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關門,未來影院該如何活下去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2152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十個月以來,確認倒閉或停業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停止營業;而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近三個月內因營業調整等原因,沒有票房入賬的影院已經多達2100家,佔全國影院總數的五分之一。生存越發困難的不僅僅是小影投、小影院,近年來以萬達、大地、中影、星美為代表的傳統影院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市場佔有率與上座率不斷降低,同比票房甚至出現負增長。在市場如此低迷的狀態下,影院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作者 | 江宇琦

來源 | 毒眸(ID:youhaoxifilm)

正文共394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都知道影院今年的生意不好做,但是到底有多不好做?

拓普電影智庫數據顯示,在今年的10個月裡,確認倒閉或停業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停止營業;而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近三個月內因營業調整等原因,沒有票房入賬的影院已經多達2100家,佔全國影院總數的五分之一。

而生存越發困難的不僅僅是小影投、小影院,毒眸(ID:youhaoxifilm)發現,近年來以萬達、大地、中影、星美為代表的傳統影投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市場佔有率與上座率不斷降低,同比票房甚至出現負增長。過去幾年高速發展所積累下的大批影院非但沒能成為其優勢,反而有拖後腿的嫌疑。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前段時間,星美影院欠薪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靠量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位影投的負責人曾如此向毒眸感慨。

供過於求,影院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今年電影下游的生意不好做,早就是人人皆知的話題了。但影院生意難,不僅僅是因為影院數量越來越多。在毒眸看來,有三大因素導致今年下游陷入了一天一家影院的倒閉潮中。

  • 競爭過大,新影院盈利能力未達到預期

影院太多,還是影院生意難做的核心。2015-2017年間,全國影院總數從6798家上漲至10176家,增長了近50%,但同期年觀影人次和年票房的增長卻均不足30%;而截至目前,2018年全國新增影院數已經達到1082家,新增6941塊熒幕,淨增影院數量超過700家,雖然增速在放緩,但是從全國影院平均不足13%上座率來看,供大於求的整體局面還很嚴重。

影院過快的增長,導致區域內競爭加劇。有三線城市的影城經理曾向毒眸感慨,其影院所覆蓋的範圍內,短短一兩年內就增加了五六家影院,結果就是大家都沒錢賺。而一些快速向四五線下沉的影院,也因為當地觀影需求增長較慢,容易出現逢年過節爆滿、平時無人問津的窘境。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快速向四五線下沉的影院,容易出現逢年過節爆滿、平時無人問津的窘境

在供給過剩的情況下,許多新增影院的盈利表現難達預期。2017年,國內排名靠前的影投中,萬達電影和中影影投影院增速名列前茅,新增86與21家影院,增幅分別為22.5%和25.0%,高於行業平均增速。但更快的影院增長並未為其帶來更多的市場空間:萬達和中影影投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幅僅為13.6%和6.12%,遠低於全國22.8%的票房增速;兩家影投全年市場份額也分別下滑了1%和0.4%。

有資深從業者向毒眸分析稱,很多新影院還是會選擇開在大型的商業茂裡,但這些年由於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好的地段都已被佔據,許多新開商業茂地理位置不佳、客流量有限,進而大大影響了影院初期的用戶量。另有一些地區,商業茂與商業茂之間間隔較近,可能幾百米內就會有一家影院,導致區域內競爭加劇、分流明顯。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商業MALL中的影院

有影投的負責人告訴毒眸,總體來看,今年各大小影投公司旗下新開影院中,僅有不到10%能賺錢。

  • 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影院賺錢越來越難的同時,成本壓力卻在不斷提升,有多位下游從業者曾向毒眸抱怨,“房租已經成為影院經營的最大痛點”。

北京某影投負責人告訴毒眸:“2010年前後,租金佔淨票房的比重一般都會維持在10%左右,但因為商業廣場的發展速度遠遠比不上影城的發展速度,因此一個好的地段常常會有十幾二十家影院在搶,租金自然水漲船高。現在租金比重佔20%以上已經十分常見,甚至有的已經到了50%。”

換算下來,一家年淨票房在1000萬的影院(總票房約2000萬),在不考慮票房縮水的情況下,年租金在短短几年內,已從100萬上漲至最多500萬,扣除稅收、人工費用等之後,實際盈利十分有限。

據瞭解,現階段在許多二三線城市,很多影院的年租金已經超過了2、300萬,而去年全國60%以上的電影院,年票房收入不足500萬,意味著不算經營成本,票房到手的收入只有不到250萬,兩相比較,說很多影院“忙了一年到最後幾乎是在給地產打工”,甚至完全在賠錢,絲毫不誇張。

  • 老舊影院成累贅

不僅新影院賺不到錢,很多規模較大的影投、院線,手裡擁有的老舊影院也已經成為了不小的負擔。

雖然老影院在租金成本、裝修成本上揹負的壓力相對較小,但這並不代表其肩上的擔子要更少。拓普智庫數據顯示,今年關停的影院中,近九成是開業時間超過4年的影院、三分之一的影院開業時間在10年以上。這些影院中,不乏中影、星美等老牌影投旗下的影院。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某縣城的老舊影院

“這兩年新影院增長得很快,放映設備更新得也很快,但一些老影院還在用氙燈放映機這樣的老舊設備,除非影院地理位置很好,否則在周圍存在競爭影院的情況下,這類影院的生意是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的。”有影投方人士告訴毒眸。

為了避免損失、提升營業能力,包括完美世界在內,許多公司不惜花重金來對現有的“問題影院”進行整改或者運營升級。大地的母公司南海控股就曾在財報中指出,要在兼顧影院擴張的同時,以提升客戶體驗為基礎來進行優化升級等。

但對於手中握有數百家老影院的大影投來說,想要進行大規模的整改升級又談何容易?談及完美影院的整改時,一名院線資深人士告訴毒眸:“改造一家影院從裝修到設備成本,少則數百萬,多則上千萬,完美自有影院即便只改造一半,付出的現金成本可能都是數億元。”

幾年前資本最為狂熱的時候,很多院線、影投為了快速擴充市場份額,在大舉擴張中拿下了大量中小影院,其中就有不少質量、經營狀況不佳的老舊影院。而隨著票房市場增速逐漸放緩、許多城市影院趨近於飽和,這些老舊影院的劣勢開始凸顯,如何解決這一包袱,將成為其後續發展中必須得面對的難題。

影院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哪?

無論是行業影院增速放緩,還是新增影院經營困難、老舊影院倒閉危機,都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靠量取勝的粗放式發展時代已經過去,對於想要在下游佔據更多市場份額與話語權的公司而言,比起圈地跑馬、大肆擴張,影投、影院都需要尋求新的核心競爭力。

而針對目前的發展態勢,有從業者相信,在價格、環境特徵差不多的情況下,好的位置將極大程度上成為影院成敗的勝負手。但如上文所言,現階段許多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商業茂、影院都已經趨於飽和,因而已有的大型商業茂就成了花錢也買不來的稀缺資源。而部分商業茂在原有影院租賃合同到期後,已經選擇與原有拼盤終止合作,以便自有品牌影院能夠入駐。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2016年入局電影市場的蘇寧影城

因此,如果新建影院,如何選址就成了一門學問。

拓普智庫根據影院半徑一定距離內,人流量、人群停留時間、主要人群年紀等數據,將影院劃分為學區型、社區型、娛樂商圈型、購物商圈型等不同類型。結果顯示,近年來社區型影院(及位處社區密集地段)的增速不斷提升,有趕超商圈影院的趨勢,且目前國內票房前十的影院裡有六家位於社區密集的地段。

“社區型影院快速發展,很大概率會成為今後影院發展的重要趨勢。”有影投人士告訴毒眸,這類影院在大城市具有較多優勢:“首先在大城市觀看一場電影,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成本太高了,而社區型影院的出現,則大大節約了這部分成本;其次,熱門商業地段的商業茂資源已經遭到了過度開發,相反很多社區周圍影院密度較低,這塊價值被忽略了;此外非熱門商業地段,租金相對較低,可人流量很大,建造影院的性價比反倒比很多商圈高。”

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很多社區型影院能走一個複合型的業態發展模式。上述影投人士表示:“一家社區附近的電影院,能夠和周圍的超市、文化場所進行聯合,打造一個生活化的消費場景。這一塊之前被忽視得很多,如果能得到開發,將彌補現有市場中很大的一塊開發盲區。”

複合型業態發展,也是很多影院經營者心中,影院的另一大新核心競爭力:“在未來,電影院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看電影的場所,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做一個完整的環境才有意義、才有機會脫穎而出。”有影投負責人指出,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演變與升級,僅僅依靠觀影體驗來留住觀眾已經越發不現實。影院希望能建在大的商業茂中,不僅是考慮客流量,也是希望能夠和商場附帶的餐飲等其他消費業態有所聯動。

除了對已有的業態進行整合,在豐富影院消費模式方面,目前還有越來越多的影院經營者開始探索非票房收入,譬如在賣品、衍生品業務上發力,或是在影院內設置娃娃機、按摩椅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業務,已經成為了許多影院重要的營收來源,例如萬達電影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萬達的賣品收入已經超過了10億,佔收入比例達13%。

2018年平均每天一家影院关门,未来影院该如何活下去

△在影院的娃娃機前排隊的消費者

當然,“開源”之外,如何“節流”,降低以房租為主的經營成本,也將成為影院發展的核心。但就目前的競爭環境來看,除社區型影院外,普通影院想要在熱門商業地段,以較低的租金來租賃場地,顯然不太現實。也正因如此,地產系影院也、同樣將會擁有巨大的發展優勢。

這類影院背靠擁有自有地塊、商業茂的地產公司,進而可以獲得更好的地段,並且許多公司的物業都會和自有影院簽訂更為優惠的租金協議。按照早年間萬達下屬影城與租賃關聯方的協議估算,在今天的租金標準下,一家影院一年就能省下好幾百萬的租金。而由於商業中心、影院均為自營,因此在業態整合上也更好把控。

儘管目前新興的地產系影投,在數量、規模上,和傳統影投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優勢卻已經顯現。拓普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平均上座率已經下滑至12.9%,但包括華聯、紅星美凱龍、保利、星軼、蘇寧在內的地產系影院平均上座率均高於均值,其中蘇寧、華聯等甚至接近20%;而在日單廳收益、場均收益等數字方面,地產系影院也普遍高於行業均值,甚至要領先於多家傳統影投旗下的影院。

而無論是發展快速的社區型影院,還是在競爭中擁有絕對優勢的地產系影院,都還僅僅只是下游發展新態勢中的冰山一角。哪些影院在下游低迷時,正在逆流而上嗎?大盤低迷、成本加劇,影院們又有哪些過冬良方?影院增多、競爭慘烈,影院經營者該如何殺出重圍?

針對這些問題,毒眸(ID:youhaoxifilm)將聯合sir電影,於今年12月20日在北京舉辦以“大變局與新勢力”為主題的“sir電影·首屆文娛大會暨毒舌之夜頒獎晚宴”。屆時,我們將發佈權威的影院數據報告,還會邀請數位影投、院線的大佬,與觀眾一同分享在慘烈的行業競爭中,影院到底該如何把握機會。

//主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