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俄國老兵勸新兵在戰場上儘量別戴鋼盔,這是爲什麼?

羽評郡主


鋼盔,關鍵時候能保命,不過,對二戰的蘇軍來說,相當時候卻是比較大的累贅。

在戰場上,鋼盔幾乎就是如影隨形的士兵護身符之一,畢竟,流彈、濺起的石子、炸彈碎片等等都可能讓士兵瞬間掛了。

好在有鋼盔,護住了腦袋,減少了傷亡,簡直就是聖母瑪利亞隨時護身。

蘇聯軍隊在二戰前後先後普遍列裝了1936式和1940式鋼盔,包括戰後蘇聯幾代鋼盔都有它們的痕跡。

不過蘇聯式的“皮實”在鋼盔上也展現的淋漓盡致,1940式的鋼盔竟然超過了4斤重,而同時期美軍使用的M1鋼盔只有2斤多

不管是蹲戰壕還是打實戰,頂著這麼一個鋼盔實在不舒服,時間一久,腦袋也累,身體的機動性受損

那時的蘇軍的飲食也很一般,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很多士兵都吃不飽,這麼重的鋼盔,消耗了許多不必要的體力

還有一個因素,由於材料的問題,蘇聯的冬天又太冷,士兵們冬天戴這種鋼盔,得先在裡面墊一層東西,不然頭皮很容易粘在鋼盔上,而到了夏天,戴這種鋼盔又太悶熱了,很難受。

由於靈活性受損,許多士兵因為鋼盔而死,漸漸地,很多老兵就索性不戴這種鋼盔,而是選擇船形帽或者大蓋帽,甚至啥也不戴。

一些老兵,看到遇上戰鬥就把鋼盔扣在腦袋上驚慌失措的新兵,就忍不住要嘲笑他們。

一名叫科瓦洛夫在的蘇聯老兵在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是一名中士,他說:我們對於那些新補充的新兵,狠狠地嘲笑了,因為他們個個都戴著鋼盔,我對他們大喊,誰戴鋼盔誰就是膽小鬼,中了子彈是你的運氣不好,現在,小夥子們,把鋼盔放下來。

雖然老兵們的話有些大大咧咧,但確實有著戰場的現實考慮:戴著這個鋼盔,腦袋扭動很不靈活,很妨礙戰場觀察和戰術動作,

對於蘇軍士兵的衝鋒和單兵作戰很不利,也加大了體力消耗,反而容易送命。

對於老兵們來說,還不如不要戴鋼盔,這樣能更好地觀察和跑動,生存概率大大提升,畢竟,機動和靈活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老兵們經常勸新兵們,儘量別戴鋼盔。

戰後,許多老兵回憶說:自己的鋼盔重的簡直要把腦袋給壓斷了,感覺頭上就像壓了一個大鐵陀,很難受,根本無心打仗。

新兵們,即使不聽老兵的勸,一般在打了幾仗後,也漸漸地不怎麼戴鋼盔了。

又過了很長時間,直到俄軍裝備了新材料的新式頭盔,士兵們對鋼盔的抵制才大大降低。

當然,在1980年代複合材料、特殊材料出現之前,鋼盔就是鋼材料,一般步槍彈都能打穿,但在傳統戰場上,好歹能防住炮彈碎片、飛濺的石塊等致命傷,這對於純粹填人頭的戰爭非常重要,多個人就是多個戰鬥力。所以,不管德軍、美軍之類,在戰爭中都是規規矩矩地戴好頭盔,不過他們的鋼材材料相對蘇聯的更好一些,更輕一些,俄國人則更多的是拼“戰鬥民族”的銳氣。


雲中史記


這個指的是二戰蘇德戰場嗎?現代戰場簡直不可能,雖然不知道這個流言的真假,但是戰場上戴頭盔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根據美軍統計,僅僅因為戴頭盔,美軍在二戰中的傷亡就減少了近一半,那麼俄國老兵為什麼勸新兵不戴頭盔呢?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只能做出以下猜想。

往好了想

第一、俄國戰場太冷,鋼盔直接和頭皮接觸很可能因為溫度過低而粘在一起,這樣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還不如直接戴個棉帽來的實在。

第二、俄國鋼盔太重,士兵脖子受不了,會影響士兵的舒適和靈活性,戰鬥力會減退,還不如光著膀子,喊著“烏拉”衝鋒好使。

第三、二戰中的頭盔表面光滑,容易反光,這在蘇德戰場很容易被狙擊手發現並爆頭。

往壞了想

第一、蘇德戰場最惡劣的時候,蘇聯大片工業區被佔領,軍工生產損失大半,有時候人手一把槍都做不到,更別提鋼盔了,老兵可能是為了保證自己戴頭盔,不願意讓新兵和自己搶奪有限的資源,所以才使壞假意告訴新兵不戴頭盔的一萬種好處。

第二、蘇德戰爭打的太苦了,老兵無處發洩,心理狀態已經接近變態,只能拿新兵來發洩,讓他們去當炮灰,看著他們死去。


軍史吐槽君



題目中的問題有些奇怪,要是老兵苦勸新兵不管鋼盔戴著有多難受也一定要戴這才是正確的,反之相勸一定是有仇希望這些年輕人掛的快點。

鋼盔自一戰出現至今經過不斷地改進變化其作用在多個戰場上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驗證,佩戴鋼盔的死亡率遠遠低於不戴鋼盔的傷亡。鋼盔其實在近距離並不能抵擋步槍子彈的貫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鋼盔在近距離的確無法有效的保護頭部,但是對於流彈、彈片、被炸起的碎石等的防護還是非常有效的。



在戰場上因為頭部中彈而傷亡的只是一個小的數字,但佩戴鋼盔的士兵能大大降低頭部受傷死亡率,今天的頭盔已不再是笨重、厚重的鐵皮,士兵戴在頭上非常的難受,而是複合材料製成的重量輕、舒適感強而且美觀的新型頭盔。


上戰場一定要帶上頭盔!!!!!!???


冰雹藍天


二戰時期俄國老兵M.科瓦洛夫回憶稱:“我們當時笑了那群新兵,一個個戴著鋼盔,我還說誰帶鋼盔誰就是膽小鬼,被擊中說明你們運氣差!”

俄國老兵之所以這樣說也都是經驗之談,並非是忽悠新兵,對他們的生命不負責,相反更像是一種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他們,戴著這種鋼盔的缺點。

如果現在翻看二戰時期俄國老兵的照片,會發現他們的確不怎麼帶鋼盔,反而戴布帽的比較多。這又是為什麼?

(大多戴布帽)

有人說是因為俄國當時生產力有限,沒辦法供應這麼多的鋼盔,其實不是的,俄國的1940年式的鋼盔產量很高,完全可以滿足士兵們的需求,並且也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鋼盔有個通病,那就是太大太笨重,據瞭解,當時的俄國鋼盔重量超過了4斤,相比美軍使用的M1鋼盔重了一斤多,別小看這一斤,戴起來感覺完全不一樣。

俄國老兵會跟新兵說為什麼不戴鋼盔,正是因為在戰爭中鋼盔太重限制了自己的行動和靈活性,尤其是帶上去之後沒多久整個脖子都覺得扭不動,完全妨礙戰場上的觀察和戰術實行,降低士兵的靈活性的同時還大大消耗了士兵的體力。

俄國老兵認為戴上這樣的鋼盔反而容易戰死,當然如果能有更好的鋼盔的話,就另當別論了。

除了鋼盔的以上缺點,還有個就是這種鋼盔夏天戴著很難受,天氣炎熱,有的士兵因為長時間沒有及時脫下來清洗,導致後面很難拿下來,有的士兵頭皮很容易與鋼盔粘在一起。

冬天戴同樣很麻煩,因為冬天要先戴上棉帽或者布帽,之後再將鋼盔戴上去,就像俄國老兵說的,穿戴成這樣完全就是去送性命。

事實證明,老兵是對的,幾場戰爭下來,新兵也逐漸不戴鋼盔了。

直到後面講鋼盔的材料以及新型鋼盔的投入使用,才逐漸有士兵戴上鋼盔,畢竟在保證不降低身體靈活性的情況下,戴上鋼盔還是有必要的。

(新鋼盔)


羽評郡主


蘇聯士兵私自戴鋼盔,將被視為怯戰,而被處決。

蘇聯紅軍的軍帽普遍為布帽,比如著名的布瓊尼帽和船形帽。

1930年代,為與國際接軌,蘇軍鋼盔出現,分別仿製美軍和德軍。

雖然蘇軍也配有鋼盔,但和美軍,德軍相比,蘇軍士兵仍喜歡布帽,原因如下:

蘇聯紅軍嚴格禁止士兵私自戴鋼盔,將此作為怯戰的表現,是要執行槍決的。士兵鋼盔通常拴在揹包上,只有面對重火力壓制和空襲時,士兵在軍官的允許下,才能戴鋼盔。有的士兵戴鋼盔,會將布帽摘下,別在腰後;有的士兵則直接把鋼盔戴在布帽上。

當然,蘇聯紅軍中的炮兵可以不需要軍官的允許,自行戴鋼盔,因此在很多戰爭片中,往往能看到蘇聯紅軍的大部隊,一部分戴鋼盔,另一部分戴布帽。

另外,二戰中的鋼盔並不能起到很大的防護作用。

而且蘇聯冬季寒冷,布帽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夏季天氣炎熱,沉重的鋼盔遠沒有布帽輕便實用。


五味社


可能俄國老兵認為戴鋼盔只有護頭一個好處,但卻有其他別的劣處,這樣一比較,所以有經驗的老兵則認為不帶的好。


在戰爭中,鋼盔有些時候是能救命,畢竟當槍打中頭部時,鋼盔多少能抵擋一下子彈的那股衝擊力,救士兵一命。

鋼盔有保護性能這毋庸置疑,但同樣也有它的弊端。

鋼盔要救人命,能防彈,自然要做的厚、硬一點。要做到這兩點,鋼盔自然會相當的重。一個鋼盔差不多有四公斤重,打起仗來,頂著四公斤的蓋子在作戰,不僅重,會讓士兵感覺很難受的。

鋼盔不可能和每個士兵頭的尺碼一模一樣,這也導致很多士兵鋼盔帶著不合適,在戰場上跑動的時候,還得用手扶著頭上的鋼盔,不扶著會相當難受。而在戰場上手是端槍的,突然拿出手來扶鋼盔,這不被敵人掃死麼。

鋼盔太重,會很礙事,不僅消耗士兵體力,還會一定程度上讓士兵的靈活性受到限制。在戰場上士兵的靈活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單兵作戰能力,靈活性受到限制,戰鬥力自然無法發揮到最佳。

新兵本來就是菜鳥,不靈活,上戰場也容易緊張,若還帶個這樣笨重的頭盔,那就更加會受影響了。


而且鋼盔密不透風,透氣性很差,也讓人很難受。夏天不用說,又熱又悶,徒增煩惱。冬天這是鋼作的,保暖作用也不好。

其實戰場是打仗,又不是專門爆你頭,被爆頭只是有概率而已。敵人沒那麼挑剔,他們能打中人就行了,不像遊戲裡會想著專門爆你頭。若士兵為了保護頭部,讓自身失去靈活性,發揮不了本身的戰鬥力的話,那可能大概率被敵人打中的就是自己的身體了。保護了自己頭部,讓自己身體更容易受到傷害,得不償失啊!


以上全是我個人猜測,除了這些,我實在是想不出老兵為何不讓新兵帶鋼盔……


夏目歷史君


首先頭盔的防護作用毋庸置疑,這個問題如果有前提就容易弄明白了。

在兩軍正面交戰過程中肯定佩戴頭盔為好,要不炮彈爆炸掀起的一塊石頭弄不好就讓你的小命的嗚呼哀哉了。

但在一些特種作戰時,如偵察、滲透、突襲、反恐這類低烈度、非常規作戰的情況,各國的特種部隊老兵確實是有很多不帶頭盔的(尤其是精銳的俄國毛熊),而是根據情況選擇光著頭、戴頭巾、戴遮陽作用的奔尼帽之類的實用性裝備,即使為了安裝附加裝備寧願用沒有防護作用的抗衝擊頭盔,也不帶普通頭盔。

在一些特種近距離作戰中頭盔的防護作用有限,又基本不用防破片、流彈。其次頭盔現雖然在材質、設計上進步很大,但在舒適度、便利性、視野各方面怎麼比不上光著頭更方便。何況特種作戰很多情況下講求是先敵發現,先行制敵的致勝原則。頭盔的防護作用與作戰的實際需求之間有所矛盾時,老兵會根據情況選擇不帶頭盔是很正常的。


阿呆的老大


鐵血上某大神說我軍解放前不帶鋼盔是真沒有,在朝鮮不帶是美軍炮火太強帶也沒大用,在越南印度是他們炮火太少沒必要帶,真需要帶是兩山輪戰。炮火不多也不少。同理適用於衛國戰爭,德軍的炮火你帶不帶鋼盔沒啥區別


重黎5


不太可能吧,這個問題就像別人告訴你面對持槍歹徒別穿防彈衣一樣的滑稽,自從某位躲炮彈的士兵把鐵鍋頂頭上躲過了橫飛的幾塊流彈片保住性命之後,後世但凡鋼鐵產量合格的國家,基本上都會給士兵配上個頭盔的(現代換成了凱夫拉材料或者複合材料)。一頂頭盔隨小,但卻讓士兵在戰場上的存活率提升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作為上過戰場的老兵,都只會勸新兵戰場上不管出現任何情況,要低頭矮身,不跑直線,戴好頭盔的吧?除非沒有頭盔發或者和那人有仇才會勸人不戴頭盔上戰場。即便是作為戰鬥民族的毛子,其能戰鬥,好戰鬥不假,但不代表無腦吧?畢竟能戰鬥的毛子才是好毛子,掛掉了的話還戰鬥個毛線!


一念燦若煙華


陣地防禦鋼盔有很好想防護性,主要是彈片及被爆破濺起的碎石,攻擊時鋼盔重量大運動起來很不便,射擊時還影響瞄準的效果,帽沿有很好的遮陽效果,而鋼盔沒有,現在的防護頭盔多是複合材料,重量輕在戰術動作過程中隨動性好,便於攜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