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爲鏡」的典故

《舊唐書·魏徵傳》也有一段記載說得是這個成語:魏徵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盡心竭力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有時甚至犯顏直諫、面折廷爭,阻止或糾正了唐太宗許多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去世之後,唐太宗傷心地說:"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鏡子啊!"

“以人為鏡”的典故

話說唐太宗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是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巧妙地指出。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緊把小鳥藏在懷裡,不讓魏徵看到。魏徵裝作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事。太宗心裡雖為鳥焦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裡的小鷂子一看,小鷂子早已斷了氣。他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魏徵不可!”

皇后知道他說的是氣話,問明原因後,上前行大禮說:“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後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唐太宗聽完這話後漸漸平息了怒氣。而唐朝在貞觀年間推行的“貞觀之治”,把唐朝推上了歷史的鼎盛時期,真正實現國泰民安,太平盛世。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哀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了面鏡子。”

“以人為鏡”的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