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爲人知的地下樂隊

有時候地下樂隊會遇到一些奇怪的提問者。比如一個剛剛從李亞鵬或孫悅那裡回來的戴藍色窄幅墨鏡的娛記,懷裡還揣著企宣通稿和紅包,突然被編輯派去採訪這幫憤怒青年,他/ 她因此興奮,對對方的髮型、收入、性態度和祖籍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嘗試著打聽認不認識吸毒者,以及打算什麼時候被全國人民接受……結果通常是這樣:那個儘可能客氣的被採訪者終於得到釋放, 在背後大罵這個呆鳥,而呆鳥回家去寫了一篇稿子,說好有個性,原來搖滾樂不光是憤怒啊,原來也有愛。

憤怒是因為愛,這個道理好像並不被普遍接受,因此又出現了以下的情形:一個人去採訪左小祖咒,剛問完你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就被對方反問:你聽過我的音樂麼?什麼?沒有?現在聽一首吧,戴上耳機,我給你開大音量。該記者聽了五遍,說聲謝謝再見,慌忙回家了。

交流開始了

不為人知的地下樂隊

如果大家對藝術家的興趣集中在姓名、花邊和愛好上面,那麼地下樂隊有理由讓大家失望, 甚至說對不起我沒法回答你的問題,我是混地下的。人們於是知道,地下那片的風景比較封閉,對出名的誘惑愛理不理,說話不客氣,眼神和打扮都是古怪的,他們的價值觀和大家不太一樣……以此推理,想扮酷的孩子只需要把自己弄得又窮又嚇人還拒絕被瞭解,就夠了。但從邏輯上看,這實際上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社會真的還有一點空間留給懷疑物質主義的人,留給愛好不同聲音、奢談自由的人,留給固執地堅持自己想法的人, 那麼他們產生不同的美學,並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就很正常了,他們會繼續拒絕那些浮光掠影的瞭解,因為那其實不是溝通而是扭曲。

好在交流開始了。地下樂隊希望人們關注他們的音樂而不是生活狀態,這要求並不過分。越來越多的人撞到了地下搖滾的槍口上,有人砸吉他給大家看,有人裸奔未遂,很多不被習慣接受的髮型和服裝出現。當然,這只是一般的搖滾樂演出,地下的還沒有來。住在萊茵河聲場、開心樂園、豪運、CD Cafe、火山、橡樹、藏酷等酒吧附近的人發現,那些定期不知從哪些角落鑽出來的怪人中,也開始出現一些可以允許進入寫字樓和政府辦公樓的面孔,他們是某人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以及看了報紙後心血來潮的週末夜行人。有時候,像崔健這樣的巨星,在幫助新興中產階級懷舊之餘,也會帶“舌頭”、“病蛹”、“扭曲的機器”這樣的地下同行一起玩,他們暴露在以寬容和善於接受新鮮事物著稱的人群面前,而後者,雖說沒空去創造什麼,但還算有心情看個究竟……當然,更多被荷爾蒙和廣告拉到搖滾偶像附近的觀眾,在欣賞“瘦人”的活蹦亂跳和“唐朝”的傳奇光環之餘,也接觸到了偶像的反對派。

地下樂隊甚至在網站的宣傳活動中進入了十幾所高校。人們詫異、好奇、反感或激動,剛剛把他們淡忘,又遇到了轟轟烈烈的演出季節,地下樂隊突然遭到前所未有的曝光,來自馬來西亞、港臺、歐美和祖國大陸的記者把採訪機伸到了他們集中居住的地方,並率領觀眾進入了狹小、轟鳴和煙霧騰騰的演出現場。那個漸漸成熟起來的地下文化,一邊自己組織演出、自己發行唱片、自己分享快樂,一邊也開始向陌生人作出相關的解釋,例如,噪音經過控制,早就是音樂的一部分了;例如,不唱自己的歌的樂隊根本就是娛樂而不是表達……

娛樂和表達是兩回事

不為人知的地下樂隊

是的,娛樂和表達是兩回事。幾個地下樂隊在銀川一體育館演出,主持人笑眯眯地請“舌頭”的主唱向寧夏人民問聲好,該主唱感到莫名其妙,慢吞吞地自行下臺,走人了——接下來他聽到兩個工作人員談論第二支登臺的樂隊:“啊呀,比剛才那個還難聽!”很遺憾,地下樂隊並不是為了讓別人感到不適才組建的,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想法和別人不一樣,那麼你是一意孤行呢還是適應環境呢?選擇前者,就只好也選擇了地下。真實的事物總是各不相同,並不一定適合娛樂,地下樂隊開始獲得更多的機會與社會習慣的觀念發生衝突了,並且,以自己的方式。

“他們為什麼不作一點小小的讓步,打扮得通俗一點,把旋律做得好聽一點,多上上電視, 讓更多的人瞭解呢?”那麼他們又為什麼要做這一點小事,為了更小的目的?地下作為後果, 有一個前因就是,我們應該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生活,哪怕別人不喜歡,我們應該在我們自己的美學上前進,哪怕被主流的美學徹底否定。在《北京青年報》這樣的大眾媒體上,人們看到地下樂隊的演出預告,那些名字本身就夠不合作, 多數跟憤怒、偏激和怪誕有關,這不夠和諧,但是那些名字的主人認為,這刺激性、不常見、有危險的東西自有其合理性,只不過,長期被單一和僵化的另一種東西給掩蓋了。何況——再說一遍——憤怒是因為愛,人們習慣了把不滿停留在牢騷上,社會就完蛋了。

在一些人看來陽光明媚的東西,被說成是地下和陰暗的角落,實際上,不就是不同的觀念麼?地下樂隊有時候也會問,為什麼不能文身? 為什麼要相信廣告?為什麼一定要結婚?為什麼一定要在電視機前睡得昏死過去?要我說,那些不拿自己腦袋想事的人,那些沒有勇氣實現自己願望的人,才是陰暗的角落啊。

不為人知的地下樂隊

寧願活著

以前的搖滾樂,給了大眾一個錯覺,好像這種娛樂方式僅僅是因為太陌生,才沒有得到群眾的喜聞樂見;現在搖滾樂內部的鬥爭呈現出來, 地下樂隊說,就算娛樂,也要在顛覆性的規則中娛樂——顛覆古典音樂的高高在上,顛覆傳統聽覺的四平八穩,顛覆人云亦云,顛覆人造明星對我們心智和感情的汙辱,顛覆不創造和不自由, 顛覆體制化對生活的滲透,顛覆沒有尊嚴的人性,顛覆裝飾和模式化的聲音對真實的篡改,顛覆沒有活力的偽健康偽文明……

所以地下樂隊並不僅僅是沒有出名的樂隊。以前那些苦盡甘來,終於做了符號式明星的同行,既然已經不再進取和堅持,就可以認為他們從來也沒有地下過。地下樂隊是態度強硬,音樂界於主流搖滾和先鋒音樂之間的樂隊,讓很多人聽到作品是他們的願望,他們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風格和激情,這值得堅持。首先,不論是強調生活態度、社會理想,還是強調藝術探索、形式冒險,地下樂隊都在強調被主流捂住了的東西,強調,就顯得極端,但這極端在他們看來,卻又非常正常——不就是從常識和規矩中返回到自然和本性中去嗎?

“在你的壓力下我寧願死而不是活著,在你的設計下我寧願死而不是活著。……在你的社會價值觀下我寧願死而不是活著,在你的傳統之下我寧願死而不是活著。但我還是寧願活著。”這是瑞典樂隊Refused(拒絕)的幾句歌詞。你是覺得有種呢還是覺得不妥?你是覺得新鮮呢還是覺得危險?你是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呢還是覺得遙遠和幼稚?總之地下樂隊是寧願活著的,但要活得有意思。希望這不是與你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