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期>三葉草專刊|檢察官國旗下講話—遠離聚衆鬥毆

為提高在校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自我防範能力,2018年10月8日上午,金湖縣檢察院未檢科檢察官走進金湖縣第二中學,以“遠離聚眾鬥毆,讓愛與平和四溢芬芳”為主題為該校全體學生開展了“國旗下講話”法治宣講活動。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未檢檢察官結合自身辦案經驗,選取近年來查辦的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數據和典型案例,圍繞什麼是聚眾鬥毆、未成年人對聚眾鬥毆犯罪的認識誤區、聚眾鬥毆犯罪的誘因、未成年人遠離聚眾鬥毆的具體建議等方面作了詳細生動的闡述。在場師生表示宣講活動很具針對性,幫助他們釐清了許多法律認識誤區,很有意義。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1

什麼是聚眾鬥毆

聚眾鬥毆是指聚集多人攻擊對方身體或者相互攻擊對方身體的行為。多人在法律上指的是3人以上(包括3人)。聚眾鬥毆多表現為團伙之間互相毆鬥,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上百人,他們往往是約定時間、地點,拿刀動棒,大打出手,而且往往造成傷亡和社會秩序的混亂,是一種嚴重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的惡劣犯罪行為。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2

未成年人對聚眾鬥毆犯罪的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只要沒在現場動手打架就不構成犯罪”。

很多學生認為,我只參與出謀劃策,聯繫人員或者提供工具,而不到現場去動手打架,我就不構成犯罪,法律也奈何不了我。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為聚眾鬥毆犯罪出謀劃策、排兵佈陣、發佈命令就是犯罪的首要分子,明知道要打架還提供作案工具的是積極參加者,按照以上聚眾鬥毆罪法條的規定,這些行為都要以聚眾鬥毆罪追究刑事責任而不是不構成犯罪。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誤區之二:“打架時沒拿器械,就不可能是持械聚眾鬥毆。”

很多參與打架的未成年人認為,只要自己沒拿器械打群架,同伴拿沒拿與自己沒有關係。這樣的想法也是不正確的。比如,在某聚眾鬥毆案中,首要分子指揮小弟購買甩棍用來打架,而該小弟明知購買的甩棍是要用來打人仍然積極提供幫助,那麼該首要分子和小弟與實際使用甩棍的人就有共同持械的故意,所以都要認定為持械鬥毆,要受到更重的刑事處罰。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誤區之三:“只要我拿的不是砍刀、匕首等管制刀具,拿個棒球棍啥的就不算持械。”

辦案中,我們會遇到犯罪嫌疑人這樣辯解道,檢察官,我拿的只是個木棍,這也算持械嗎?有這樣想法的人對“械”的理解就太過片面了,這裡的“械”不光指砍刀、匕首等管制刀具,棍棒等甚至是日常生活用品也可能是刑法上的“械”,只要是足以致人傷亡的器械都是“械”,拿著這些器械參與聚眾鬥毆的,都是持械聚眾鬥毆。

3

聚眾鬥毆犯罪的誘因

(一)未成年人聚眾鬥毆誘因之:懵懂

斬雞頭,開香壇,“大哥”紋身,“小弟”跟隨……這些在黑幫電影中出現的情景,真實地在現實中上演。幾名未滿十四周歲的中學生仿照電影《古惑仔》,成立幫派,人員固定、等級分明,時常打架鬥毆、勒索同學;還有同學為湊熱鬧而打架,從來不問原因和事由,一味答應,連對方是誰都不清楚,甚至出現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笑話。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喜歡探索和創新,但是缺乏對事物的深入瞭解,很容易因為懵懂而盲目的模仿與跟從。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不良信息充斥在我們的身邊,讓是非、黑白、對錯的界線逐漸模糊;隨著社會的變遷,本應該被社會唾棄的人和事被我們大肆的炒作和追捧,讓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不斷衝擊,讓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無措,容易因此誤入人生的歧途。

(二)未成年人聚眾鬥毆誘因之:面子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一個案件中的小偉曾說:“一開始叫我打群架的時候,我是不想去的,但我面子薄,平時和夥伴們關係也不錯,不能一張口就不去,至少應該去擺擺造型,免得小夥伴說我做人太虛偽”。很多未成年人像小偉一樣,完全是礙於面子聚眾鬥毆。對於像小偉一樣好面子的未成年人來說,這時的一個“不”字太難說出口。

(三)未成年人聚眾鬥毆誘因之:衝動

有一種聚眾鬥毆叫做: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瞟了你一眼,從此我便腫了臉。小李與小王各自與朋友在酒吧裡玩耍,期間,因為小李看了小王一眼,小王說了小李一句,二人因此發生口角,最後演變為雙方的聚眾鬥毆。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青年人血氣方剛,容易衝動,不會正確地處理憤怒和控制不良情緒,很容易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並大打出手。網絡聊天裡的意見相左、同學面前的一言不和都有可能成為導火索。衝動是魔鬼,誰碰誰後悔。

(四)未成年人聚眾鬥毆誘因之:義氣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電影《古惑仔》中有一句臺詞:“我陳浩南混那麼久,全憑三樣東西:夠狠、義氣、兄弟多”。義氣有多種解讀,為國為民、剛正忠孝之義是褒“義”;好勇鬥狠、拉幫結派之義是貶“義”。陳浩南的義就是貶“義”,聚集的是狐朋狗友的烏合之眾,乾的是打打殺殺的違法勾當。很多未成年人誤把這種“義氣”等同於“正義”,忘記了我們崇尚的義氣要目的合法、行為合理、方式恰當。

4

未成年人遠離聚眾鬥毆的具體建議

(一)虛榮、自尊需分清

愛面子沒有錯,需要分清虛榮心、自尊心。虛榮心是過分追求表面的光彩,過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比如: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將父母或他人的榮耀也當成自己的;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而不顧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在穿著打扮上互相攀比;因為嫉妒心儀的女孩與他人交往就隨意打人……這些就是虛榮心。不斷拼搏、自強不息才是自尊心,自尊心強的人往往不會僅僅因為收到別人的讚譽或貶斥而改變自己。只有刻苦學習、勤練本領才能獲得認可與尊敬。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二)是非、對錯不能忘

電影《古惑仔》中的某演員曾在電視節目上說道:“看到當地青年的手指被砍斷,心裡是後悔的,以前拍這種電影,教壞了不少後生”。要區分電影人物與現實人物:鄭伊健不是《古惑仔》裡的陳浩南,周潤發也不是《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相反他們的身上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只管交情,不辨善惡是錯誤的,不分黑白、不問對錯更是萬萬不能的。面對不良的信息和醜陋現象,要敢於向它們說不。

(三)逞強、衝動是魔鬼

齊達內因為衝動,給自己的世界盃生涯留下了永久的遺憾,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發怒是本能,制怒是本事。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要用正當的方式去溝通解決,不要“以牙還牙”;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要只顧著自己而損害他人的權益。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四)學法、守法做標兵

特長與天賦不用在正確的事情上,便不是才華。不論幹什麼,我們都要敬畏法律,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絕不突破法律的底線;我們要與法同行,自覺學習法律知識,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和同學,爭做“學法”、“守法”的標兵。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308期>三叶草专刊|检察官国旗下讲话—远离聚众斗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