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陷入了內戰、共和、復辟的大動亂中難以自拔

1608年12月9日,在英國倫敦的普賽路面包街上,一所門前掛有雄鷹展翅狀標誌的事務所裡誕生了一名男嬰。在隨後的年代裡,英國陷入了內戰、共和、復辟的大動亂中難以自拔,人們不曾想到,竟是昔日的這名男嬰日後所主張的自由思想可以引導他們走向光明。但是,歷史是公正的,人們永遠記住了這位偉大詩人和政論家的名字——約翰·彌爾頓。彌爾頓的父親思想開明,信奉新教,曾就讀於牛津大學,興趣廣泛,文化修養很高。母親性情溫和,喜愛詩歌。生活在這樣一個物質殷實而又充滿自由文化氣息的家庭環境中,彌爾頓無疑是幸運的寵兒。在父母精心為他安排的求學之路上,彌爾頓如飢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

英國陷入了內戰、共和、復辟的大動亂中難以自拔

他天資聰穎,領悟力、記憶力極強,幼年時就熱愛詩歌,能夠流利背誦荷馬的詩作。彌爾頓12歲時,父親送他進入聖保羅學校。聖保羅中學的校長是牛津大學聖體學院的文學碩士亞歷山大·吉爾,他為學生選取的教材中有很多英國詩人的詩作選段,這大大提高了彌爾頓的詩歌鑑賞能力。同時,彌爾頓的家庭教師除了有著深厚的文學造詣以外,還是一名清教神學家,這對引導彌爾頓的宗教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625年,彌爾頓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彌爾頓父親的初衷是希望彌爾頓在這裡可以接受到自由的學術氣氛的薰陶,可是事與願違,彌爾頓的導師卻是竭力要求學生走學究式的治學路線,這與彌爾頓一直以來接受的開放自由的教育正好相悖。彌爾頓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固定的教學模式大膽地進行反抗,因此受到處分被迫停學回家。雖然後來校方為彌爾頓更換了導師,彌爾頓也得以重返校園,但是劍橋的魅力在他的心中已經大打折扣。

英國陷入了內戰、共和、復辟的大動亂中難以自拔

1632年,彌爾頓取得了碩士學位。面對當時國教日趨反動的情況,彌爾頓放棄了謀求教會牧師職位的想法,認為自己要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業,更加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積累。於是,他隱居到父親的鄉間別墅,潛心閱讀,在前後6年的時間裡,他學習了多國語言,廣泛涉獵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學科的經典著作,同時致力於詩歌創作,一時間《快樂的人》、《幽思的人》、《利西達斯》等短詩成了他早期的名篇。1638年春天,彌爾頓告別家人,開啟了人生新的征程——遊歷歐洲。彌爾頓首先來到巴黎,在這裡他受到盛情款待,並結識了荷蘭法學家、國際法的鼻祖格勞修斯。隨後經尼斯、熱那亞來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在這裡他參加集會,以文會友,與眾多人文學者、藝術家進行交流,他的詩歌也受到了高度的讚譽。在這裡彌爾頓見到了被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的科學家伽利略。

英國陷入了內戰、共和、復辟的大動亂中難以自拔

伽利略為科學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和他堅持真理的信念令彌爾頓敬佩不已,面對當時已經雙目失明、垂垂老矣的伽利略,彌爾頓百感交集,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此時的彌爾頓未曾想到多年後自己也有著同樣的命運。正當彌爾頓拜別伽利略,準備繼續旅行之時,傳來了英國即將爆發革命的驚人消息,彌爾頓聽聞,匆匆回國,意欲積極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從此,彌爾頓的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轉折。1641年,彌爾頓回到英國,他站在清教徒的立場上,選擇政論和小冊子作為他的武器,向封建王朝的國教和政體開戰。一年多時間,他就發表了五本關於宗教自由的小冊子,在社會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1641年,33歲的彌爾頓終於奉父親之命,與17歲的瑪麗·鮑威爾結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彌爾頓與瑪麗婚後的相處並不和諧融洽,僅僅一個多月瑪麗便回了孃家。這令彌爾頓情緒異常激動,他接連發表了四篇論離婚的小冊子,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婚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就連結婚戒指上都刻有“神賜予的,不可分開”的字樣。彌爾頓的叛逆宣言受到了世人的恥笑和攻擊,就連它的出版都受到了政府的壓制。雖然後來彌爾頓與瑪麗在眾親友的撮合下重又和好,但是這次婚姻的遭遇為彌爾頓以後的婚姻生活種下了不幸的種子。之後,彌爾頓又有過兩段婚姻,雖然與第三任妻子也曾有過短暫、溫馨的生活,但是他與三個女兒之間的矛盾仍舊讓他煩惱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