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里

成都是一座適合慢慢逛的城市。除了那些名勝古蹟,在小巷裡不經意間遇到的老樓,也會給你驚喜。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亦池/攝


它們不那麼有名,就在普通的市井小巷裡。但是隻要看過它一眼,就會為它駐足,然後不自覺地被它拽進那個屬於它的時代裡。

01

117歲高齡的“郵電局”曾是上個世紀成都通訊界的扛把子


在成都暑襪街的路口,有一個“郵電局”特別引人注目,它的位置極度顯眼,樣子是民國時期的建築,是中西合璧的風格。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這棟老樓可有一段故事要說。它最早是清末修建的,名字叫“大清郵政成都分局”,因為人們不理解“大清郵政”是什麼意思,又有認字認半邊的習慣,所以在建成的時候,被誤解成賣清油的地方。於是這個正兒八經的公共機構就變成了群眾眼裡的“賣清油的洋作坊”,遭到了群眾和地方知縣的“封殺”。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上個世紀的郵局。圖片來源:楊浦區圖書館


幾經周折,郵局終於在1901年正式開業了。這棟建築在當時非常時髦,聚集了很多名媛紳士在這裡集會,所以,這條主要販賣男士夏天穿的薄布襪的街道就變成了一條休閒服務為主的商業街,盛況堪比現在的春熙路。

後來因為清政府對郵局的大力推廣,人們逐漸接受了郵局的通訊功能,這時大清郵政成都分局才真正開始紅火起來。

即使是戰亂年代,每天來這裡寄信的人也絡繹不絕。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1932年,抗日戰爭中東北全部淪陷,郵電局的房屋和所有信件也毀於一場大火。同年,政府就重新請來了加拿大的建築師重新在原址修建了一棟新的郵局大樓,比之前的郵局更加氣派。

為了配上華麗裝飾的大樓,政府還把樓的名字改成了“西川郵政大樓”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在沒有其他先進通訊手段的年代,這座大樓就是信息交匯的地方,那時候郵局的門口每天都排著等著寄信的長隊。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扛過了戰火和大躍進的郵局,已經滿目瘡痍,門窗、護欄上的鐵件被拆卸去鍊鋼,銅質雕花護欄也被撬走了。曾經人聲鼎沸的老郵局,變成了一棟棄樓。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1996年,城市改造時,這棟老樓還差點和破平房一起被推掉,幸好有關部門及時攔下,保住了半棟樓房。經過商議之後,政府重修了這棟樓,並改成了“中國郵政”。

再後來電話普及,郵局變得無人問津。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這棟浮浮沉沉百餘年的郵電局見證了近代中國最動盪的時代。曾經輝煌一時,現在靜默無聞。只有郵局民國時期西式的建築風格和老“郵電局”的字樣還在告訴我們它曾有過的故事。

02

平安橋天主教堂講述了一段近代中西文明互相交融的故事


天府廣場附近的西華門街,以前叫平安橋街,有成都最大的一個天主教堂,平安橋天主教堂。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看到這座教堂的第一眼,是拜占庭的建築風格,但進入教堂後院,就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了。

這裡的建築,歐式形態的窗戶上使用了中國園林的磚砌花窗;本該是石頭尖頂的圓柱形建築,卻用了四川的青瓦做頂;與拜占庭風格的石頭建築主體鑲嵌一起的迴廊,又明顯是晚清風格,只是屋簷更加高挑和寬大而已;再看旁邊單獨的一棟小樓,又是典型的民國建築。關鍵是這麼多風格混在一起,意外的和諧,真是感嘆原來建築也可以這麼混搭。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這座教堂是1897年由法國的傳教士駱書雅主教主持修建的,耗時7年才算完成。

它包括大小經堂、聖母無染原罪堂和主教公署。教堂是“十”字型的,建築四周用走廊連通,108根楠木廊柱,顯得氣勢恢宏。教堂裡有3個小花園,四周的兩層建築一共104個房間。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教堂的走廊和花園完全是川西風格,也可以看出駱書雅主教在思想上的中西融合。

百年時間,平安橋天主教堂漸漸衰敗,2004年有關部門對它進行修復。還把教堂前面原有的住戶和附屬房屋全部拆除搬遷,在教堂大門前建起了廣場,聖母無染原罪堂10餘米高的牌樓,是自1904建成以來第一次以全貌展現在成都市民面前。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在那個戰亂年代,排除戰爭的殘忍,其實中西文化的大碰撞是如此精彩。

03

柿子巷的王公館承載了蓉城百年的滄桑


柿子巷就和窄巷子隔了一條街,因為巷子口有一棵參天的柿子樹,所以取名柿子巷,不過現在早就已經看不到柿子樹了。

在巷子口,有一座西式公館,王公館。它是四川有名的少將軍王澤浚的故居。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這座公館是1931年建成的,仿北歐小洋樓的風格,在當時這是相當新派的設計風格。

公館坐西朝東,磚木結構,三樓一底,透著一種深沉的灰色。厚實的木製大門背後,是寬寬的迴廊,由兩根一組的石柱將二樓穩穩地托起,看上去非常氣派。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1950年成都解放後,王公館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委員會接收,改建成了軍區機關幼兒園。2008年幼兒園搬走後就一直空置著。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曾經在王公館上過幼兒園的人回憶說,原來的王澤浚公館規模很大,被柿子巷分成兩半,中間有個空中迴廊連接著。房子裡面有壁爐,房子外面是院子,院子裡有假山和迴廊。每天吃過晚飯後,孩子們經常到二樓的橢圓型陽臺上玩,探出頭去看樓下馬路當中過往的汽車和街邊的行人。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而現在,公館的廊橋、假山早就不在了,幼兒園也搬走了,只剩下這幢空蕩蕩的老樓。不少行人路過時,還會停下來凝望這棟樓,是一棟很美,很有故事的小洋樓。

如今,老“郵政局”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辦公地點,古樸的磚牆配著墨綠的招牌,顯出這老牌機構的歷史厚重感。對這棟老樓來說,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中國郵政”的印記,在這個極富變化的時代,有了一種恆定的感覺。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而平安橋天主教堂,除了做禮拜,還多了休閒娛樂的功能。教堂的大祭房改成了一間咖啡屋,屋外面的花臺也在重新修整後刻意做得很矮,這樣到這裡閒逛的市民可以把它當為小憩的坐凳。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修復後的天主教堂


現在唯獨王公館依然空置著,它代表了成都的過去。

雖然早已時過境遷,當再看到這些建築時,才發現,其實不管有沒有翻新重建,歲月在它們身上,都沒有流失,反倒是沉澱成了這座城市的記憶。

成都百年的記憶,藏在這些建築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