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怎樣給寶寶安全感?

訫------流浪


根據艾立克森心理社會發育理論,

嬰兒期主要有信賴與不信賴這對矛盾。嬰兒在生理上的需要完全依賴成人的及時給予才能滿足,寶寶餓了要喂、尿布溼了要換、哭了需要安撫等等。

當寶寶的需求及時得到滿足,嬰兒就會有安全感,會對撫養者產生信賴;反之,就會感到不安,無法建立信賴關係。孩子的不安如果能得到及時地發現和解決,就能獲得安全感。

嬰幼兒、兒童時期安全感的建立,對孩子日後的心理發展、與人的交往都有密切的關係,而安全感的建立與孩子和撫養者之間的依戀關係最為密切。

依戀是親子緊密連接的表現,嬰兒需要與母親或其它照顧者建立親密的身體聯繫。

依戀的主要表現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學語、抓握、身體接觸、偎依和跟隨等。

依戀是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繫,可以加強母親或照顧者照料孩子的意願,並有利於孩子形成對父母的依賴與信任,從而產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孩子積極探索和學習的基礎。

安全依戀的三個發展階段:

♥ 0-3月:嬰兒對任何人的反應都一樣,可以說還沒有依戀的表現。

♥ 4-6月:嬰兒對人有選擇性的反應。對母親或熟悉的人表示親熱,對陌生人則表示出冷淡,甚至恐懼。

♥ 7月-3歲:孩子積極地尋求母親或照顧者。在孩子的心目中,依戀的對象是他們的安全基地。

安全依戀逐漸減輕:

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對母親或照顧者的依戀程度逐漸減輕。例如:

1-1.5歲:孩子可以獨自玩,但要不時地看到母親或照顧者。

1.5-3歲:孩子與母親可以在不同的房間裡各做各的事,但孩子要不時地呼喚母親,如果聽到母親回應,孩子可以安心地玩下去,但隔10-20分鐘又要呼喚一次,以確認母親在他的附近,這樣他才有安全感。

3歲以後:孩子各方面均比較獨立了,不再對特定的人產生依戀。

過分依戀需要糾正:

有些孩子有過份依戀的現象,如2-3歲的孩子總是纏著母親,要求與母親形影不離,否則就大哭大鬧。過分依戀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1、寶寶出生後,父母對他的生理需求要及時滿足,多關注、多陪伴,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

2、6個月左右,父母就可以開始跟孩子玩躲貓貓遊戲,用手矇住臉,讓他暫時看不到父母,逐漸延長你躲起來的時間,幫助孩子適應與父母分開。

3、訓練孩子短時間離開父母,由別人照顧,讓孩子知道就算媽媽不在時,孩子也能很好地生活。

4、即使媽媽在家,也要和家裡其他人一起照顧孩子,不要營造一個只有母子倆人的世界。

5、父母自己要注意,離開孩子時不要有擔心的表情。

6、一般到1歲左右,父母或照顧者就應當與孩子分床睡了。


兒科醫生鮑秀蘭


我認為帶孩子就要多陪他,陪他玩,陪他鬧,陪他睡😊

第一次寫這麼多,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育兒經!


我偶像叫昭兒


媽媽與寶寶的親密接觸有助於寶寶安全感的建立。

一、多抱抱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習慣了被緊緊包裹的感覺,新生兒也有打襁褓安撫的習慣,擁抱能帶給寶寶安全感。

不管大寶寶還是小寶寶,依偎在爸爸媽媽懷裡,聽著熟悉的聲音,聞著熟悉的味道,都會很滿足。



二、陪伴時多點微笑,多點眼神交流

跟寶寶說話時,多看看他的眼睛,寶寶看著媽媽的眼睛,會隨著媽媽說話的聲音,語調,神情有很多的眼神變化。

媽媽根據寶寶的表情做一些誇張的動作,

寶寶會笑得好開心。親子互動多了,寶寶自然安全感會強些。


例如跟寶寶玩向後倒的遊戲,在寶寶向後倒時及時的抱住他,讓他知道只要爸爸媽媽在身後時,不管怎樣都不會摔痛。

三、允許寶寶發洩壞情緒

寶寶哭鬧時,媽媽觀察造成哭鬧的原因,陪伴他把壞情緒發洩出來。寶寶哭鬧完,大人蹲下跟寶寶保持差不多的高度,態度平和的分析事情:為什麼哭泣?除了哭泣還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


四、溫馨和諧的家庭

父母能統籌安排家庭和工作的關係,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把壞情緒帶回家,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生活環境單純而愉快,寶寶也會形成健全的性格。

歸根究底,決定寶寶安全感最重要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情軒媽媽


給寶寶安全感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從零歲開始,媽媽對孩子的需求能迅速的有效反應。

媽媽具體怎樣做呢?

1、在寶寶0到3歲期間要用充滿愛和關懷的方式照顧寶寶,讓她感受到關愛,和你之間建立信任感。

2、儘可能迅速地回應寶寶的啼哭

3、 在寶寶6到14周齡應該和你的寶寶一起玩,把他抱起來,跟他說話,回應他的微笑;

4、速回應孩子不安,儘可能多的孩子一起玩兒

如果媽媽需要去上班,那也應該讓孩子知道媽媽離開後多久時間能回來。讓寶寶相信媽媽永遠是愛她的。不論去到什麼地方,多長時間都會回到寶寶身邊。


Summer媽媽


寶寶安全感的建立,其實是在與寶寶相處過程的每個細節裡。

從寶寶出生開始,每一次寶寶的哭(孩子的信號)能夠得到媽媽及時的回應,這便能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反之,孩子就會恐懼和焦慮;其次,通過母乳餵養,孩子與母親親密接觸,母親對孩子進行各種撫觸,也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逐步長大後,最重要的是成人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比如不輕易用恐嚇的語言對付孩子,不用動不動就告訴孩子“如果不乖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子媽媽就不愛你了”……這些言語都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另外,孩子在成長過程因為認知的問題,會有很多感覺到“害怕”的地方,不用強迫孩子,更不用嚇唬或者取笑孩子,否則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總之,加強與孩子的互動,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踏實、祥和的成長環境,不要動不動就情緒大起大落、一驚一乍,經常向孩子傳遞愛的信息。


扎西老爸說育兒


什麼導致了寶寶缺乏安全感?

1. 生活環境

從小的生活環境會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從小就很少和別人接觸,生活中一直只有家人的存在,也少有玩伴,那麼孩子就容易性格內向、情緒敏感,這樣的孩子也容易產生害怕的情緒。

2. 家長的影響

大人不要總是以自己的認知,來強加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用一些不恰當的語言,比如“這麼做鬼會來抓你”、“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等等,小孩子聽到這些就會信以為真、產生害怕的心理。所以當孩子處於陌生環境的時候就會缺乏安全感,粘著父母。

還有一點,有些家長急於把孩子向外面的世界推!比如見到陌生的叔叔阿姨要主動問好,如果不熱情就會被訓斥;經常把孩子帶到公園和其他小朋友玩,過一會家長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不顧孩子了。這樣把孩子往外推,只會讓他們更加緊張。

像是一些公園的人形雕像、動物園的動物、比較抽象的圖畫書等等,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有些孩子可能恰好怕的就是這些。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觀察自己的孩子能否適應你給的新鮮事物,切勿著急,否則只會讓孩子更缺乏安全感。

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1. 有膽小、害怕的情緒

比如,孩子們在剛上學的時候會特別不願意去學校,害怕上學、害怕老師。有些孩子甚至不敢看老師、不敢和老師對話,這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由於對老師沒有安全感,孩子在老師面前就會表現得特別不自信,怕自己做錯了什麼遭到責罰。

2. 家長在和不在時判若兩人

我小的時候就屬於離了媽媽不能過的狀態。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誇我自理能力特別強,懂事有禮貌,什麼都會做,可一離開媽媽就完全變樣了!有一次媽媽把我送到奶奶家裡過夜,那時只有六七歲的我,自己一個人硬是從奶奶家走了半個多小時到外婆家,再讓外婆打電話給媽媽來帶我回家。

這種情況屬於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不夠而導致安全感的缺乏。那時候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很少有時間照顧我,家長在身邊的時候做什麼事都很安心,也很聽他們的話,可是在離開父母的時候會特別崩潰。雖然家長們在外努力工作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但是孩子心理需求也要滿足。特別是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父母的關愛很重要。

3. 外表強悍、內心脆弱

小時候班裡那些老師眼裡的“壞孩子”,他們在和同學溝通的時候更傾向於暴力,在和老師家長溝通的時候也都是言語頂撞。這樣的孩子往往外表強悍、內心脆弱。

他們對外界的事物都有一種戒備心。家庭氛圍不和睦、家長行為粗暴、教育方法不得當等等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從而用這種“強悍的外表”來偽裝自己。

寶寶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1. 家庭和睦

家庭氛圍不好,孩子會常常處於擔驚受怕的情緒中,會想是不是自己不乖的原因父母才吵架,可能一個人默默哭泣或生悶氣。怨氣在內心積壓多了,孩子的價值觀也容易扭曲。快樂健康的成長環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關重要!

2. 多陪伴孩子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很難有時間照顧孩子,就把孩子託付給長輩照顧。這樣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很少。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很難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安全感更是很難建立了。

3. 找到不安根源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首先要知道孩子因為什麼而感到不安。像是打雷閃電、外部的驚嚇,又或者是某個長得可怕的怪叔叔。家長們要先弄清楚孩子不安的來源,然後可以藉助心理治療、藝術音樂治療等,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4. 陪孩子做遊戲

家長們可以多陪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在遊戲中通過肢體接觸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平時在家,也可以將一些家務勞動設計成遊戲,讓孩子自己動手,也有助於家庭關係的和睦。

5. 容許孩子哭

再堅強的孩子也會有脆弱的一面,孩子哭的時候往往只是想得到家長的安慰。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宣洩,可以有效排解負面情緒,有助於建立安全感。

家庭因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親子關係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的。家長應該多關注孩子,有意識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面對生活!



育兒你造嗎


多親親多抱抱




讓他知道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


看看今天出太陽沒


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如果你是全職媽媽,就好辦了,你自己帶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不會缺,再加上爸爸的陪伴就更好了,如果夫妻倆都是上班族,孩子主要由父母帶,那麼最主要的陪伴就是下班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一定不要只顧自己休閒,要多陪孩子互動,玩遊戲啦,要多注意寶寶的需求,能滿足的儘量滿足,休假的時候也要多陪孩子出去溜達溜達,孩子小的時候最重要的安全感都是來自父母,尤其是三歲之前,最後是自己帶,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對父母的需求就會減小,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


陌陌


寶寶在0到1歲的時候是她建立一個安全感的時候,一生的安全感都是在這個時候建立的,需要媽媽及時的理解和滿足她得需求,然後媽媽的形象這個時候會對寶寶產生很大的影響,寶寶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她得哭都是為了讓身邊的人幫她,在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及時的滿足了寶寶的需求,也就建立了寶寶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