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變法:演一出古代版的《紙牌屋》

康梁變法:演一出古代版的《紙牌屋》

作者 貝 加

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揭露袁世凱背叛了他們,才使“六君子”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兩人死裡逃生後,連續不斷地刊發言論,表示效忠光緒皇帝,聲討頑固派。在他們看來,變法失敗是一個天大的陰謀。

很多人以為在120年前,即公元1898年的那場政變經過就是這樣的。不料最近,歷史學家馬勇先生,用全新的視角,顛覆了教科書中的“戊戌變法”。他的考量周密,脈絡清晰,將大家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戲中”人物,全都覆盤一遍。

袁世凱為什麼被康有為視為眼中釘?答案一定要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犯了錯的罪人,一個是質疑他犯錯的證人。康有為在當時被光緒皇帝調任為“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也就是擁有隨時可以向皇上進諫的權利。他幾乎每天都在提交建議,其中一些建議例如廢除科舉考試曾遭到軍機大臣兼禮部侍郎他塔拉· 剛毅等人的反對,說:那些考生已經複習了那麼長時間,你突然宣佈廢除此制度,考生們怎麼安撫?公務員怎麼錄入?他們希望慈禧能夠對維新派做出一些限制。而恭親王臨死前也對他的嫂子慈禧太后和侄子光緒皇帝說過,要警惕康有為與翁同龢。特別是翁同龢,攛掇皇上與日本人進行甲午海戰,結果除了賠款,還割讓了臺灣。這段歷史連翁同龢自己也承認其後果:“覆水難收,聚鐵鑄錯,窮天地不塞此恨也”。不久,兩代帝師的翁同龢就被慈禧太后以皇上的名義“開缺回籍”、“永不敘用”。但是,光緒皇帝對康有為還是留有情面的,他還想依靠康有為等人,覺得面對英法等列強的侵入,中國應該變法維新,踏上走向世界強國之路。

康有為是個有人格障礙的人,他的思路太活躍也太跳躍。翁同龢的出局,他認為是慈禧太后斬斷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而他們這些人在變法中是無任何實力抗衡頑固派的,於是謊稱皇上在宮中受到威脅,試圖讓握有陸軍大權的袁世凱助他們一臂之力。袁世凱出身世代官宦家族,少年時儘管勤奮讀書但卻連舉人都沒有考上,只好棄文從武。他對康有為並不陌生,每次見到都鞠躬問好,從骨子裡還是仰視高級知識分子。這讓康有為覺得袁世凱是在對他的示好,便安排剛上任的江蘇後補知府、維新派成員——譚嗣同去見袁世凱。九月十八日農曆八月初三,譚嗣同到北京法華寺夜訪袁世凱,勸其助行新政,然後殺了阻礙變法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榮祿,救出光緒皇帝,圍頤和園困住老太婆慈禧太后。袁世凱一聽馬上說,軍隊是有監兵(即類似政委的職責)的,自己不能隨便調遣軍隊,況且大部分彈藥武器還在天津。同時,要譚嗣同出示皇帝的硃諭。譚嗣同說硃諭在林旭手中,自己只有手抄件,這讓袁世凱心裡感到有些端倪。但是,作為證人的康有為卻向世人宣稱,袁世凱在此時告發了他們。

那麼,袁世凱真的告發了沒有?時光穿越到120年前的天津小站,這裡是袁世凱起兵的地方,那晚在他送走譚嗣同後一夜未眠,第二天便回到他的新建陸軍督練處,但此時榮祿早已從天津向北京出發,兩人沒有接上頭,也就沒有告密之說。三天後政變發生,慈禧太后下旨逮捕軍機四章京:楊銳、林旭、劉光第和譚嗣同。光緒皇帝由大內移駐瀛臺,注意這裡是移駐,不是囚禁。袁世凱聽到政變的消息後趕回北京,卻被榮祿“扣住”,袁世凱這才說了經過。由此可見,如果真是袁世凱告的密,那麼逮捕的首要分子應該是譚嗣同,而不是最後一個才動手。慈禧太后對袁世凱的這種表現也非常不滿意,還被說成“首鼠兩端”,差點治罪。

而如果不是袁世凱告的密又會是誰?多年後,梁啟超認為即使是袁世凱告的密,那他也不是主動的,而是在慈禧太后發佈訓政消息之後。也許告密的秘密只有康有為自己知道。

傳統觀點,常把戊戌維新的失敗,歸咎於“頑固派”的阻撓。其實,在1898年,根本就沒什麼成氣候的“頑固派”,求變已是朝野內外一致的共識。據史料記載,年初,李鴻章在接受美國記者採訪時,已有“年來事多取法泰西,……欲蠲舊習之澆漓,致維新之政治”的說法;元旦前後,袁世凱也兩次向帝師翁同龢提議實施變法;張之洞、嚴復、伍廷芳、張謇等,或通過報紙,或通過私人關係,也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變法方案……甚至在變法期間,連榮祿也曾給過“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提過諸多建議,比如努力推動軍隊改革,向西方學習;比如在保定、天津等地籌資設立了多所新式學堂。後世之所以給榮祿扣上一頂“頑固派”的帽子,全因為康有為在《自編年譜》裡替榮祿偽造了一句名言即:“祖宗之法不可變”。而事實上,在戊戌維新開始之前,榮祿早已用實際行動,變了很多“祖宗之法”。

戊戌年的變法頗像古代版的《紙牌屋》,康梁遭背叛後,發誓要將頑固派趕下臺,並不擇手段地編造了一系列故事,來挽回他們另類的面孔。也許若讓張之洞或者嚴復這類人物來做旗手,其績效未必能盡如人意,但至少不會釀成喋血政變。不可否認的說 ,康梁導演的這場戊戌變法,更像是為了政治目標而結成的聯盟,他們對朝廷權力結構重組的關心,遠遠超出了對變法本身的關心。

貝加,本名賀曉閩,作家,發表過長篇小說《無法解毒》 散文集《阿芙蓉》 人物傳記《吳宇森的堅守》 等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