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靓号被曝「强制最低消费」,专家:为了防止少数人牟利

多位消费者反映,其使用的手机号被划定为靓号(吉祥号码)后,要求预存高额话费,每月被设定最低消费额度,且部分合约长至本世纪末,甚至终身不得更换套餐。这些做法是否合法、合理?澎湃新闻采访了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某通信运营商人士表示,运营商对靓号“预存话费或承诺最低消费”可抑制倒卖,“如果不对吉祥号码进行分类管理,会进一步加剧渠道抢订优质号码,之后进一步加价转售,将提高消费者门槛,扰乱市场秩序,形成难以监管的局面。”

手机靓号被曝「强制最低消费」,专家:为了防止少数人牟利


DCCI 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则认为,设置最低消费门槛明显不合理,影响了消费者公平选择的权利。

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刘启诚认为,码号是国家分配给运营商的,“运营商的做法,是典型的霸王条款,一个资费套餐能用三十年或者四十年,有点太过分。”

业内人士:设“门槛”是避免靓号被少数人囤积和牟利

9 月 30 日,通信运营商人士称,其公司一直以来严格执行《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禁止向客户收取选号费。

但随着吉祥号市场价值的不断提升,以养号、倒号谋取暴利的黑色产业链,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一方面,消费者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吉祥号码,需要到代理市场高价购买;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囤积号码,高价炒作号码,造成了号码资源的浪费。

地方运营商为了将优质资源回馈优质客户,将不同级别吉祥号码对应不同资费套餐供客户选择,“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优质资源能真正投放市场,以避免被少数人囤积和牟利。”

反对者:实为变相收取选号费、侵害消费者权益

今年 8 月,黄山市工商局曾就三大通信运营商“靓号(吉祥号码)附加不合理条件”等问题下达处罚决定书,并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

随后,安徽省工商局分别约谈三大通信运营商,并正式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

安徽省工商局通报称,三大运营商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从国家码号资源中划分出所谓的靓号(吉祥号码),自行制定靓号(吉祥号码)管理办法和使用规则,将靓号(吉祥号码)划分为若干等级或类别,并据此与消费者签订格式化协议,强制消费者在选择使用这些号码时附加月最低消费、高额预存话费、号码使用时限、号码限制转让等不合理条件,涉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手机靓号被曝「强制最低消费」,专家:为了防止少数人牟利


DCCI 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指出,设置选号费、最低消费,明显不合理,影响了消费者公平选择的权利,“安徽省工商局对三大运营商提出了批评和惩罚,要求不得再设置选号费、最低消费,全国都应该推广这种做法。”

他说,按以前的环境,套餐流量完全够用,但现在流量普遍使用较多,用户想换掉这个套餐,运营商却不愿意换。从运营商角度讲,他认为有合约在身,但现在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说新老用户一视同权、同利等,运营商应该因时而变,及时更改规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