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我小時候生活在故鄉,那十來年我沒有鄉愁,有一天,當走出老屋的房門,穿過房左邊一條凹凸不平的小徑,心裡有點癮癮作痛。一天一夜到了一個新地方,一家人由農村搬到城鎮,是父親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是鄉里鄉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可我的內心卻提不起絲毫高興的感情,而是充滿了異樣的感慨,誰都不認識,那都不知道,真是陌生啊!眼前老是出現故鄉,還生活在故鄉的爺爺和奶奶,還有大伯家的姐姐,哥哥,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在做什麼呢,我想知道,我想和他們說說話,可是,那時自家沒有電話,靠信件聯絡感情,一封家信要等大半個月。除了思念親人,食物上不適應,那個時候麵粉要供應,吃的玉米加白麵的饅頭,土豆湯,老鄉家給的補瘤克鹹菜,吃飯的時候想著故鄉吃的小米飯,小青菜蘸大醬,還有白菜飯包。草原地區春天來得晚,已經是仲春了,小青菜還沒有上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會在夢裡和親人相見,和堂姐妹在一個大高桌上吃白菜飯包,比賽似的看誰包得快,誰包的飯包最好吃,醒了已經淚流滿面,離別故鄉不久,感覺是:“離鄉已有十數載,夢裡幾度故鄉遊。”

十幾年過去了,爺爺和奶奶相繼去世,哥哥,姐姐已經成家,各奔東西,我已經畢業,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成家後,有了愜意的生活,和城市人一樣趕時髦,聚會的時候,飯桌上那大盤手扒羊肉和那盤酸菜青魚,我只能看著別人大口朵頤,我鍾情的是那盤小生菜蘸肉醬,還有那個大燉菜,酸菜粉條豬肉。朋友拿刀割手把肉,出於禮貌,勉強下嚥,有人說,一個人的飲食結構是從小形成的,這話不錯,小時候生活拮据,平日裡沒錢買魚,只有年三十那天飯桌上才見到一盤香噴噴的紅燒魚,不是說嗎,年年有魚,為了這說道才買的魚。羊肉在故鄉那十幾年間沒吃過,一次沒吃過,草原羊肉是鮮美的,而且有營養,深知食用羊肉對身體有諸多好處,嘗試幾年,結果事與願違。


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草原的春天來得晚,食用羊肉的人很多,我走進菜市場,尋尋覓覓,怎麼還看不到打飯包的白菜,突然,有一天,看到新上市的打包菜,新鮮碧綠,小幫大葉,看得清數得來的幾片大葉子,近幾年才見到,屬於新品種,還冠以打包菜。白菜飯包,其材料有米飯,小蔥,香菜,煮的土豆塊,肉醬幾樣用白菜葉子包起來,用手捧著吃,爽口又不失營養。前年夏天,天氣炎熱,打包的白菜已經過季,吃什麼呢,幾天吃不好飯,丈夫說,你喜歡吃什麼呢?我還沒有說出口,他說,我知道了,他去了菜市場,當地的白菜還沒有上市,他就了一個老鄉家,在他家的菜園子裡拔了一棵還沒長大的白菜,丈夫一陣忙,當我手捧白菜飯包慢慢地細嚼,清新鮮香的味道劃過舌尖時,那樣淡淡的,幽幽的、絲絲的的感覺若隱若現,如進入自然淳樸的故鄉,久違的味道,胃口大開。

如今人到中年,在蒙古地區生活幾十年了,小時候喜歡的食材沒有淡忘,反而更加濃烈,春天到了,去市場買小青菜和白菜,一天突然見到臭菜,一時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問賣菜的這是臭菜嗎,確信了,自言自語到,這不是我家鄉特有的蔬菜嗎,多年不見,一邊說一邊喜愛地看那長有齒狀小葉子,開黃色小花,帶有故鄉氣息的臭菜,這也是我喜歡的一種青菜。一邊買些,想著再來買,多吃,再多吃,多少年沒吃了。洗好,不等到飯點,便蘸醬入口,仔細品嚐,清香味由舌尖到口齒,不禁感嘆,這麼特別的菜為什麼叫臭菜,不像臭豆腐聞來臭吃著香,明白了,臭菜就像醜菊,它開的黃色的小花,顏色美、形狀美,嬌小美麗,名醜實美。

秋天,草原泛黃,想起故鄉的菜園成熟的景象,收穫的喜悅,採集的快樂,特別是大鐵鍋燉的土豆,面瓜,玉米,那種無汙染,純綠色,百吃不厭,齒頰留香,冬天,想起故鄉的黃燦燦,亮晶晶的粘豆包,吃到口裡筋道,耐嚼,香甜,何不去市場買呢,買了,吃了,味道不對。

遠行的我,算來離開故鄉的日子有一萬多個了,忘記了很多,但對故鄉的幾種食物情有獨鍾,每當想起故鄉,就看到那裡的天空,漫山遍野黝黑的土地,陳舊的房子一家連一家,房前屋後的樹木像忠於職守的士兵,熟悉又親切的鄉音,隨之而來是喜歡吃的那幾種家鄉菜,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鄉愁,也是一種味道


伊欣,原名黃春文(女,內蒙古呼倫貝爾)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