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爲插座殺人?關於養老,還是提前規劃的好

微博長春西門大官人發了題目為:“為了搶插座吹風扇,老年公寓74歲老漢殺害室友後逃山上和啤酒”的微博。

從字面上看,這一個只有一居室,兩張床的雙人間,一個老人想看電視,另一個老人想吹風扇,一個插座引起了衝突,於是,風扇老人把電視老人KO了。這事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很可樂”的笑話,很多網民在下面留言:

八成是搶老太太結下樑子了;

買個插排不就行了;

攢那麼多錢,沒有孩子只能給外甥了;

為什麼房間裡只有一個插頭?

666好舅舅

……

其實,這樣的事情太常見,養老公寓作為城市裡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人口老齡化急劇加速,國家馬上都要倒貼錢給你,你生孩子,國家補錢,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還記得在朋友圈刷屏了的當當網的一條推送,大意是:

70歲的空巢老人,兩個兒子都考上了清華北大,可老兩口還是住進了養老院。剛退休的時候仗著身體好,到處旅行,後來需要人照顧了,就找了一個保姆,保姆的要價,和老人工作時候的研究生的入職青年人一個價位,但是換了4/5個保姆,保姆的質量也都是差強人意,最後放棄了請保姆的路。經過幾年的住院,身體不如以前,就搬去了養老院。研究院的工作,兩個事業有成的兒子,但是都擋不住老了的時光。

我們在外打拼的時候,很難想到,家裡的父母們,其實身體已經不行了。在面臨很多選擇的時候,子女即使想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怕成為負擔,也是自願要去養老院的。法律雖然規定了,養兒/女防老,不贍養的要判罪,但是現在的社會現實是,每個家庭都要養4個老人,如果三代人都結婚早,可能還要加上爺爺奶奶等,截止到2017年底,國家統計局統計出來的60週歲以上的老人佔到了總人口的17.3%。

所以,以防老了不和室友搶一個插座,還是提早為自己的養老做好規劃。就算先不考慮我們自己的養老問題,光是父母的養老,就已經讓兒女們操碎心。而且,國家也為“養老”這事操碎了心,最近推出了兩種新興的養老產品:養老目標基金和稅延養老保險,這兩種有什麼區別呢?

1、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保險類,收益穩定、長期鎖定、終身領取。保險功能是第一位的,形式上更貼近於社保;現在只有上海、福建、蘇州工業區等試點單位開始,個稅優惠,還贈送全殘,身故保險金。個人就可以購買。

2、養老目標基金:基金類,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FOF形式,投向公募基金,持有一年以上,具體的費率還未公佈。

官方的說法是,二者是相互補充的,不存在競爭的關係。那麼普通人養老應該以哪個為主呢?首先要明確幾個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社保、投資、保險之間的先後排位:

個人社保>投資/商業保險

一、根據理財能力劃分

(一)理財能力較弱的:

投資和商業保險又因個人投資能力不同有所取捨,如果是投資能力比較弱,或者時間管理上沒有過多時間來控制投資,每年的理財收益只能有5-10%的,正確的排序應該是:

個人社保>商業保險>投資

(二)理財能力較強的:

而投資能力較強的人(年收益可以>10%),應該先保住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長久的收益。所以,正確的排序應該是:個人保險>意外重疾險>投資>其他商業保險

二、根據年齡劃分:

根據自身基礎條件的不同,養老型目標基金更適合馬上要退休的中老年群體,既40-60歲之間的,因為其風險較低,更適合作為養老儲備。而這14家養老目標基金也會根據退休年齡的不同作出設定,如還有20年退休的收益可能是8%年化,但是還有10年退休的收益可能是6%,即:距離退休年齡會和投資的收益成反比。當然了,越早買,收益就會越高。

三、根據功能劃分: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則更貼近於社保的補充,如果本地生活成本較高,退休金無法覆蓋基礎養老消費,則可以把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作為社保補充險,可以簡單的理解成,買了2份社保。比如,在北京生活,一個月的成本是5000元,但是退休後社保只發放3500元,剩餘的2500元就可以通過購買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進行補充,以達到生活基本需求。

新興產品還是要有一段“試水期”,不管是養老目標基金還是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都是要進行試點試驗,而收益和封閉期的是否合理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等全國推行之後再下手就來得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