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民沒有土地該怎麼辦?你有什麼看法?

LiEuHuan


全國各地自然環境不一樣,農作物種類千差萬別,種植水稻和經濟作物附加值高的地方,農民依靠土地可衣食無憂,對土地需求比較高,對人均土地少又種玉米等早田作物的地方對土地依賴性較小。種那點地溫飽都解決不了還不如出去打工呢?世界上的路有千萬條,總有一條路是適合自己的,勇敢地走出去闖出一片屬於自已的天地。都擠在地裡刨食誰都吃不飽翻不了身,只有土地集約營增加科技投入才能解放生產力,提高勞動效力增加糧食產量。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對於無地農民可實行同城裡人一樣待遇,六十歲退休領退休金,則農民對土地依賴會徹底解決。





關東俠客


農民沒有土地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好,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農民沒有土地,這種現象在農村最長見,優其是弟兄多的家庭,本來地不多,弟兄成家分居都得另建宅基地,宅基地一點地,剩下的也沒有什麼地了。在農村女兒多,兒子少的家庭,女兒都出嫁了,兒子成家又不再建宅基地,這樣的家庭地多,負擔輕,在農村也是最好的家庭。

對兒子多地少的這部分農民,不用擔心,現在社會這麼好,出外打工也挺不錯的。沒有地的這類人實在想種地也行,因為在農村由於農作物收入不行,荒廢的地也很多,只要你想種地,稍微出點租金,地想種多少有多少。

再者,農村養殖戶也很有前途,養羊,養牛,養豬,都行。在農村山區,荒廢的土地加上山坡,都是羊和牛放牧的最佳場所,農民地頭的玉米杆也是不錯的飼料。在農村山區,養殖戶投資少,贏利多,沒有地種的農民,照樣可以致富。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和建議,不到之處,請友友們指正。


山村鄉音


沒有農民沒有土地,是農村都會有承包土地。把土地流轉出去了,不能算沒有土地了,只能說農民棄種了。現在農村人口都是老年人常住人口,對土地沒有依賴性,要不要,有沒有土地,對農村常住人口無所謂了。很多老人嫌土地是累贅,不想耕作了。

對於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更沒有對土地有依賴了,也不懂農業了,沒有土地意識,沒有耕作意識。我對我們當地年輕人訪問過,如果重新調整承包土地,你們還願意要分承包土地嗎?回答大多都一樣:“要土地幹嘛呀?又不回來種地了,要不要無所謂!”。



有些老人對土地有深深眷戀,有不捨,有敬畏,有感情,有感恩。他們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意識形態裡,彷彿沒有土地天會塌下來,會沒法活了。其實,城裡人,祖祖輩輩沒有土地,不也活的好好的嘛,日子照樣過得有滋有味嘛!對於有些農民暫時沒地可種,沒必要杞人憂天!


現在不是農民沒有土地的問題,而是農村土地誰來種的問題。老年人已經老去,年輕人又不會種地、不願種地,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農業規模種植、機械化種植、智能化種植、企業化管理經營,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長江老農


2017年十九大提出來土地延長的宣告,農民土地到期後將會再延長30承包經營權不變,這個政策的出現可以說給農民朋友吃了一個大大的定心丸,農民可以安心流轉自己承包期內的土地,也可以加大對農業的發展新模式進行探索,不用擔心土地到期產生利益受損的問題,也為我國農業發展向大向強提供了穩定的基礎。

不過土地再延長30年的承包經營權可以說有人高興有人憂愁,高興的是有地農民可以安心搞農業發展,憂愁的是失地或者沒有分到的土地的農民,現在年輕一輩農民家庭的成員,在分配土地後出生的是沒有土地,延長意味著還有30年土地將不會大調整。

現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按照家庭劃分,其實土地資源也是有限,人口增長很大土地就那麼多了,如果重新分配的話,土地將越分越少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和經營,也不符合農民的整體利益,那麼沒有土地怎麼辦呢?有關部門給出了以下三種解決方案。

1、通過村集體協商分配村集體預留土地;現在很多農村還是有自己的村集體土地沒有分配的,新增的人口沒有土地的人員可以通過協商分這部分土地。

2、通過發展推動土地問題解決;現在經濟發展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很多農民想著要得到土地就是為了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說白了就是發展的問題,假如每個人生活都變好了,收入增加,教育有保障、醫療有保障、養老有保障,通過城市化發展,那麼土地矛盾將會逐步解決。

3、通過村集體協商重新分配;現在延長30年土地承包經營權,大面積分地是不存在的,農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但前提是得到村集體協商同意。








農人姚弟


現在農村土地30年不動,沒有地也沒事,只要我們肯幹,萬事皆有路。在農村有土地的又有多少人在種。年青人都外出打工,少則一年兩三萬,個別十多萬,種地見不了幾個錢,只有年老、家裡面走不開的人才在家種地。所以你若沒地,可以做其他,照樣會過得很好。






農民巴館


問題。有些農民沒有土地怎麼辦?你有什麼辦法?

政策。農村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一輪15年、二輪30年、三輪30年,三輪共計75年,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不得收回。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穏定並長久不變。

怎辦?一是作為家庭成員,共享家庭承包地。二是流轉土地經營。

我的看法。其土地承包權法定,其實現需要家庭內部自求平衡。



眉州卓哥


近二十多年來出生的人們和結婚進村的同志,一般都沒有土地,這在全國已是一部分人了。這些人如果年年沒地確實是個問題。如專靠集體,集體沒有這個財力解決根本問題。集體只有在用工時讓這些人優先,從而多正點工資,給予一定補償。另一個是國家在用工時也優先考慮先用這些無地的農民,讓他們少一些無地的憂傷。


天石園


農村確實有一部分農民沒有田地,只有宅基地。農村田地在2006年以前是村集體承認承包人承包田地權,村集體負責向農戶收田地承包稅和修建水利等國家安排的任務。如果農民不想種承包田地,可以還給村集體,村集體再承包給願意承包的農民種植。農民已經承包的田地,如果國家不徵收,村集體沒有權利收回轉包給另外農民。一部分人在種地不賺錢或者賠錢的時候把田地承包權還給了村集體,村集體再轉包給了願意承包的農民。2006年以前田地承包費高,要轉包的田地如果荒蕪,這些荒地稅費村集體要分攤給其他種地農民,村集體幹部只能鼓勵其他種地農民承包,這樣就造成了田地的不均勻。


荊楚之梓


有些農民沒有土地怎麼辦,這問題怎麼說,很難。我這人就直性子,就直言不諱了。這個問題應該問政府職能部門,其他人就說了也不能算數,政策是職能部門訂的,問他們是理直應當的,問他們:農民依靠土地生存,沒有土地怎麼生存,沒有土地還是農民嗎?農民沒有土地是政策所造成的,加人不加,減人不減,沒有土地的農民也可以本地區的人均土地以流轉的價格國家給予補貼也行嗎,虧就虧點,總比沒有強嗎,不知給不給,就另一會事了。八二至九七年十五年不變,五年一調正,增人增地,減人減地,不是很好嗎。


手機用戶73899497730


農民沒有地種新和城裡工人下崗一樣面臨失業,怎麼辦?這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個別精明人啥都不怕他們能說會道,可是大多數人還是靠雙手養家護口,所以就需要政府需要政策來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