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名醫堂的「傳」與「承」

11月3日早晨,市中醫院門診大廳新安名醫堂預約掛號服務檯,有人一早就趕來等著。

張天齡熱情接待前來預約掛號的病人和家屬。他負責新安名醫堂的專家預約掛號。他說,病人主要來自我市三區四縣,也有一些來自外省市。

2014年7月7日,新安名醫堂在市中醫院門診二樓開診,為群眾提供中醫藥特色診療服務。我市一批新安醫學優秀人才加入新安名醫堂,包括多名省級名老中醫、安徽省名中醫、黃山名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人出自新安名醫世家。一時間,新安名醫堂門庭若市。望聞問切,辨證施治,中醫藥特色相當濃厚。

我市提出建設新安醫學名醫堂,旨在打破新安醫學世家家族式傳承,整合我市新安醫學優秀人才,為群眾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同時,加強新安醫學傳承與創新,通過系統收集整理、挖掘研究、總結繼承、發揚創新、推廣應用新安名醫的學術經驗,培養一批高層次新安醫學人才和新一代新安名醫。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28日,新安名醫堂門診量累計達14290人次,中藥收入在藥品收入中的佔比高達98%,傳統中醫藥特色彰顯。目前,新安名醫堂月均門診量接近2000人次,與開診初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在基本持平範圍內。

“應該說,新安名醫堂的牌子已經打響,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已經有了。”市中醫院副院長凌文生說。但是,新安名醫堂的發展現狀與其建設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內涵建設還有待加強,包括專病專科建設、中醫診療技術的應用以及人才梯隊培養等方面。

新安名医堂的“传”与“承”

新安名醫堂怎麼建,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在新安名醫堂籌建階段,我市出臺《黃山市新安名醫堂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明確:以市中醫院為平臺,以高層次人才為引領,以學科建設為紐帶,吸引新安醫學領域優秀專家加入,整合專家團隊開展科研項目和難題攻關,開展疑難雜病會診,推廣新技術和新項目,幫帶培養學科人才梯隊,打造一批技術精良、醫德高尚、社會認可的新安名醫名科,使新安名醫堂成為學科人才高地和人才培養的實踐示範基地,讓群眾得到新安名醫優質的醫療服務。

看病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傳承,培養一批新安醫學人才,進一步弘揚新安醫學。這樣的觀點,我市多名受訪的中醫人士表示認同。

其實,面向全市遴選師承人員,培養新安醫學後備人才,在新安名醫堂開診之前,此項工作即已籌劃。然而,時至今日,似乎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不願學,一個是不願教。”市中醫院一名不便具名的中醫如是說。

根據《辦法》,我市選拔優秀中醫專家作為新安名醫堂領銜人,並配備青年中醫人員跟學,組建領銜人工作室。領銜人要求有豐富、獨到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是本學科帶頭人或專科專病的專家,並具形成特色療法體系趨勢。原則上要求擔任中醫副高職務5年以上,新安醫學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可放寬到中醫師以上,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市級以上重點中醫專科專病負責人可放寬到主治中醫師以上。

在新安名醫堂的入口處,專家門診介紹欄裡貼著10多名名醫堂專家的照片,詳列每名專家的職稱及門診時間。記者注意到,所有專家均為副主任中醫師及以上職稱,多數來自市中醫院院外,包括市人民醫院、市新安醫學研究中心、休寧縣中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和研究機構,且絕大多數來自中心城區。

新安名醫堂開診後,受身體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個別領銜人培養青年中醫人員意願不高,甚至有退出者。“思想比較保守,不想帶徒弟,不願帶徒弟。”前述中醫說,這或與新安醫學傳統文化有關。近代以前,新安醫學一直以家族傳承為主,有“傳兒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之說,特別是看病用藥方面的“拿手絕活”。

與此同時,由於過於偏重職稱,一批有才華的青年中醫師卻被擋在新安名醫堂門外。前述中醫說,有的年輕醫生中醫功底紮實,西醫理論也很紮實,平時病號特別多,完全有實力進新安名醫堂。“但是,人家不看重職稱,不去搞職稱,到現在還是個主治中醫師。”惋惜之餘,也有幾分鳴不平。

至於跟學人員,則要求每個工作室安排2-3名,需有中醫學本科以上學歷或具有中醫師以上職稱,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臨床上堅持中醫辨證施治,有志於研究和繼承領銜人學術經驗。每次隨診或學習需記錄跟師筆記、查房記錄和學習記錄,每月書寫醫案醫話1篇以上,每年在CN等醫學核心期刊發表領銜人學術經驗的論文或論著1篇以上。

且不論要求高不高。新安名醫堂一名專家說,現在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年輕醫生,大都是按照西醫的模式培養的,《醫古文》都不一定能看得懂。一進醫院就要進病房輪轉,輪轉完了,僅有的那點中醫基礎也丟得差不多了,誰還願意再去上中醫門診?更何況跟師學中醫,到時恐怕自己都養不活自己。

沒有年輕人願意學中醫?其實也不盡然。安徽省名中醫、休寧縣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潘宏圖在新安名醫堂開診之初進駐,他在休寧帶了一名跟學人員,對方是社會上的中醫愛好者,雙方簽訂跟師合同。潘宏圖說:“一個星期跟我學3天,另外4天幫父親做事,生活過得艱難。”

市中醫院一名負責人說,總體來說,中醫的收入比西醫的低,特別是剛從院校畢業的年輕人。另外,中醫的成才道路很漫長,也很艱難,一個坐不了“冷板凳”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這也許是年輕人不願學中醫,也是新安名醫堂遴選跟學人員4年幾無進展的主要原因。

體制內外的差異,對新安名醫堂的建設也存在衝擊。有人坦言,如果受聘於社會舉辦的中醫診所,收入要比在新安名醫堂坐診高得多,在新安名醫堂坐診更多是為了圖個名聲。當然也有服從組織安排的因素。

2017年,我市曾開展以新安醫學為特色的健康養生產業專題調研。調研報告指出:從實際看,新安名醫堂很大程度成了專科門診,新安醫學傳承人定期到堂就診、領取一定報酬,其人才培養、醫術傳習功能發揮不足,技術科研、爭取國家項目支持、發展師承和重點專科建設等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歷史上,新安醫學曾以“南新安、北華佗”之名蜚聲杏林。這一以古徽州為核心的地域性中醫學術流派,肇始於唐,興盛於明清。自宋迄清,見於資料記載的新安醫家有900餘人。明清時期,僅祁門縣就有御醫21人,被稱為“中國御醫之鄉”。我市也被中醫界譽為中醫人才的“硅谷”。

然而,近年來,與全國中醫藥人才短缺一樣,緊缺人才招不來,招來以後留不住,我市新安醫學人才培養也出現“斷層”之憂。新安名醫堂的人才傳承問題只是一個縮影。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稱,我省要求9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佔本機構醫師總數的20%以上,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佔基層全科醫生的比例達到20%以上,我市存在較大差距。

“用不了10年,中醫藥將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記者採訪中,這樣的哀嘆經常出自中醫藥人士之口。

進入“大健康時代”,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我市以新安醫學為特色的健康養生產業迎來重大機遇。日前,我市出臺《新安醫學振興工程實施方案》,大力實施特色中醫診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中藥材產業規模發展工程、中醫藥養生養老深度融合工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工程,推進“醫、藥、養、旅”產業融合發展。

市衛計委中醫藥發展與服務管理科(基層衛生科)負責人武兵說,與以往不同,這次出臺的《實施辦法》淡化了規劃的色彩,也不是徵求意見時提出的“行動計劃”,更多是以項目建設的形式呈現,明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完成時間和責任部門,“重在落實”。

目前,我市已建立市級新安醫學振興工程領導組。按照要求,項目建設的重要環節、關鍵節點將實行跟蹤督查,每年開展項目建設考核,並納入領導班子績效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對工作不負責任、不作為或亂作為、完不成目標任務的,嚴格實行責任追究。

29項新安醫學振興工程重點任務,列在首位的就是“新安名醫堂傳習基地建設”。目標任務為:以新安名醫堂和名醫世家為依託,通過名師帶徒,開展傳承保護,每位新安醫學名醫世家帶徒2-3名;重點扶持5-7個民間中醫診所,籌建新安醫學傳習館,維護其原有的活態傳承模式,積極探索新型傳承形式。項目要求2019年完成。

如何破解新安醫學傳承難?

時隔4年多,相同命題再度提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見紛陳:打破“唯職稱”“唯論文”,把一批病人滿意、同行認可、口碑好的青年中醫人才選拔進入新安名醫堂;不唯“純中醫”,鼓勵“西學中”也鼓勵“中學西”,培養一批既懂中醫又懂西醫的中西醫結合創新型人才;不再“單打鬥”,組建中醫專家團隊,總結名醫的診療和用藥經驗;健全保障機制和激勵政策,完善新安名醫堂等平臺功能,營造尊重新安醫學傳承人、老中醫、老專家的良好環境;加強特色配方知識產權保護,創新和完善相應工作機制,引導特色專科傳承人敢於打破“家族傳承”;抓好傳承人的培養,抓好配方典籍的保護,確保不失傳、不斷代……

“不能讓新安醫學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市新安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國慶憂心忡忡,惴惴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