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來臨的時候 才知道軍人所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 才知道軍人所在

軍人,是一個特殊群體,是築國之基。在五六年代時的群眾擁兵熱情是極其高漲的。那時百姓都在說“吃菜要吃大白菜,嫁人要嫁解放軍”這就在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群眾的觀念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改變了,長時間沒有硝煙的和平年代帶給人們幸福的同時也消去了人們對那風中血腥味的記憶。這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一個逐漸富強走向強盛的中國,人民富起來了,城市繁榮起來了,但是軍人的生活質量和地位卻早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災難來臨的時候 才知道軍人所在

軍人,本該是一個國家的“掌中寶”,一個本應當是被主人極為珍惜的寶劍,但如今的人們的一句話“不打仗,當兵的有什麼用?老百姓花那麼多錢,養兵、練兵有什麼用?”徹底凍住了軍人們的心,還好,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國防安全,重於泰山。民無國將如何?那樣的人民是遺民,是沒有無家可歸的遊子,別等體會到那種寂寥時才會響起軍人。

災難來臨的時候 才知道軍人所在

其實軍人的立場是很艱難的,他表現在外界前的每一秒鐘都需要謹言慎行。還記得今年的天津爆炸案,消防戰士的故事我每看一次我都會心酸,當他們即將奔赴火場,誰都不知自己的生死的時候還需要擔心外界的看法。記得事件發生後,網上的評論是覺得消防戰士們很傻,那種情況還衝進去,個個都站在高姿態的角度批評指揮員的失職,但他們是否想過,如果當時戰士們沒有衝進去救人,輿論又將如何?說不準第二天的新聞頭條就是消防戰士見死不救,視群眾生命利益於不顧。人心可謂,軍人真的很難。

曾經還會經常聽到“嫁人嫁當兵,老實,肯幹”,但如今的現實社會,軍人的權益越來越來跟不上社會的節奏,漸漸的成為了“屌絲”,成了這樣的形象“傻大兵!窮當兵的!”。官兵們脫單越來越難,並不是說軍人的能力差,而是條件和社會上的其他職業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差距。其實有了配偶的官兵們也依舊面對著一連串的問題,轉業安置難、家屬就業難、子女上學難就成了壓在他們身上的一座大山。

災難來臨的時候 才知道軍人所在

軍人,是責任的代言詞,而責任相對的就是權益。軍人所擔負的責任是繁重的,可如今與權益之間的關係卻是反比,這樣寒的不僅僅是軍人的心,寒的更是那些倒在振興中華道路上的先驅們的心。

別等災難來臨了,大家才想起軍人。

災難來臨的時候 才知道軍人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