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賀州系列報導》白氏來源、先賢前輩、遷入賀州歷史

白姓源出有六: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白氏來源、先賢前輩、遷入賀州歷史

顓頊帝



1、出自羋姓,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
名為氏。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
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
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
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
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
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
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
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
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
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
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
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
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

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
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
丙。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一說為
蹇叔子,春秋時秦國著名將領,前六二七年,在
孟明視率領下,白乙丙與兄西乞術將兵襲鄭,滅
滑,歸途過崤山,遭晉軍伏擊,被殲,三將均被
俘。後釋放回國,白乙丙等知恥而後勇,三年後
,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白乙丙後
積攻升為大夫。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
世系表》等資料所載,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
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
3、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
,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
,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
以“白”為姓,稱白氏。
4、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
氏,稱為白姓。
5、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
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
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後裔,分別取其祖
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而來。因易卜拉欣,亦
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故後裔多以伊、白、拉
、金冠姓。
②據《臺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
系改姓而來。
③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
④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
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
⑤臺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
遷徙分佈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白氏來源、先賢前輩、遷入賀州歷史

網絡圖片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
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
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
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
,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
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
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
。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
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
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
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
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
)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
,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

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
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
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
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
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
、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
居臺灣,進而移於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
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佔
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65%。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
行第73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
的0.29%,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
族中也有較多人口。
先賢前輩
白丹:字圭,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水利家、經濟
思想家。其主張減輕稅斂、“樂觀時變”、“人
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大將,被封武安

君。善用兵,屢戰屢勝,長平一役,坑殺趙軍四
十多萬,後遭妒自殺。
白建:南北朝時北齊人,歷官進侍中、中書令等
,並賜田韓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
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至河
南府鞏縣令。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白氏來源、先賢前輩、遷入賀州歷史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歷任秘書
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
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
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樸
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
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
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從弟,唐代大臣。進士
出身,歷仕武宗,懿宗二朝,兩度為相,政績卓
著。
白玉蟾:閩清(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詔
封紫清真人。博覽群書,善書,工畫,著有《海
瓊集》等。白景亮:元朝南陽人,知明法律,善
於書算,官至衢州路總管。
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

,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
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
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
獻。
白朗:河南省寶豐人,清代寶豐農民起義領袖,
反清反袁,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後在虎
狼爬嶺戰鬥中受傷犧牲。
白瑜娑:寧夏靈武人,隋末農奴起義首領。其出
身奴隸,一呼四方皆應,聚眾數萬人,給隋政權
以沉重打擊。
白毓昆:江蘇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創刊《
地學雜誌》。武昌起義爆發後,宣傳革命,策動
灤州新軍起義,參與組織“北方革命協會”。後
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因兵敗被捕犧牲。
白崇禧:廣西桂林人,國民黨桂系首腦。北伐戰
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均擔任國民黨軍隊
重要職務。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

長江,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主力在鄂、湘、桂地
區被殲滅。同年底,從南寧逃往臺灣省,任蔣介
石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
病逝於臺北。
賀州本系
據賀州市公安局戶籍統計白姓居賀州第45位,
有11836人,佔賀州人口的0.49%。主要分佈於
平桂區黃田鎮安山村白家寨、八步區拱橋村城
腳塘、平桂區黃田鎮新村鳳尾嶺、公和村水井寨
、八步區仁義鎮玉石村、桂嶺鎮公平村等地。
白家寨與城腳塘一支約於明末清初(400年前)
從河南遷入賀州,具體年份失考,遷徙時曾在湖
南稍事停留,在賀州已生活繁衍20代了。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
山西五臺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

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
山、隕縣間地。
2、堂號
治生堂: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
,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
祖師。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居
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陽堂”等,賀
州白姓均以“南陽堂”為堂號。
宗族特徵
1、“白”有純潔之義,亦象徵品德之高潔,白姓
族人莫不以此嚴於律己,以家規家訓克己昌明,
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
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
3、白姓雖歷經遷徙,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輩份亦文采飛揚,字字珠璣。如白方
堅所撰《白氏家譜》中河北滄州白姓一支字行為

:“玉壽克顯,雲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對聯〗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珍珠贈嫁;
紫石刊書。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精治於術;
封武安君。
清衫司馬;
紫清道人。
詩書繼世;
忠厚傳家。
士名標甲鼎;
完好飲瓊林。
南陽開裔葉;
東洛衍支流。
執法不避權貴;
出奇善用兵機。
詩歌傑作香山士;
辭賦偉奇濾水風。
樊素小蠻桃李侍;
黃金白璧堅貞姬。
立身有則惟勤勉;
處世無能但率真。
但是人家有遺愛;
曾將詩句結風流。
兩州刺史千秋業;

萬首歌行八斗才。
六根清靜林泉好;
七情無牽果木新。
素口蠻腰,常為侍史;
黃金白璧,難聘貞姬。
南陽受姓以還,百代簪纓垂燕翼;
皖水發祥而後,九天雨露滿龍山。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白氏來源、先賢前輩、遷入賀州歷史

白氏宗祠與祖牌


在黃田鎮安山村白家寨有一座白氏宗祠,為白家
寨與城腳塘一脈兩房始祖壽公祠。原有公祠始建
年月不詳,青磚黛瓦,雕樑畫棟,卻毀於1958年
大練鋼鐵時,被拆青磚去建高爐。現安山白氏宗
祠返修於1993年,位於黃田鎮安山腳,為一進磚
混瓦房,佔地面積80平方米,門柱雕龍,粗曠簡
樸,大方不俗,宗祠繪有黃家湖精美浮雕彩繪四
幅。堂中供奉:白氏堂上本支始祖壽公考妣一脈
宗親之位。
牌位聯是:
祖本肇南陽一脈流傳公長次;
宗枝發粵西兩房按典祀千秋。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白氏來源、先賢前輩、遷入賀州歷史

白氏宗祠



宗祠聯為:
白源河南祖德功勞深似海
氏出南陽宗恩威望重如山
(黃田安山白家寨)本聖直系源流圖
本秀啟富、自瑞如伯、作天文清、敬宗洪發、齊
其可貴、廣熾吉昌、長修餘存、仁義佳芳、維才
興旺、暉彩久恆、旭日煦照、遠載榮光。

(八步拱橋城腳塘)世金直系源流圖

世李萬聚、自瑞顯玉、德素國雲、明星亮月、正

立基業、家道克昌、啟發賢良、永錫禎祥、學成志達、名建譽揚、積福

審核:朱孔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