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學習:良莠不齊需改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風潮正逐漸轉入學生課堂內外,手機平板代替作業本,小學生用APP寫作業的現象開始成為常態。可是利用互聯網學習能否讓學生成才呢?這是一個所有家長擔心的問題,互聯網的世界,誘惑實在太多,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稍有不慎就可能遠離成才之路,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這也是社會所關注的重點。

伴隨著電子產品使用的低齡化,學校的教學模式、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也在悄然趨於信息化、網絡化,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也是推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作業App”就是信息化教學、網絡化教學的改革催生出來的產品。老師在App平臺上佈置作業,學生在APP平臺上完成作業,這種便利的做法同時跳過了不少諸如印刷卷子、發作業、收作業的中間環節,同時節省了老師和學生的大量時間,因此得到了不少學校的青睞。

互聯網+學習:良莠不齊需改善!


但此類學習類APP近年來也是問題不斷,如此前有媒體曝光,有學習APP平臺裡有不少“黃段子”,作業APP儼然變成了“黃段子”交流平臺。近段時間以來,重慶、廣東等地又有家長反映,學習類App亂象捲土重來,不少學校推薦使用的作業App成為了網絡遊戲的藏身之所。有法律專家認為,這種在中小學生學習平臺上利用網遊斂財的做法,已經觸碰了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

互聯網+學習:良莠不齊需改善!


不過,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而任何一個市場恐怕都存在良莠不齊的產品。在一大批作業APP如雨後春筍般順勢湧現的過程中,一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自然不會放過這塊蛋糕,在私利驅使下,在設計App時便在其中“夾帶”了“私貨”——付費網遊,從而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有不少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遊,已經成了一個很普遍與嚴重的社會現象,如有高中生偷劃父母40萬元打賞女主播、10歲女孩沉迷網聊加30多個群、3名未成年人為上網盜竊4000元、中學生在網吧猝死……此類事件屢見不鮮。在社會對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遊擔憂之時,作業APP居然也有了“遊戲功能”,這是在迎合學生的“低級趣味”嗎?這不應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職責的作業APP所應做的事情。

互聯網+學習:良莠不齊需改善!


移動終端、互聯網、手機應用軟件,這些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關鍵在於給學生們的呈現內容是什麼,教學中的使用方式又是什麼。我們既要強監管,解決“呈現內容”的問題,也要改進教學方法,解決“使用方式”的問題。唯有如此,方是“治標”和“治本”兼具。

前不久,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印發了方案說明,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40分鐘後,應休息遠眺放鬆10分鐘,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越短。這些具體建議都給家長監護孩子使用作業App提供了明確指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