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降價未遂」,到底是誰在害怕房價下跌

在新詞發明上,我們的創造力向來是一流的。

最近在樓市,又出現一個新詞,叫做“降價未遂”。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媒體俠客島報道:

前不久,安徽碭山某樓盤降價後,當地組織召開了一次“降價未遂事件”約談會,停辦相關樓盤預售許可證,同時對4家合作銀行予以處罰。 無獨有偶,安徽合肥近日傳出,某樓盤降價6000元/平米,有關領導親自前往調研,不久,房價便又回漲。

在過去幾年,這兩地都是房價漲幅最為靠前的城市。能接受房價大漲,不能接受房價下跌,這是哪門子道理?

01

歷史上的“降價未遂”事件

這種事,在過去層出不窮。

還記得因抽“九五之尊”天價香菸而落馬的周久耕嗎?

10年前這起事件的導火索,不在天價香菸,而是周久耕的一席話,引發軒然大波,繼而被“人肉”出天價香菸、天價表,輿論“次生災害”由此而生。

2008年,周久耕時任南京市江寧區房產局局長。當年,金融海嘯席捲而來,開發商紛紛降價拋售回籠資金,周久耕語驚四座:

對於開發商低於成本價銷售樓盤,下一步將和物價部門一起對其進行查處,以防止爛尾樓的出現。

直擊:“降價未遂”,到底是誰在害怕房價下跌


2009年3月,周久耕落馬,後因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

在同一年,經受降價風波的還有萬科。

2008年,王石拋出樓市“拐點論”,並且率先降價,不僅遭遇老業主圍攻售樓處的衝擊,同時連地方政府冷眼相對。

2014年,王石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回憶說:

那一年,有政府給萬科開了四千萬罰款單,為什麼,因為降價。這就是物價局開的。我們一般認為你物價局更應該管的是哄抬物價啊,但物價局說你降價是為了壟斷。這就是萬科當時的地位。

不過,這事不關乎萬科的地位,只關乎地方政府對待房價的態度。

02

房價能漲不能跌?

能漲不能跌,這一向是部分地方政府的潛規則。

在樓市博弈中,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主體,訴求不同,底線也不同。對待市場的態度更是完全不同。

對於開發商來說,在樓市調整之際,降價促銷不僅是正常市場規律的體現,也是快速回籠資金、防範資金鍊斷裂以及為未來儲備糧草的不二選擇。

行業龍頭萬科在高呼“活下去”的同時,就一邊通過降價回籠資金,另一邊大肆抄底。顯然,在樓市冰封期,誰掌握的現金流多,誰就能獲得市場的主動權。(更多參閱《大肆降價,瘋狂抄底:萬科在打什麼算盤?》)

相反,某些負債高企的開發商,正面臨著進退維谷的尷尬。不僅發債接連遇阻,在資本市場融資也不順暢,現金流一直為負,銷售回款不如預期,這般情景之下,就是降價,恐怕也無濟於事。

不過,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一切完全不同。

房價一旦出現大幅回調,不僅會帶來圍攻售樓處的社會穩定問題,而且會帶動土地市場轉冷,進而嚴重削弱土地財政,甚至影響到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效果,這就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利益動機所在。

當然,降價未遂,限制樓市回調,只能在統計數字上穩定市場,卻無法真正扭轉市場預期。強行讓開發商維持一個不可能有市場的高位,這不是呵護市場,反而是將開發商往火坑推。

顯然,地方政府只在乎土地財政的基本盤,不會在意開發商資金緊張所帶來的連鎖效應,更看不到金融風險和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大格局。

直擊:“降價未遂”,到底是誰在害怕房價下跌


03

房價維穩的底線

對這一輪樓市調控的判斷,我們之前就已給出八個字的結論:樓市冰封,房價維穩。

但同一個樓市,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主體,每個主體對“維穩”的理解並不相同。

對於購房者來說,明顯存在對壘的三個陣營:炒房族渴望暴漲,無房者渴望崩盤,剛需進退維谷所以,市場最容易受情緒波動,追漲殺跌。

相比而言,開發商隨行就市,漲的時候瘋狂推貨,跌的時候大肆促銷。這既是在市場摸打滾爬得出的經驗,也是在樓市變局期“活下去”的不二之方。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如前所述,更在乎的是土地財政、房地產拉動經濟以及防範維權事件的基本盤。所以,不少地方正在偷偷放鬆調控,以人才引進、政策調整之名,悄然試探宏觀調控底線。

相反,於更高層來說,經濟的發展大局、整體的金融風險才是第一位的。國內外環境日益嚴峻,消費增長動力有待提振,樓市高速運轉的發動機也需要休息。


直擊:“降價未遂”,到底是誰在害怕房價下跌


只要樓市調整不至於影響到銀行系統,降價不會對經濟增長帶來進一步的負面影響,那就沒有任何理由放鬆調控。(更多參閱《史上最嚴表態來了,樓市調控能否打破“三年定律”?》)

這正是新華社評論強調“決不允許樓市調控半途而廢”的用意所在。

04

博弈的棋局

所以,未來房價的走勢,既取決於國際宏觀環境的變化,也有賴不同主體的利益博弈。

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財政和房地產依賴的推動下,勢必反覆試探調控底線,不斷以政策微調來達到局部寬鬆的目的。

相反,對於更高決策層來說,在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工具中,刺激基建是其一,大減稅是其二,深度改革是其三。除非這三大武器未能起到效用,房地產就不會被輕易啟用。

所以,就短期而言,房價大跌不會被允許,但適度調整是有可能的。

就長期而言,樓市的未來,則取決於經濟、人口和城鎮化的基本盤,空間並非沒有,但這早已不是悶頭狂奔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