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政以德丨古代循吏的代表——龔遂

為政以德丨古代循吏的代表——龔遂

循吏指注重結果,大刀闊斧工作的實戰派。在古代,稱循吏往往用龔黃、龔汲來泛指,這裡的“龔”就是龔遂。

龔遂,生卒年不詳,字少卿,官至水衡都尉,西漢山陽郡南平陽縣(今鄒城西部)人。據《漢書·循吏傳》記載,龔遂初以明經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昌邑王劉賀。劉賀奢侈荒淫,行為不正,龔遂為人忠厚,性格剛毅,對劉賀多有勸諫,並責備當時的傅、相沒有盡到責任。龔遂常引經義,陳禍福,論興亡,甚至涕泣而言,當面諫斥劉賀過錯,以致劉賀不能再聽,掩耳逃走,並說:“郎中令善愧人。”所以,國人對龔遂皆畏憚三分。

劉賀常與奴人遊戲飲食,賞賜無度。龔遂哭著膝行見劉賀,劉賀問之原因,龔遂說:“臣痛社稷危也!願賜清閒竭愚……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存亡之機,不可慎也。臣請選郎通經術有行義者與王起居,坐則誦習《詩》、《書》,立則習禮容,宜有益。”對於龔遂的建議,劉賀當面應允,但是,不過數日,所選陪劉賀同起居的張安等十名儒生皆被逐出。

昭帝崩,昌邑王劉賀嗣立,官署皆隨之入京。劉賀日益驕溢,龔遂一再上諫,可劉賀仍然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即位27天,便以淫亂罪遭廢。昌邑群臣200餘人皆坐陷王於不道被誅,唯龔遂與王吉以數諫免死,減刑為城旦(每天早早起來築修城池)。

宣帝時期,渤海及附近郡縣發生饑荒,各地爆發農民起義,當地郡守無力控制,急需選賢任能。丞相、御史皆舉薦龔遂。宣帝見龔遂年老體小,從內心不免輕視,當問何以息其盜賊時,龔遂答曰:“海濱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臣願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龔遂向皇帝提出的條件是“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得到皇帝應允,便拜龔遂為渤海太守,加賜黃金,贈遣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到,便發兵以迎接,龔遂皆讓他們返回。向所屬各縣發佈公告,解除所有追捕盜賊的官吏的職務,並下令:“諸持鋤、鐮者皆為良民,吏不得過問,而持兵器者,才是真正的盜賊。”龔遂單獨乘車到郡府上任。盜賊聞龔遂命令,紛紛解散,棄兵弩而持鉤鋤,於是盜賊平息,人民開始安居樂業。然後,龔遂開倉濟貧,選用良吏,慰安牧養。

龔遂雖身為太守,但率以儉約,不糜不侈。他親自到田間參加農耕勞作,且常微服到屬縣私訪暗查。發現齊俗奢侈,齊民喜歡工商業,不安心農業生產。為改變這種風俗,他便帶頭勤儉節約,勸民務農桑,下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以此引導百姓安心務農。經過治理,“郡中皆有蓄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龔遂將一個貧窮落後、社會治安混亂的渤海郡,在短短几年內一舉治理成為當時土地肥沃,且經濟發達的地區。為此,後世多對他的政績交口稱譽,班彪、班固父子在《漢書》中為其立傳,名垂青史。清代的史學家祖澤潛贊曰:“自古言吏治者皆以龔渤海為最”。龔遂的治績長期以來被封建官吏標榜為吏治的典範。清乾隆版《滄州志》、同治版《鹽山縣誌》、民國版《滄縣誌》等皆記載有龔遂的業績。

地節四年(前66年),宣帝徵龔遂進京。時年龔遂已近80高齡,帝以年老不任公卿,拜為水衡都尉。此職主管上林禁苑,負責供給宮館用品,為宗廟提供祭牲。官職屬皇帝親近,甚為尊重,數年後,龔遂卒於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