣)是合約,孔融讓梨(論資排輩、風俗美德)亦是合約,合同是合約,POW機制規定的全部回報只給每個區塊出力最大的礦工亦是合約。去中心化系統,在合約視角下,會得到更清晰的分析。

傳統以公司為中心的市場,以及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市場,都是合約的結果。自亞當·斯密以來,市場對公司這種組織形式非常熟悉,甚至還把市場分為生產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收入分配上,勞動、資本、土地分別獲得了工資、利息和租金,而公司獲得了利潤作為市場回報,這些回報屬於股東所有。張五常認為,公司可以看作是一種合約安排,公司的出現,是一種新的合約安排的出現代替小農經濟下舊的合約安排(公司約束著四個市場要素的競爭和收入分配權利界定,股權則作為約束股東收入權利界定的合約)。這種合約安排的出現顯然是為了降低市場的交易費用(制度費用、租值耗散),是競爭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顯然不必需要公司這類中心機構,即便有公司組織參與其中(比如挖礦),從整體上來說,這家公司也是市場的一個去中心化的節點而已。去中心化的意思值得各位注意,去中心化意味著市場參與各方的點對點平等。公司參與區塊鏈市場,與區塊鏈市場需要公司組織市場運行,是兩回事。如果沒有公司組織市場活動運行,那麼,市場各方按照什麼約束進行競爭呢——共識機制。共識機制是約束點對點各方參與競爭的合約安排。無論是小農經濟、小作坊、各類公司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還是區塊鏈這種新型的點對點、看似鬆散的市場,其實都有各自的合約約束。張五常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香港街邊擦鞋童擦鞋的時候,另一個擦鞋童過來不做聲響地擦著另外一隻腳,兩人不需溝通,默認擦鞋費均分。為何?兩個擦鞋童未必相熟,也沒有類似公司的組織存在,但是合作分工、服務的產出、收入的分配都按照行規默認。二人之所以不必溝通爭搶,是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去生產更多的“擦鞋服務”,使得彼此收益最大化。這就是一種沒有公司存在的合約安排,在競爭下,降低了交易費用(溝通、爭搶客戶、協調分配引起的浪費時間)。關於降低交易費用(租值耗散)的問題,我們後續文章再做展開。

從合約的角度看待市場,本質都是一樣的,也就很容易理解點對點的區塊鏈市場沒有公司存在,市場依然可以運作。

圖1:以公司為中心的市場與去中心化是市場組織模式都是合約安排

区块链经济学脉络:合约理论审视去中心化系统

二、合約理論剖析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市場

共識機制來作為區塊鏈系統內兩個市場的約束競爭和界定分配權利的合約。區塊鏈系統的市場要素跟傳統市場的四個要素表現形式不同,但應該遵循相同的經濟規律——即,傳統市場中,公司作為一種合約形式(或者說市場的制度),決定著收入分配權利的界定(即四個要素分別對應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區塊鏈的市場中,共識機制作為合約,約束著參與要素的競爭和收入分配權利界定——礦工投入算力競爭系統的通證激勵(本質是手續費),為消費者和資源供給方提供資源市場的交易記賬服務。展開來講,在POW機制下,礦工通過算力競爭來爭得記賬權,確保賬本的安全可信任,代價則是礦工消耗的算力,獲得一定的手續費;消費者和資源供給方根據POW機制的競爭,來實現資源資產的交易,從消費者角度看,資產交易的完成(以記賬為準)是需要跟其他消費者競爭手續費來實現優先劣後排序。為了實現點對點的交易,POW機制設置了10分鐘一個區塊鏈、難度係數調整、51%攻擊和6個區塊鏈確認等等一系列的規則來約束各方的競爭。共識機制是點對點的區塊鏈市場約束競爭的合約安排。這種合約安排的目的是在點對點(去中心化)侷限約束下,降低系統的租值耗散。

區塊鏈通證是一種合約權利,即系統資源的產權權利關係。通證(Token)從價格理論角度看,類似貨幣,是一種合約權利。如果市場沒有交易費用,那麼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可以通過物物兌換的相對價格及比較優勢定理的指引來指導生產、進行貿易互換。因為社會有交易費用,物品的質量有水分,債務履行有違約風險,於是貨幣作為合約出現,協助市場貿易。紙鈔和支票都就是這個道理,美鈔上印有“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就是這張紙作為合約的內容。從合約角度看,通證對應了對平臺資源的債權。而比特幣平臺本身就是電子現金系統,可以理解為,對應了消費者的現金債權,如果換做以太坊或者EOS,則可以理解為EOS平臺資源的產權(產權具體包括所有權、收益權、使用權、轉讓權等四權)。

區塊鏈通證(Token)在財富表達機制上全面超越了傳統的法幣、股權和憑證等。區塊鏈世界,財富表達形式是Token。區塊鏈Token有很多名字,從早期的“加密貨幣”到“代幣”,再到基於計算機程序術語“通證”衍生而來的通證。簡單說,我們可以把Token理解為權益的表達機制和形式。通證字面的意思是“可流通的數字權益證明”,Token在區塊鏈賬本網絡裡表達了你權益的,這是合約很容易理解。區塊鏈的計算機網絡裡,token的鑑權機制是無狀態的,這很類似於http協議的無狀態,它不需要在服務端去保留用戶的認證信息或者會話信息。這就意味著基於token認證機制的應用不需要去考慮用戶在哪一臺服務器登錄了,這就為應用的擴展提供了便利。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實現了全網隨時隨地實現token鑑權;跨鏈機制又進一步推動了網絡中token之間的交互。token的終極支配是通過私鑰的控制,客戶自己掌握私鑰即掌控了token的一切權利。於是,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隨時隨地支配token,實現對通證財富的支配。

Token的鑑權機制使得通證在市場中表現出突出的優勢。俄勒岡大學金融系副教授Stephen McKeon曾撰文對證券型通證總結出8個特點和功能。

表1:證券型通證的8個特點和功能

特點或功能

描述

24/7全天候市場

24/7 markets

區塊鏈生態系統是一個技術棧,“永遠開放”是加密貨幣交易約定俗成的標準;全天候交易似乎是區塊鏈通證市場的必然選擇。

部分所有權

Fractional

證券類通證為單個高價值資產的分解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隨著更多資產被分化,我們可以在零售層面實現更優化的資產配置。它使我們更接近於能夠構建真正的“ 市場組合”。

快速結算

Rapid settlement

比特幣或以太坊的交易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交易,而不是幾天,但在證券交易中涉及的交易方有很多 - 比大多數投資者都高。有賣空和保證金購買等複雜性。區塊鏈有可能提高證券的結算速度,但與數字通證比起來要複雜得多。通過可互換的智能合約來實現這些流程的自動化程度將決定結算速度的收益。

降低直接成本

Reduction in direct costs

圍繞證券發行的諮詢服務成本很高;在通證市場,當所有權聲明都被通證化後,代碼將實時實現資產上鍊。證券將獲得所有合約特徵,使管理人員能夠輕鬆運行情景分析以計算不同假設下的收益。通證減輕了較高的管理成本。

流動性和市場深度增加

Increased liquidity and market depth

大多數私人資產都相對不流動,這意味著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成本很高;例如像風險投資或私募股權基金的LP權益這樣的私人資產。證券類通證允許許多合規性功能自動化,可能會緩解一些監管摩擦並促進整合的全球市場,提高流動性和市場深度。

合規自動化

Automated compliance

證券類通證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它們是可編程的,合約的許多要素都可以整合到證券體系架構中。

資產互操作性

Asset interoperability

區塊鏈為我們提供了協議標準,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協議標準。區塊鏈將資產變得更具可擴展性,資源密集度更低,更具互操作性。

最典型的就是ERC-20通證標準,它促進了以太坊協議內的互操作性,該標準允許錢包擁有符合標準的任何通證,這使得資產發行變得很容易。通證化的大部分好處取決於計算機系統和軟件交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或者用一個詞來表示:互操作性。

擴大證券合同的設計空間

Expansion of the design space for security contracts

證券類通證允許我們構建以前不可行的合同功能。它使我們更接近完整合同的經濟概念。包括:所有權特徵、訪問權限、價值分拆、跨資產運作

數據來源:https://hackernoon.com/the-security-token-thesis-4c5904761063

任何獲取,都會有代價,經濟學概念叫做成本,這個成本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最高代價。那麼,區塊鏈系統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過程(這是一種市場交易),或者礦工在挖礦中獲得獎勵(這也是一種市場交易)過程中,一定存在成本或者費用的付出。顯然,點對點的系統中,不會有當下市場經濟中的監管、法律、政策以及各類中心機構的協助(這些顯然是這種市場形式的成本),區塊鏈市場完全通過點對點運作,也會有區塊鏈點對點市場的成本。我們在討論比特幣POW機制是否高耗電,其他共識機制是否更高效的時候,從經濟學角度,實際上我們在分析比較不同機制下的市場產出和租值耗散(或者說制度費用、交易費用)之間的關係。

後續文章將進入租值耗散的分析視角,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