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最早瀝青馬路開修「脫胎換骨」 解放路未來高架下穿這麼走

明代太原府素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自從宋朝皇帝趙匡胤毀了唐晉陽城後,便將太原向北移了25公里,在當時的唐明鎮一代開始造新城,後來鑽研於蓋城牆的明朝,又將宋太原城向三個方向擴大,勾勒出明朝太原城的雄偉氣勢,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流傳詩句。明清太原城直至民國,一直保留著老城牆的規模,解放後雖然拆了絕大部分的城牆,但大家仍以老城區來稱謂。別看太原城南北、東西各長3公里,但直通穿城而過的街道各有一條,貫穿南北城門的的主幹道,就是指現在的解放路。

追溯解放路的古老歷史,一口氣可以摸回1000多年的宋朝街道,真是太久遠了。對老太原人來說,在解放路之前沿途就有了許多老路名,如大南門街、南市街、活牛市街、麻市街、師範街、坊山府街、小倉巷、大北門街、土門街、上北關街。更牛的是,解放路還是太原的第一條瀝青馬路。這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解放路前身的街道圖,有紅四牌樓、東米市、西米市、西羊市、東羊市、活牛市、城隍廟等,簡直就是滄桑歲月太原版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世代太原人的生活畫卷。

太原最早瀝青馬路開修“脫胎換骨” 解放路未來高架下穿這麼走

建國後,道路拓寬取直,這條路是解放太原打進閻錫山綏靖公署的主要進軍通道,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被命名為解放路,成為太原城內的兩條南北縱向主幹道之一,又延伸出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兩個兄弟。這條路上有太原的首座立交橋、首個人行天橋、首個環保噪音監測點、首個大型書店、首座百貨大樓、首個電影院、首個副食品大樓、首條電車線路、首個通信大樓、首個府衙、首個督軍府……總之,太原人的浪漫生活,在解放路上留下了倩影和足跡,幾十年的寬闊馬路、筆直的參天大樹,告訴你解放路的身世傳奇,這裡是無可代替的老城中心。

今年10月,早已被地鐵工地割據開膛破肚的解放路,在沉悶中又傳來高架橋的打樁聲,宣佈解放路開修“脫胎換骨”,要建高架橋了,在地鐵隧洞站臺緊張施工的同時,道路工程也將展開全面施工。規劃部門展示出解放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的新面貌,將帶來立體交通新出行方式。

太原最早瀝青馬路開修“脫胎換骨” 解放路未來高架下穿這麼走

​從尖草坪地區的花園后街開始,與尖草坪立交橋連接,上跨北中環街,連續長高架跨越勝利街、北沙河、北大街,連續長高架跨越西(東)緝虎營、城坊街(城坊東街),然後下穿府西街(府東街)、鐘樓街(羊市街),上跨水西關街(開化寺街),抵達迎澤大街,高架跨越南沙河及雙塔西街,到南內環街落地。

(張啟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