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銀川獲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稱號

点赞!银川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点赞!银川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國際溼地城市”稱號經國際溼地公約組織評估認證,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生態成就。全球首批18個城市獲此殊榮,銀川位列其中。這是目前國際上在城市溼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項榮譽,為"絲路明珠魅力銀川"新添了一張耀眼的“國際名片”。

如今放眼銀川,湖在城中、城在湖中、城水相依、和諧秀美。秀美的湖光景色融於粗獷的北國風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百湖潤銀川,碧水環城流”的生態願景在這裡得以慢慢實現。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獲此獎項西部城市,銀川的制勝之道在那?是天然的歷史稟賦,還是後期市委政府久久為功的持續推動?

銀川溼地源自哪兒?

“閒說連湖七十二,滄波深處聚魚多。”在時光中,銀川的歷史溢滿溼潤感,滿浸著煙波浩渺之氣。以至於這總讓初來銀川的外地人發出驚歎。在他們心中,銀川是粗獷的,充滿著寒風漫漫的沙塵味。自然的偏愛與饋贈,讓這裡成為了“福地”。

銀川溼地位於中國西部乾旱地區的寧夏平原,黃河進入寧夏後,由於流速變緩,上游帶來的泥沙不斷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因此銀川溼地主要分佈在黃河沖積平原和洪積沖積平原,分佈密度大、範圍廣,數量多,在西部乾旱地區少見。除濱海溼地,其它的沼澤、湖泊、河流、庫塘等我國幾大類型溼地都具備。

銀川自秦、漢以來,興修了秦渠、漢渠、唐渠等水利工程,富庶的引黃灌溉區,孕育了“塞上江南”的自然環境。明、清時期,“月湖夕照”、“漢渠春漲”、“連湖漁歌”、“南塘雨霽”等湖泊景觀成為當時西北盛景。

據《銀川平原湖沼的演變與今後利用方向》一書中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夕,銀川三區、賀蘭縣和永寧縣的自然溼地總面積約79萬畝,不包括靈武市的自然溼地面積約5.05萬畝。

点赞!银川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城市溼地家底厚在哪兒?

作為我國唯一一個獲此獎項西部城市,銀川得益於特殊的自然稟賦,更是這個城市堅守綠色發展久久為功的結果。

近年來,銀川市委、政府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以水謀篇,加快綠色、高端、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通過修復、清淤、擴湖、植綠,讓昔日暗淡無光的“珍珠”大放異彩,並逐漸實現了大小湖泊間的互聯互通,讓藍色飄帶蜿蜒城市之中,構建了一道水不斷流、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的溼地生態屏障。

目前,全市溼地面積為5.31萬公頃,其中湖泊溼地0.97萬公頃、河流溼地2.17萬公頃、沼澤溼地0.43萬公頃、庫塘人工溼地1.74萬公頃。有自然湖泊、沼澤溼地近200個,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沼澤20多個,擁有國家溼地公園5處、自治區級溼地公園6處,市級溼地公園8處,市區的溼地率達到10.65%,溼地保護率達到了78.5%。

同時這裡也是中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重要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繁殖地,溼地野生鳥類共有23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小鴇、大鴇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等19種。

城市溼地勝在哪兒?

銀川溼地位於中國西部乾旱地區的寧夏平原,面對其他城市天然的自然稟賦優勢,銀川為何能在全球眾多申請的城市中脫穎而出?

中國林業大學教授雷光春是溼地評選考察團成員之一,在本屆大會上也被授予國際溼地組織最高獎——溼地科學與保護獎。雷光春和考察團專家在銀川考察溼地的過程中發現,銀川在溼地保護管理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效,“銀川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常年降雨量少且蒸發強烈,但是銀川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保護溼地,在城市規劃、溼地修復投入、相關法規、各種項目配套設施方面都做的很完善,這在全國來說都是很不錯的成績。”

点赞!银川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措施一:修復溼地再現古時盛景

鳴翠湖集河流、湖泊、沼澤、灌渠等景觀於一體,自然生態體系完整,是我國荒漠化溼地中具有獨特屬性的生態區。因為獨特所以更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鳴翠湖的溼地公園建設要追溯到1999年,按照全市城市湖泊水系恢復工程,鳴翠湖實施了退田還湖、湖底清淤、水生植被恢復、陸生植被恢復、生態駁岸建設、防護圍欄建設、主入口改造等工程,截至目前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完成湖泊清淤疏浚31.4萬立方米、恢復植被100公頃。

2011年,經過多年持續建設,憑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保存較完整的原始溼地風貌,鳴翠湖通過國家林業局驗收,成為繼浙江杭州西溪溼地和江蘇溱湖溼地公園之後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溼地公園,每到盛夏時節,園內嬌豔的荷花亭亭玉立、茂盛的蘆葦風中搖擺,為炎炎夏日帶來了絲絲涼意。

這僅僅是我市溼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的小小縮影。按照規劃,近年來我市重點建設了黃河溼地公園、黃河外灘溼地公園,實施了東南水系建設工程和西北部水系整治工程,對寶湖、月牙湖、南湖、章子湖、孔雀湖等湖泊、沼澤溼地,實施了擴湖整治、退塘還溼和水系連通等項目建設,保護和恢復了溼地面積5000多公頃,新增溼地面積900餘公頃,恢復溼地植被300多公頃。

措施二:興建水利連通水系

近20年的時間累積,銀川這座城市在山水之中開始變得更加溫潤。在它的背後是城市的一派氤氳的之氣。但對於這個城市而言,腳步並未停歇。隨著溼地的面積增加,如何讓一個個單獨的溼地溝通互聯,讓城市的血脈得以暢通,讓實地真正的得以修復並“流動”起來。 “綠色水網體系”工程建設,無疑成為了新的選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近年來我市大力開挖水系、擴整連通湖泊、修復保護溼地,取得明顯成效。這當中,歷經10年時間建成的集防洪、排水、生態、景觀和中低產田改造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艾依河成為了我市“治水”的轉折點。

艾依河工程從南向北一路流淌,跨越了永寧縣、興慶區、金鳳區、賀蘭縣、平羅縣、惠農區,沿途連通了6座攔洪庫、2個滯洪區和永清溝、三一支溝等10餘條排水溝道,接引了七子連湖、華雁湖、海寶湖、小西湖和閱海等10餘個重要湖泊溼地,共修復水系32公里,形成水面1700多公頃,如今已成為市區重要的溼地生態帶。

艾依河僅僅是我市“綠色水網體系”中的一個小環節。對於未來,這裡將有更恢弘與偉大的藍圖。銀川市水務局副局長張國慶介紹:“目前我們規劃的水系建設是六縱六橫,主要是依託黃河、艾依河、沿山的防洪體系,以及貫穿銀川的四大幹渠來構建六縱水網體系,同時依託我們四二乾溝、銀新幹溝、第二排水溝等六條入黃排水乾溝,打造我們六橫水網體系。”

措施三:頒佈法規劃定生態紅線

一個城市在發展建設中,都會面臨一個問題:人進湖退還是湖進人退?面對這一時代選擇題,銀川迅速給出答案:立法保護溼地。目前銀川在溼地保護方面設定了“只增不減、只擴不縮”的原則。

自2013年以來,銀川相繼通過了《關於加強黃河銀川段兩岸生態保護的決定》《關於加強鳴翠湖等31處湖泊溼地保護的決定》等,為銀川市溼地保護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例如對黃河銀川段兩岸溼地保護區域劃定了500米區間的紅線,對城市水系及其連通湖泊溼地保護區域劃定了100米區間紅線,對鳴翠湖等31處湖泊溼地根據面積的大小,劃定了50米至100米不等的區間紅線,規定除公益項目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保護範圍內進行開發建設和經營活動。

措施四:科學管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每年秋去春來,回遷於閱海溼地棲息紅嘴鷗,總能為城市帶來“驚喜”。如今閱海、鳴翠湖、寶湖等溼地鳥類種群數量比2009年增加了35%。

在這些“南來北往”飛鳥背後,是一組可以旁證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銀川市已累計投入溼地保護工程項目資金約34.5億元,將溼地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區、市兩級撥付經費350萬元左右。目前,市區溼地率已達10.65%,溼地保護率達到78.5%。

目前銀川已在閱海、寶湖、鳴翠湖、海寶湖、黃沙古渡、鶴泉湖等7處溼地公園,建立起溼地生態監測系統,該系統利用互聯網+實時監控+雲端訪問技術,通過遠程監控,提高監測能力,同時利用監測平臺軟件記錄、儲存、分析監測數據,形成溼地生態數據庫,自2015年運行以來,記錄了黑鸛、白尾海雕等50餘種珍稀鳥類的棲息行為。

建立溼地數據庫後,溼地的面積變化、生物品種都將實現可實時追溯,從而更好地瞭解掌握銀川溼地的生態變化。2017年銀川溼地生態監測系統還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中國智慧林業最佳實踐50強。

“今後我們還會繼續加強溼地水質監測、動植物監測,加大黃河溼地定位站的建設,對溼地因此實施綜合監測,為全市溼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做出更多地嘗試。”銀川市溼地管理辦公室監測平臺負責人高鵬介紹,目前我市還計劃在濱河新區建設人工溼地,通過包含水源、植物、魚類在內的立體化溼地模型,從而淨化城市汙水,使其達到四類水質。

城市溼地美在哪兒?

從高空俯瞰銀川,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城市綠化帶、星羅棋佈的湖泊、特色多樣的小微公園、賀蘭山下縱橫交錯的林帶,這些生態美景在銀川平原綠洲生態系統中,編織了一張綠色生態網,讓銀川的生態底色越來越靚。

行走在北京路、上海路、麗景街等城市道路上,成片的玫瑰花令人賞心悅目。走過街道轉角處,又能驚喜遇見綠意盎然的小微公園,紅黃粉白各色花草樹木生機勃發,點綴著城市美好生活。開車出城遊玩,巍巍賀蘭山下,道路兩邊成排的闊葉喬木、針葉喬木直直的衝向天際,將塞外風沙擋在了銀川城市之外。

根據銀川市出臺的《銀川市2018-2020年城鄉生態綠化三年行動計劃》,未來這裡將重點實施“一河兩路三廊四大類型”生態建設。“一河”指黃河兩岸生態建設,“兩路”指鐵路、公路防護林建設,“三廊”指東部鄂爾多斯臺緣生態廊道、西部賀蘭山東麓文化旅遊生態廊道和中部艾依河多彩休閒生態廊道,“四個類型”指平原綠網、湖泊溼地、城市園林體系、美麗鄉村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