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爲有2個坑

主流消費群體普遍年輕化,就近用餐需求逐漸增多,社區店成為餐飲品牌新的競爭要地,呷哺呷哺董事長更是直言“社區店就是未來”。

社區店真的是個新的風口嗎?餐飲人需要去跟進嗎?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1 社區店成為市場新風向 走紅背後有兩大因素

餐飲大牌“擁抱”社區店似乎正成為一種主流現象

去年8月底,星巴克中國首家社區體驗店開業,隨後在成都、天津、上海等地區相繼開出社區店;樂凱撒新開的12家店選址同樣也在社區,甚至於西貝在上海區域門店接近一半都是社區店。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西貝社區店

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及湊湊時,更是直接表態說:“湊湊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就餐的便捷性是很重要的,而社區店就是未來。”

種種跡象表明,社區作為商場外賣和到家服務之間的那段空白,餐飲企業已經開始著手佈局。而這一趨勢的出現,早有預示。

▌ 顧客分流嚴重,購物商場人氣下滑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電商的興起,大眾消費渠道更多元化,線上成為彙集流量的主要場景,原本聚焦於線下購物商場的顧客被逐漸分流。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購物中心人流下降

而在此境況下,購物商場的數量仍在逐年增加。據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新增900多個商場。看似市場發展向好,實則商場客流分散形勢愈演愈烈。商場人氣下滑,而商場中的商戶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據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全國一、二線城市545家大型購物中心共關店10087家品牌,其中餐飲關店數佔比達36%。可見,商場沒了流量池勢能,餐飲企業受到了很大影響,另謀出路只是必然的選擇。

▌ 消費主力年輕化,新需求促使餐企改變

與此同時,市場主流消費人群發生更迭,85後、90後等成為新晉消費主力。方便、有個性、獵奇、年輕化、上班族等是這類消費群體較為明顯的標籤。而這些特性背後預示著廚房的可有可無,外賣也不再是最佳選擇,就近用餐的需求開始逐漸加大。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年輕人選擇就近用餐

“並不是說年輕人不愛下廚,他們就會特別傾向外賣。外賣或許必不可少,但誰也不會每一餐都吃外賣。而且現在大眾飲食生活已經比較健康化,有很多年輕人每天下班都比較喜歡在家附近的店裡吃飯,然後慢慢散步回去。”離石景山魯谷社區較近的一家夫妻快餐店老闆王某向紅餐(ID:hongcan18)記者講述著他所觀察到的現象。

正如王某所言,“隱匿”於社區中的社區店已經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同時也逐漸變成新的流量聚集地。所以,相較於客流下降的商場店,餐企“擁抱”社區便不足為奇。

2 社區店這樣吸引客群:老年人靠預定,白領靠社交聚餐

從社區店所處的位置環境來看,身處住宅區、擁有固定消費群體是最大的特性。佈局社區店,說到底其實主要就是服務好常住用戶,做回頭客的生意。

為此,餐飲人需要深入瞭解社區背後的客群畫像與需求。普遍而言,社區內的住戶以小家庭、流動人口居多。從這兩大主體背後我們可以找到3種不同的人物畫像與需求訊息。

1 第一種,老年人需求:預定為王

小家庭中的老年人將有可能成為一塊 “大蛋糕”,因為當其他家庭成員上班後,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便於做飯,社區店可以針對這一點增加預定業務線,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老年人在家預定用餐

據不少餐飲門店人員透露,有些在外上班的家庭成員會提前為家中老人預定一週的餐品,讓門店送餐到家,方便老人就餐。

2 第二種,嬰幼兒需求:產品、服務為上

小孩往往不具備經濟能力,但其背後的引導消費能力不可小覷。小孩是小家庭中隱形的消費力量,在外就餐時,父母多數會先考慮小孩的需求。所以餐企應該針對小孩在門店做一些設計,比如門店套餐搭配要符合小孩的口味,且營養均衡,服務更細緻、溫情、貼心等。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餐廳服務員為兒童服務

而在這裡針對老年人和小孩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兩類年齡階層及他們的身體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口味上、品質上的穩定性訴求,以及服務上的精細化需要。

也就是說,社區店在產品上需要做到高度標準化,服務上應有一些針對性的細節設定。比如西貝上海的社區店內有親子洗手檯,以及針對幼兒的一些用品;大家樂在店內桌面上設置隱藏式USB接口,讓消費能更好地使用智能設備,以此來增強對消費者的粘性。

3 第三種,年輕白領需求:顏值高、能聚餐最好

相關調查顯示,流動人口中的年輕白領不存在養家壓力,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他們在快節奏的工作之餘會更享受“坐下來”的慢節奏生活方式。年輕白領是社區店的消費主力軍,社區店的設計應更多地迎合這部分客群。

比如店鋪的設計上要年輕化、顏值高,產品上可以加入適合慢慢品嚐、邊聊邊吃的下午茶類產品。社交、聚餐等是年輕白領們的基本訴求,餐企可以基於這兩點在場景上多做設計。

比如小大董就打造了一個社區店,以家庭、社交聚餐為主,在店面裝修方面選擇雅緻輕鬆的格調。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小大董社區店

在這三者之外,根據社區的生活化屬性,社區店的消費需求還可以外延。比如餐企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消費場景,比方在產品上,可以提供粥品、燒烤夜宵等比較符合消費者生活化需求的產品。

又或者在餐廳提供消費者與寵物相處的生活場所,像部分星巴克社區店專門為寵物提供了休息區、寵物菜單等服務。星巴克社區店負責人指出,融合感情、傳遞美好是星巴克社區店的理念。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星巴克社區店

這實質也應是社區店本質上的基本理念。不論是精細化、優質的服務,還是針對客群而設計的消費場景及產品,都不難看出:社區店本身最大的屬性特徵就是給顧客以美好的消費體驗,傳遞一種“家”的溫度。

3 做社區店也要小心這兩個坑

不過,雖然說社區餐飲正逐漸發力,發展前景被市場看好,但當下卻也面臨著一些難題。

1 社區附近固定餐飲選址難

餐企想要在社區開店並不容易,因為許多社區不讓開餐廳。和合谷總經理趙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根據住建部的有關規定,社區餐飲店要與周邊居民樓的直線距離達到20米以上,還得周邊居民簽字同意才能開,這樣的餐廳太難找了。”


西貝、呷哺都在開的社區店,我認為有2個坑


和合谷

2 餐車不能開進社區,配送費高昂

很多社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相關部門,對飯菜、餐車運輸各方面都有嚴格要求,並對餐車進社區的情況嚴令禁止。此前,淨雅食品集團製作了200輛移動餐車但都未能成功進入社區。

此外,配送成本也是一大問題。社區餐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比較分散,價格便宜,假設一單賣十五六元,如果一個社區只有一單,光配送就得耗費不必要的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

對此,一位餐飲品類分析人士指出:“現存問題的確有,但社區店作為一種新趨勢,其背後的餐飲服務價值是存在的,它彌補了外賣從商場送餐到家的那段空白點。現在就看餐飲品牌怎麼去調整解決現存的問題。”

總結

社區店作為一種新趨勢,還需經歷試錯的過程。基於社區客群,究竟什麼樣的店面形式、服務、產品最符合自身品牌的定位,最能讓消費者產生復購欲,綁定他們的下一次消費,餐飲人還需根據自身條件、品牌基因去做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