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

趙孟頫與《前後赤壁賦》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浙江吳興人,為宋皇室趙德芳的後代。趙孟頫於元至元二十三年應選入朝,一生為官,逝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趙孟頫博學多才,學識過人,詩文、書畫、音律均善,亦旁通佛學,明何良俊譽之為“上萬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的人物。然其為宋之皇室,後降附“敵國”淪為貳臣,是以又有傅山、康有為等剛直之士薄其人遂惡其書,大加譏貶。

客觀地評價,趙孟頫書風能籠罩於元、明、清諸代,首先應歸功其深厚的藝術造詣,歸功於其對傳統的精確闡釋。趙孟頫是個很複雜的人物,我們可以非議其骨氣,但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其書法。筆者以為當代姜澄清先生的評價較為精當:“書法至趙孟頫才最終確立了‘婉約’的地位。而趙書的出現,是與時代潮流相感應的,並不偶然。”(見《中國書法思想史》)

作為開宗立派的人物,趙孟頫早年學宋高宗,中年的專習“二王”,虞集謂之“楷法探《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諧《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同時對篆、隸、章草等趙皆苦心研習,晚年又著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傳統積澱成就了趙體的輝煌。

《前後赤壁賦》一文為蘇東坡貶謫黃州,在人生最為失意、最為灰暗時所作的名篇。公元1301年,時年47歲的趙孟頫重讀此文時,其內心的隱痛擊打著他的心靈。這時當“明遠弟”(此卷跋文中記)呈紙求書時,他內心的鬱悶與悲涼便隨著東坡的語言汩汩流淌。他的婉約悽美的筆調款款寫來,恬然而靜謐在宣洩著自己的情懷。這就是趙孟頫這件書法作品(附圖為局部)的創作背景。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二、臨寫準備

準備下筆臨寫前,我們應當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準確的思想切入,二是相關的工具選擇。 《前後赤壁賦》卷(附圖為作品局部)為趙孟頫47歲時所作,藝術上正值其深研“二王”書風的階段,已對行草技法有了相當高的體悟。而在思想上,此時的他仕途得意,但心中依舊有些黯然,一是因為朋友的冷漠,二是來自發自內心的某種抑鬱。他需要一方承載心緒的淨土,他把自己融入了筆墨世界。

“婉約派”是委婉而含蓄的,因此趙孟頫的書法沒有多少“情緒上的起伏變化”(熊秉明語),點畫間不追求跌宕俯仰。我們在臨寫前要調整好心態,意氣平和,首先在思想上要儘可能地貼近它。

此卷為行書橫幅,紙色古樸,筆致細膩,十分典雅。作為“二王”一脈的小字(約1.6釐米見方),臨寫用筆一定要選擇精品狼毫。用什麼樣的墨也要心中有數。墨太濃易滯筆散鋒,太淡會滲開傷神,影響線條的清爽之氣。可用書畫墨汁滴適量的水。紙的選擇也挺有講究。切忌用生宣,宜選較熟一些的。臨寫可用毛邊紙糙面創作宣用灑金宣。灑金宣既可顯出色墨的變化,又能表現細微的線條,有助於激發創作慾望。

如果有條件的,還可以詳細瞭解一下趙孟頫的生平,讀讀其詩文、繪畫,研究一下元代“文房四寶”的發展史,這些對於我們更準確地學習傳統都是大有裨益的。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三、《前後赤壁賦》筆法分析

對於用筆,趙孟頫有句名言:“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前後赤壁賦》為行書長卷,其用筆的嫻熟、精湛一覽無餘。趙字在筆法上直承右軍,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 行書點畫富於變化,所謂“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為便於初學者臨習,下面就本帖的點畫特點分類述之。

(一)橫畫

1.長橫

長橫作為字的主畫,一般要寫得剛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勢,以穩定字的重心。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長橫最常見的寫法是切鋒落紙,稍頓後向右上翻腕行筆,收筆時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後腕外翻帶出牽絲,如附圖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圖中“簫”、“舞”二字的長橫,起筆尖鋒入紙,腕迅速內翻並輔以筆管左轉再向右上行筆。 再如附圖中“舉”、“慕”二字的長橫,起筆與上一畫銜接,取逆勢,然後再折鋒右行。

上述三種長橫收筆上只有帶不帶牽絲的區別,而起筆動作上卻大相徑庭。從線條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輕鬆灑脫,其三則凝練遒勁。

2.短橫

短橫運用頻繁,這自然要求其姿態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天非在起,收筆上做文章。

①起筆上的不同。如附圖中“天”、“哉”二字,上橫系尖鋒入紙、腕內翻而成,呈仰勢;“於”、“在”二字的上橫,尖鋒入紙後筆肚稍頓再上行,呈飽滿、蘊藉之態;“江”、“巨”下橫鋒入紙後腕迅速內轉發力,顯得渾穆而鬱勃;“清”、“吾”二字的下橫與上一筆連貫而出,可視為藏鋒逆入,顯得圓勁婉轉。

②收筆上的不同。如附圖中“美”字下橫收筆迅速上提,與下一筆氣息相連;“而”字上橫收筆抵鋒,透出清挺之氣;“泣”字上橫翻鋒向下順勢帶出下一筆,顯得協調自然;而另一個“泣”字下橫重按輕收,餘韻悠長。

(二)豎畫

作豎之法貴在直中求曲,同時還需注意向背及長短變化;在及筆上令鋒聚攏,方能顯出勁挺之姿。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1、長豎

長豎有懸針與垂露之別其取勢迥異。 圖中“鬥”、“常”二字用懸針,起筆腕稍外翻並輔以筆右轉而後向下行筆,邊走邊提,出鋒時迅速於空中作收勢。它一般用於字的末筆,即“勢盡則懸針”。 “懷”、“非”二字用垂露,收筆時腕稍駐,輕頓後反折向上作收勢。 像“茸”字中這樣暢意抒懷的長豎此帖中出現較少,起筆後疾馳而下,似離弦之箭。 長豎曲勢的表現是以筆的提按頓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豎

短豎形態較多,如圖中“知”字中豎上尖下圓,似玉珠懸空;“烏”字中豎厚重方折,似玉箸畫灰;“川”字之中豎簡靜果斷,與兩側筆畫相映成趣;“斷”字末豎婀娜跳動,活脫生姿。 豎畫有背向,如“夜”字豎畫向左稍曲,與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豎向右稍曲,與右面部分相向。在同一字中,雙豎並施亦須向背,如“相”、“是”中便一向一背。 另外短豎在具體應用時也要隨機而變,與整個字協調。如“幽”字中豎細挺,與旁邊粗線條映襯,取得平衡;“地”字中兩豎長短各異,令字態靈動;“光”字之豎起筆微曲,與下方平直的線條產生對比。

(三)撇

撇古人謂“陸斷犀象”,最易犯的毛病是輕飄。其書寫的要領是筆入紙後切忌任筆直拖,而應當有腕指的配合。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起筆處腕指需快速外轉落紙,向左下行筆時腕指亦需緩緩外轉配合。

1.起筆上的變化

撇在起筆上大多采用切入、頓筆下行的寫法。這一入筆動作有助於調正筆鋒,表現撇的勁健。如附圖中“不”、“餘”、“徘”三字。 而蘭葉撇在起筆時尖鋒直入,中段飽滿,收筆飄逸,輕重變換間有一唱三嘆之妙。如附圖中“攀”、“明”二字。

2.收筆上的變化

附圖中“鹿”、“屬”二字的撇畫為回鋒撇,收筆處反折向上,與下一筆呼應;“在”、“少”二字的撇畫為出鋒撇,收筆時腕指外轉並迅疾撇出,顯得意韻悠長;“餘”、“天”二字的撇畫為藏鋒撇,收筆時鋒稍駐作空收,取溫潤含蓄之態。 對於撇收的變化,應結合具體的字形相機而用。如果撇後右上部尚有點畫可用回鋒或藏鋒撇與之呼應,如果撇為最後一筆則宜用出鋒撇。 另外,撇在角度上變化較大。用於字頭的平撇,其勢短平而行筆乾淨,如附圖中“虯”、“動”二字,用於字左的豎撇,狀若豎法而較挺健,如“舷”、:“虛”二字,還有運用最廣的斜撇,姿態多變,不一而足,如“倚”、“方”、“有”數字的撇畫。

(四)捺

我們常用一波三折來形容捺的形態。準確地說,這只是概括出了捺的總體特徵,其實捺還有其他不同的形式。

趙字中的捺一般較舒展,行筆線路及輕重極為清晰,頗適合臨摹玩味。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1.平捺

多運用於走之底。一種是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寫法,先向左上輕鋒逆入,按筆反折,略提後向右下行筆,逐漸加力,至折角時腕指外轉平出,如附圖中“之”字。另一種起筆時尖鋒直入,不作頓筆,此捺顯得輕靈俊逸一些,如“遺”、“道”二字。 平捺在寫法上還有變為反勢者。如附圖中“過”字,折鋒逆入後向左上行筆,再筆管下轉。此法寫出的捺畫有幾分婀娜之態。

2.斜捺

較之平捺的寫法,斜捺在寫法上豐富了許多,有一波三折者,如附圖中“長”字;有輕入空收、含蓄蘊藉者,如“木”字;有逆筆澀進、隸意盎然者,如“從”字;有收鋒抵腕,鋒芒畢露者,如“谷”字;有回鋒映帶,筆斷意連者,如“餘”字。 在行草書中,捺法也是富於變化的點畫之一。除了上面分析的筆法上的不同處理方法外,它還有角度、輕重、方圓、收放等方面的變化。我們在臨寫時可先分類練習,待筆法熟練後,再結合具體字例找出它的變化規律,以使融會貫通。 值得強調的是捺腳,出鋒時一定要有腕部的外翻動作,這樣寫出來才顯得豐滿挺勻。

(五)折 在楷書中,折畫可視為橫與豎搭接而成,但行書運筆速度較快,因此書寫中對動作的準確性要求較高。

1.橫折

橫折在下轉時有方、圓的變化。 方折要求轉筆時頓鋒直下,取堅挺爽利之氣,如附圖中“見”字。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中方轉較少,圓折最為常見,此亦顯示出趙孟頫對腕法、指法的熟稔程度。如附圖中“焉”、“駕”、“高”、“魚”四字的轉折不露痕跡,頗見功力。 我們在臨寫時可能會出現轉處不易表現圓勁這氣的問題,這便要求在腕與指的協調上要強化練習。 2.豎折

《前後赤壁賦》中豎折出現較少,在行筆時只要處理好腕由豎的外轉變為橫的內轉即可,如附圖中“山”、“幽”二字。

四、《前後赤壁賦》的結字特點

在這裡,又要提及趙孟頫“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名言。對於筆法,古人是有一套相對謹嚴的規則,今人孫曉雲的《書法有法》一書對此此亦作了專門論述。

但結字都不同,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繹著新的點線分割。“因時相傳”的含義也許便是指字法會因時代、風俗及個人情趣、愛好、審美觀等的不同而有不同。

作為藝術家的傑出代表,趙孟頫於書法的字法當然有著自己的理解。他曾說“書以用筆為上,結體亦須用功。”下一講我們將著重分析一下《前後赤壁賦》的結字特點。

1.錯落有致

如何為縝密挺勻的結字增添靈動灑脫之氣,除了上面所講的運用草法外,還有便是於錯落上做文章。 在《前後赤壁賦》中,左右結構的字令其長短相攜,高低俯仰,如附圖中“旗”、“顧”、“踞”三字;上下結構的字令其寬窄變幻,窈窕多姿,如“驚”、“夢”、“裳”三字。獨體字令其點畫參差,筆致活脫,如“亦”、“也”、“月”三字。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臨寫指導!建議書友們收藏備用!

2.動靜映襯

這一字法特點為看似沉穩端然的趙字注入了幾許靈動。

此卷的動靜映襯包括章法處理上的行、草夾雜,亦包括字法上的運用。“靜”無非指行筆沉靜,似楷書般的線條;“動”當然指筆致飛動,採用草書的筆意。如附圖中“順”、“荊”、“艫”、“應”四字,以半邊靜半邊動的行筆豐富了字法的表現力。

3.輕重相攜

如果著眼於章法,此卷行間的輕重變換是十分明晰的;而注目於字法,其線條的輕重相攜亦比比皆是。 輕重是通過用筆的提按來達到的,或左右對比,或上下各異,或內外有別,由附圖中“棲”、“蔽”、“洞”三字可見。

當然,這種字法的處理應注意自然妥帖,切忌過於機械。一般要將一個部首作為一個單元,不可將一筆作為一個節拍,寫成筆筆都有輕重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