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輩子的鳥籠匠,如今祖傳的手藝只能成愛好


在河北秦皇島,鳥籠匠杜子春的店非常有名,如今生意不好做,大家都既賣鳥,又賣鳥籠。但72歲的老杜,不賣鳥,只賣籠。別人家的鳥籠都是成批進貨來的,而老杜的每個籠都是他手工打磨、編制出來的。 "

平常老杜都是默默做事,不言語,56道籠條的安插方法,在他手中飛快編織。 所以,老杜做一個鳥籠比別家成品貴了好幾倍。 顧客和他講價,他也一點不便宜,“這籠子跟籠子可不一樣……” 老杜的鳥籠好幾個月都賣不出去一個。 "

杜子春老家在山東,祖上就以做籠為生,一開始是做籠屜,後來編鳥籠。 "

老杜回憶道, “大蒸鍋日夜冒著煙,做底座的竹子要蒸8個點,圍成滴溜圓,再蒸8個點。小孩也不能偷懶,每天要編十幾個蟋蟀籠,才能吃飯。” "

後來,他們舉家遷徙定居到了秦皇島,憑手藝養家餬口不成問題。 "

他走南闖北穿梭在喊價上萬元的鳥籠間品鑑、溝通技法,北京、上海的大鳥市逛逛,來去有人接送,見面都喊一聲:“前輩”。老杜的小鳥籠裡,裝下一個“江湖”。然而,如今“江湖”變了樣。 "

前不久,他給小外孫做蟋蟀籠子,非常麻煩,而朋友告訴他,現在可以激光刻花了。機器一運轉,幾秒鐘後,複雜的圖案清晰地出現在籠子上。老杜摸著那紋理,心裡也讚歎,又不是滋味…… "

“精度到了,少了點感情。”無論時代還給老杜留下多少空間,手下的籠卻決不能荒腔走板,做出來,還得讓人叫一聲:“好!” 這是老籠匠最後的堅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