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規劃藝術品未來方向的發展方針

國家規劃藝術品未來方向的發展方針

專家大連鑑寶

近幾年,藉助金融工具和手段,藝術品正以各種方式被迅速金融化,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與信託投資,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品證券化交易,從前在人們眼中,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品,已經確切地走到人們的眼前,藝術品金融化是中國藝術品行業不斷髮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的藝術行業要實現大的發展,必須要走金融化的道路,而且,不光是藝術品,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都需要走金融化的道路。

藝術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歷史

藝術品金融化,指的是研究如何將藝術品,作為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範圍,以及使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將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等等,藝術品金融化是當代資本市場和金融界對藝術品市場的介入,是試圖將藝術品市場資本化規範操作的嘗試。

藝術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貸,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並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銀行的藝術銀行服務項目裡包括鑑定,估價,收藏,保存,藝術信託,藝術基金等專業的金融手段,藏家將藝術品藏品保單交由銀行保管,就可以以藝術品為擔保從銀行領取資金,作為其他類型投資的槓桿,同時,藏家還可以將藏品,租借,給銀行舉辦展覽等,獲取額外的收入,藝術銀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提供服務來獲取利益,就是一種典型的雙贏。

作為拍賣行業的,龍頭老大,也作為極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藝術品類型,中國書畫類藝術品自中國藝術品市場剛剛興起之時就佔據了市場的大半江山。直到現在,在各大拍賣市場上也屢有拍品創中國拍賣市場上的,天價,中國書畫佔了總成交金額的60%左右,其中近現代書畫作品又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而在春季拍賣拍出的億元作品中,中國書畫類作品更是佔了絕大多數,中國書畫類作品無論在所佔的市場份額還是單件拍品的成交價上都佔據著主導地位,也決定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大致走勢。在10件。最貴。作品中有7件是書畫,其中近現代書畫佔6件,前三甲由齊白石和徐悲鴻佔據兩席。最引人注目的是,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坐頭把交椅。

儘管目前全球經濟不盡人意,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多少會受其影響,但中國書畫市場依然延續繁榮發展的態勢,不同於當代藝術收藏的不確定性,也不同於瓷器雜項收藏的小眾群體,中國書畫收藏群體穩定,書畫的流通性更強,收藏傳統穩固,因而往往成為買家不斷追逐的目標,尤其是近現代書畫,它不存在古代書畫精品數量有限,鑑定風險大的問題,名家的美術史地位已經確定,而且存世真跡數量適度,因而該板塊在中國書畫投資中最具操作性,升值潛力最旺,然而,近些年,中國書畫卻屢屢受到贗品等問題的困擾,由於中國尚未有完善的法規與監管制度來規範藝術品市場的交易,因此這類問題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反而在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勢,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極大隱患之一,並且隨著當代藝術的迅速崛起,中國書畫的主導地位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藝術品股票是藝術品金融化最耀眼的產品

中國走藝術品金融化的道路較晚,中國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的第一步始於2005年,2005年,國內最早的藝術品基金,藍瑪克,藝術基金以5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當代畫家劉小東的,十八羅漢,組畫,揭開了藝術品金融化的序幕。據中國文交所董事局主席丁曉飛介紹,其實,國內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誕生於2007年,2007年6月18日,民生銀行推出高端理財產品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成為內地第一家涉足藝術品投資領域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掀起了國內文化藝術品金融化的浪潮,此後,其他形式的藝術品金融產品陸續推出。

這其中最耀眼,最火爆的金融產品就是藝術品股票,即利用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模式上市交易的文化藝術品權益份額資產包,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是2009年深圳文交所首創的,2010年7月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採取權益拆分的方式,將1號資產包楊培江美術作品定價為200萬,拆分稱1000份,以2000元,份的價格主要銷售給一些收藏家,金融機構,交易商,打造了一條,藝術家畫廊交易商交易所投資人,的產業鏈條,揭開了藝術品證券化交易的序幕,2011年1月26日,天津市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將天津山水畫家白庚延的兩幅作品《黃河咆哮》和《燕塞秋》分別拆分成600萬份和500萬份,以每份一元的價格掛牌交易,到了3月16日,《黃河咆哮》的單價飆升至17.16元,燕塞秋的單價飆升至17.07元,其價值堪比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等大師級作品的價值,在藝術界掀起軒然大波,掀起了瘋狂的藝術品投資熱潮。

文交所是藝術品金融化的助力平臺

藝術品證券化的火爆在全國各地催生出許多文交所,中國文交所就是在此時成立的,與眾多文交所不同的是,中國文交所是在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香港成立的,香港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這種高度自由和高度開放的市場體系,培育了良好的市場機制,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在香港可以相對較好地發揮優化資源配置,自動調節經濟的功能,中國文交所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把文交所平臺打造成,引領文化金融產業發展的創新發展平臺,為文化產業探索出一條規範化的運營道路。

文交所的全稱是文化產權交易所,是從事文化產權交易及相關投融資服務工作,促進文化產業要素跨行業,跨地域,跨所有制流動,推動文化產權交易,企業改制,資產重組,融資併購,創意成果轉化,促進文化與資本,文化與市場,文化與科技的緊密對接的綜合服務平臺,文交所其實是中國在文化產業對全世界經濟理論發展的一大創新和貢獻,西方在藝術行業以拍賣行和藝術基金為主,還沒有藝術品的交易所,而中國文交所的主要功能,就是實現了藝術金融化的轉化,實現了藝術品的價值發現,實現了藝術成為新的產業熱潮的可能,文交所將對中國文化行業的大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正面引導作用。

文化產業是未來中國的。國家戰略。

自2016年,兩會,公佈,藝術品的公開上市後,大量熱錢與財富人群湧進藝術品市場,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闆買樓沒有區別,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

而近年的房地產調控,也大大的刺激了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出路,大量資本家餓狼般的眼神瞄準了藝術品收藏市場,他們大肆購買行家手中的藏品,最後行家手中的貨被賣光後,傳統的意義上的收藏也就進入末期,資本大佬和熱錢已成為市場主角,藝術品市場將飛速發展,哪裡有錢,哪裡就有市場。

隨著藝術品市場開始大規模發展,大量金融資本不斷地進入藝術市場,文物藝術品的金融資產化渠道逐漸打通,就在今年,藝術品金融化的,資產化,已悄然拉開序幕。

2018年1月,由中藝評委暨峰會藝術品鑑定有限公司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深圳分公司,共同主導的國內第一份藝術品保單正式出爐,公開,公平,公正的鑑定評估方法,也意味著藝術品公式化評估,正式啟用,這為扶正當前藝術品市場亂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資產化,是藏家與保險公司攜手共築金融路的第一步,也意味著金融進入藝術品行業的大門已經打開。

目前,藝術品的投資收藏已從簡單的個人愛好衍生出一種新的財富管理類型,越來越多的資本通過藝術品抵押,藝術品按揭,藝術品信託,藝術品基金等各種金融形式介入藝術領域。

這將帶來大量收藏家的藝術資產能夠流通,海量文物藝術品成為金融資產,計入企業資本和注入上市公司,無疑,文物藝術品金融化資產化,將帶來一波收藏家的暴富潮。

由此衍生出的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以及基於藝術品的金融產品頻頻問世,藝術金融的模式層出不窮,但無論哪種模式,都有一個重大問題亟待解決,就是安全。

而這一份保單正是我們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是探索藝術金融化道路走上,資產化,正軌走出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