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大學是指什麼?

小魚餅yz


世界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為“雙一流”,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繼985、211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級戰略,這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很大的推動性作用。

目前我國一共擁有42所雙一流高校,其中有39所是985工程高校,還有3所211工程高校(雲南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我國“雙一流”高校的具體名單,僅供大家參考

我想很多同學在關心這些高校類問題的同時也非常的關心這些學校都有哪些比較厲害的專業,畢竟專業也是我們選擇高校時最重要的幾個參數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我國140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都有哪些比較厲害的專業,這樣非常方便大家的選擇與參考。







對於高校的選擇我建議大家專業與學校同時考慮,千萬不要因為執著於某一所學校而忽略了專業的選擇,這作為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不值得我們這樣做。


高中大學教育百科地圖


“雙一流”大學是繼我國高等教育“211工程”(1995年11月啟動)、“985工程”(1998年5月啟動)之後的又一重大教育戰略,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2017年9月,教育部對外發布了“雙一流”高校名單。那麼,有哪些高校入圍?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我給大家蒐集如下:

寫在前面:“雙一流大學”共有137所高校入選,一流大學必有一流學科為真正“雙一流”大學,通常我們把只有國家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稱為“單一流”大學。

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區分A類36所,B類6所)名單如下:



(以上高校39所為原985工程大學、3所原211工程大學:新疆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

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單一流):


(以上高校70所原211工程大學,25所新入圍高校)

“雙一流”大學學科建設詳單如下:


謝謝您的點贊,期待您的點擊關注收藏備用!


清爽自然考研與高考


1、“雙一流”是繼211、985之後的又一國家級教育工程,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中國大學的新版兵器譜,是考生擇校的根本依據。

這款兵器譜發佈之後,原有的211、985即刻退出歷史舞臺。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特別強調,“雙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個全新的計劃。

2、“雙一流”並沒有打破211、985的既定格局,原來的211大學(包含985)全部上榜,沒有一個降級,並新增了24所大學。

“雙一流”分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與“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其中一流大學共計42所,可對應原來的985高校。原來的39所985高校全部上榜,另增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三所。

“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共計95所,可對應原來的211高校。其中71所為原211大學,並新增了24所非211大學。新增大學主要集中在中醫藥、文體藝術、理工三個領域的特色大學。

3、和985不同,42所一流大學分為A類與B類兩個級別,A類大學36所,全部為原來的985高校。B類大學6所,其中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為為原來的985高校,此次入選B類,有降半級的意味。另外的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則為原來的普通211大學,此次入選B類,可視為升班級。

4、和211、985不同,“雙一流”大學的評選不是“一次定終身”的,而是有競爭機制的,能上能下,對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

5、入選“雙一流”大學,可以獲得極大的財政支持。據財新記者統計,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目前公佈的雙一流建設計劃支持資金總額已超550億元。

以下是“雙一流”工程認定的42個一流大學,它們的分佈情況如下: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施操作階段。日前,“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佈,三部委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雙一流”建設實施推進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2017年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求,結合“雙一流”建設實際,經廣泛徵求意見,確定總的工作原則是穩中求進、繼承創新、改革發展。

穩中求進,即從建設基礎出發,平穩開局,平穩過渡,平穩推進,不搞全體發動、推倒重來;繼承創新,即充分考慮“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繼承好已有建設成效,同時創新建設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促進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改革發展,即以改革為動力,既要堅持競爭開放、動態調整,打破身份固化,強化績效激勵,又要強調改革引領、深化綜合改革,切實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


忻州身邊事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於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確認公佈。


根據《總體方案》,到2020年,中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1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從目前公佈的信息來看,“雙一流”和“985”、“211”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雙一流”是以學科為資助主體,突出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學校建設,而“985”、“211”是以學校為資助主體。2015年10月教育部網站上發佈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稱“要圍繞主幹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擴大國際影響力,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高校前列”。

在繼“985”、“211”工程之後,國家所實施的“111計劃”和“2011”計劃也都是圍繞學科建設來進行的。而且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兩地開始實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著考生往往在高一時可能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專業方向,高考的學科傾向逐漸凸顯。“雙一流”以學科為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為考生和家長在提早定下報考目標上提供參考。

第二個是“雙一流”建設名單將不再一層不變,會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競爭機制。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每5年為一個建設週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不過,雖然《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實行動態調整,並設立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綜合多方意見來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但是這個認定標準如何具體設計以及實施,依然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會被扭轉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問題,會不會因為“雙一流”的動態調整有所好轉,也未可知。

“985”“211”高校仍最有機會 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盤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雙一流”大學及學科的遴選條件作了明確規定: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應是經過長期重點建設、具有先進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強、社會認可度較高的高校,須擁有一定數量國內領先、國際前列的高水平學科,在改革創新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成效顯著。

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應具有居於國內前列或國際前沿的高水平學科,學科水平在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中進入前列,或者國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業或區域影響、學科優勢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能進入“一流大學”名單的高校,“985”、“211”依然是最有機會的,一方面它們“經過了長期重點建設”,另一方面,這些學校因為有國家的支持,在學科建設上自然比其他高校走得更前,目前“擁有一定數量國內領先、國際前列的高水平學科”的高校還是集中在“211”、特別是“985”高校。

不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雙一流”與“985”、“211”的區別,“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這也意味著在雙一流的遊戲規則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憑藉一兩個優勢學科迅速崛起,而一些原來的“985”、“211”高校也可能被排除在“雙一流”之外。

該如何理性對待這些大學“標籤”?

繼“985”、“211”後,又要來一個“雙一流”,報考的風向要不要隨之而動,還需要理性看待,大學的好壞不能僅僅以國家政策傾斜作為唯一依據。一方面,學校實力與國家遴選相輔相成,“標籤”確實值得參考。這些學校之所以被選中,也正是因為學校在相關遴選標準中實力強大;而前文已經說明,國家政策為學校帶來了數額龐大的建設資金,例如原先水平相當的兩個高校,如果一個被選上而另一個落選,不出幾年兩所高校的差距就會被拉開。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長在報考時還是切忌掉入“唯標籤論”的陷阱,“標籤”對自身是否適用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其一,國家資金支持確實會對高校建設帶來極大的助力,但是獲得資金支持的高校與一些未入選的高校相比卻並不一定都很厲害。以學術科研為例,時下,一些人通過包裝概念拿到科研經費,但最後並沒有搞出有價值的成果,製造出大量“學術泡沫”。2013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更是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學術泡沫”嚴重。

其二,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國家在評選高校名單時,其學科水平以及學術、科研水平是評選的主要依據,但是大學的好壞與否所包含的方面卻比這些廣闊得多。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尤其是對於沒有讀研讀博計劃的學生來說,這些“工程”、“計劃”只是擇校的參考之一,學校的教學水平、就業環境、實習機會、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認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應該綜合考慮。

其三,比起即將公佈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更需要注意。一直以來,為了讀“985”、“211”名校而無奈選擇了該校的弱勢學科,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學也並不是所有學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標籤效應太強,實在難以抉擇。“雙一流”名單公佈之後,或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困擾,所以考生和家長千萬莫只盯著前一個“1”,而忽略後一個“1”。

綜上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與其說“雙一流”將取代“985”、“211”,不如說“雙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進。可以說,即便沒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強調,但“985”、“211”這些年的建設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的。不過,一流大學從來不是“命名”的,而應該是競爭而來的,從“雙一流”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我們可以期盼,在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建設或將朝著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吃瓜二丫


很多帖子說的都有點複雜!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就是過去的985、211大學(數量上🈶️微調),牛叉叫牛掰,換湯不換藥,換個名字而已!馬鈴薯叫土豆了、番茄叫西紅柿🍅了……

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42所)類似老的985,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大學(95所)類似老的211,比照過去985、211大學的數量,你會🈶️驚人發現:就是數量上差不離!

另外,老皇曆的985、211大學官方已經發文作廢,也就是說985211已經謝幕,官方文件、官方招聘上不會再出現“985211”字樣!現在是雙一流大學的新時代!

當然有些人與時俱進精神差點兒,甚至包括一些所謂“高考教育諮詢磚家”,還不知道雙一流大學的新概念,這會對一些學生和家長產生誤導!使學生在高考、考研報志願和畢業就業時產生迷茫困頓,你們說的“985211大學”怎麼消失了?原來還有一些本可以撿漏的雙一流大學!錯過就是永別。

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都帶個“建設”二字,是謙虛的說法,就是說奔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而去的!國家在人、財、物、政策等方面,會重點支持這些高校。這些大學今後會進入發展快車道。雙一流大學是全國幾千所大學裡的天之驕子。




實話實說啊666


為什麼要提出“雙一流”大學?

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為此,教育部提出了“雙一流大學”理念。

什麼是“雙一流”大學

所謂的“雙一流”大學就是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2016年2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制訂“雙一流”實施辦法。專家認為,啟動實施的“統籌推進兩個一流”戰略,是中國大學衝刺國際前列、打造頂尖學府的“衝鋒號”

“雙一流”大學的意義

2015年底,國務院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自2016年起針對大學以及學科建設明確提出了“雙一流”的任務要求,並分三個階段制定了時間表。目標是在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最終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其意在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自由小小影


搞清楚雙一流大學是指什麼,首先要弄清楚“大學”是什麼?大學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的高等教育組織。教學和研究是大學兩翼,缺一不可。大學發展要合乎自身規律。雙一流大學不能重研究、輕教學,那就是失敗了。這個時代提出偉大的國家教育戰略建設雙一流大學,就目前公佈的雙一流大學名單,還看不出既重視研究,也看不出同等重視教學。研究所、研究院、科學院、社科院等等研究機構不是大學,也絕不能是雙一流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