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蚩尤的後裔?羋性是苗族的遺存!

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很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九黎”,以蚩尤為其首領。與此同時,以黃帝為首的另一個部落聯盟,也興起於黃河上游的姬水,並向黃河下游發展,和九黎發生衝突,最後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將九黎打敗。

苗族是蚩尤的後裔?羋性是苗族的遺存!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即史書上所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人多勢大,又有著洞庭、鄱陽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優勢,實力雄厚,曾和堯、舜、禹為首的部落聯盟進行過長期的抗爭。

苗族是蚩尤的後裔?羋性是苗族的遺存!

商、周時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長江中游地區與其他各族一起,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後來,荊楚的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其中較先進的楚人,又被專稱為“荊蠻”。其後,荊蠻日漸強盛,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主體居民。

苗族是蚩尤的後裔?羋性是苗族的遺存!

九黎、三苗、南蠻、荊蠻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而且都包括苗族的先民。《日下舊聞考》卷二說:“畫本以飛空走險”,是說蚩尤有翼能飛行。《山海經》說三苗首領驩兜也有翼能飛:驩頭,人面鳥啄,有翼……杖翼而行”;又說“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驩頭生苗民”。蚩尤為首的“九黎”和驩兜時期的“三苗”都被說成有翅,能飛行,表明兩者都盛行鳥圖騰崇拜。這兩大部落聯盟,後者是前者的苗裔,他們不但有相同信奉的圖騰,而且都居住在我國東部。《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 楚語》的“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截,即已顯示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係。《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說,“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遺裔。至於“南蠻”,從“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和《帝王世系》關於唐堯時“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等記載來看,可知“南蠻”是被驅逐到長江以南地區的部分“三苗”的別稱,實際上只是“三苗”的一個支系。而“荊楚”則是商、周時期對兩湖地區這部分“南蠻”的稱謂。

苗族是蚩尤的後裔?羋性是苗族的遺存!

許多史書都認為苗族和三苗有親緣關係,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為然,《書▪呂刑》:昔三苗昏亂相當聽於神”。這些說法並非毫無根據的無稽之談。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湘西、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並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一位勇敢善戰的領袖。“剖”,按湘西苗語意思是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習俗,裝扮“楓神”的人,頭上反戴鐵三腳,身上倒披著蓑衣,腳穿釘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細的圓木棒。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與《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的傳說有關。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楓木歌》,歌中唱道:“楓樹生妹榜,楓樹生妹留……榜留和水泡,遊方十二天,成雙十二夜,懷十二個蛋,生十二個寶”,其中從黃色的蛋裡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這裡的苗族將與蚩尤有直接關係的楓木作為始祖看待。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三苗支系之一的驩兜,在苗族民間也有一定的影響,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苗語呼為“仡驩”。石姓有大小之分,其中大石苗語竟直呼作“驩兜”。苗族分佈區的湖南大庸、瀘溪、花垣等縣有崇山、驩兜墓、驩廟等與驩兜有關的地名和文物。有的文人還留下“古來堯禪舜,何必罪驩兜”;“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問”等詩句 。《史記楚世家》記楚之先君熊渠、熊通等,一向自稱是與華夏有別的蠻人,曾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又說“我蠻夷也”,“欲觀中國之政”。華夏族群所建的諸國,也把以“荊蠻”為主建立的楚國視為“非我族類”,如《國語▪鄭語》曰“:蠻羋,蠻矣。惟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左傳》成王三年載:“楚雖大,非吾族也”。正因“楚為荊蠻”,華夏諸國“故不與盟” 。楚王姓羋,其先君之名多帶“熊”字,為熊氏。《史記▪楚世家》謂:“羋姓,楚其後也……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通志▪氏族略》謂:“楚以鬻熊之故,世稱熊氏”。湘西苗族龍姓中包涵有顓、耒、愷、鯀、熊、夷、羋……等諸苗姓,其中羋姓應是“荊蠻”或“荊楚”羋姓在苗族中的遺存。而居住在當時楚國西陲,即湘、鄂、川、黔毗鄰地帶自稱“仡熊(”仡為詞冠頭)的苗族,在語言上至今仍有許多成份和古代荊楚語相同,從而證明他們是以熊為氏的“荊蠻”後裔的一部分。故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裡,說南方的少數民族“自春秋戰國通稱曰蠻,泰半皆苗族之裔也”。

苗族是蚩尤的後裔?羋性是苗族的遺存!

上述文獻記載和民俗資料綜合表明,苗族來源於黃帝時的“九黎”,堯、舜、禹時的“ 三苗”。而商周時的“荊蠻”則是三苗的遺裔,與苗族有著同源關係,幷包括有苗族先民。所以《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卷二十中有“考苗族……古稱三苗……一日有苗或荊蠻”的記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