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都吃什麼肉?

浦昕強


先說一種特殊的――人肉,不論是夏商周還是春秋戰國,都有關於吃人肉的記載,三國時期以人肉做軍糧更是普遍現象,在饑饉之年,易子相食的現象也十分普遍,這是一種特殊情況。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正常情況下,還是豬、牛、羊較為普遍,豬被馴化家養的年代還是比較早的,從古代文字“雞豚狗彘之畜”就可見一斑,其中“豚”是小豬,“彘”是大豬🐷,因此古人吃豬肉應該是比較普遍的,雞肉和狗肉也有一席之地。

古人不吃牛肉嗎?不能說不吃,但吃的比較少,因為在古代耕牛是戰略物資,在生產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說漢初馬匹缺少新人們不得不以牛車代替。


因此,封建社會普遍都對耕牛的生殺有專門的法律規定,甚至說吃牛肉是可以蹲大獄的行為。

當然,還有一些靠山吃山的獵人,可以打一些超出豬、牛、羊和雞的範圍的肉食品,比如說野兔、鳥類甚至說大型的食肉性動物虎、豹、熊一類。

當然,古代吃肉是一種奢侈行為,只有富貴的人家才可能有肉吃,比如說“肉食者謀之”、“肉食者鄙”的話,顯示出了普通人家吃肉的現象應該很少,吃肉也是一種階層身份地位的表現。

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古代南方由於河汊縱橫,魚類出產較多,因此南方的百姓還是可以吃點魚改善改善生活的,北方人則以祝、牛、羊為主,這種差異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


歷史三日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容易的告訴你,古代的中國人:幾乎不吃肉。

中國古代的肉,主要是牛肉、豬肉、羊肉、家禽、魚肉。

其中,牛肉就別做夢了,在絕大部分朝廷,殺牛都是重罪。

豬肉,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有錢人更是不碰。一是古代閹割技術不行,豬肉有異味,另外就是根據中醫理論吃豬肉對身體不好,是所謂低級食物。

羊肉,古代養羊需要牧場,這樣羊肉才好吃。但中國北方牧場多控制在少數民族手中,所以普通老百姓吃羊肉很難,羊肉屬於高檔食品。

水滸中,酒保說了一句我們只有羊肉,就被李逵差點打了。為什麼呢?因為羊肉是高級肉,李逵覺得酒保詢問是瞧不起他,認為他吃不起這種肉。而宋江用羊肉招待李逵,也是一種厚待的意思。

魚肉很好,可惜除了魚米之鄉以外,鮮魚不能長時間保存,做成魚乾又需要寶貴的食鹽,所以吃的仍然不多。

那麼說來說去,也就是吃家禽相對多一些。但養雞養鴨都需要飼料。即便所謂的走地雞,也不可能單純在外面吃小蟲,不然很難迅速長肉。而養雞需要的飼料,也不算少,一隻大雞一天需要為1兩。養雞都是養一群,這樣養到大也會用不少飼料!所以,養雞養鴨只能在豐收的年份才能養殖。

但中國古代荒年很多,所以更多時候老百姓不會養這些東西,寧可先吃飽肚子。

所以,中國古人以素食為主,吃肉是很少的。

對於水滸好漢來說,最爽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了,因為老百姓吃肉不容易。


薩沙


有網絡熱文竟然宣稱中國古人不吃肉,真敢說,就不知有沒有真敢信的?

一個不吃肉只吃草的民族,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風雲中,驅趕走一波又一波只吃肉不吃草的遊牧民族?能打敗一個又一個以肉食為主的強悍的少數民族?稍微動動腦筋,也不會有這種結論吧?

原始社會,逮著啥吃啥,人肉都吃,啥肉不吃?

只要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從原始社會開始,原始部落的人每天主要工作不就是打獵嗎?不就是逮著啥吃啥嗎?那不就是以吃肉為主嗎?而且原始社會初期,部落之間的戰爭,原始人把戰爭看的和打獵是一樣的,主要的就是的目的就是搶人,搶人幹嘛 和逮動物一樣,為了吃肉,吃不完的,養著當奴隸,這就是奴隸的來源。後來,有些逮著的動物一時吃不了,聰明的人養著養著不就有了畜牧業?畜牧業時的古人養的那些豬呀、狗呀、羊呀、牛呀、馬呀、雞呀……不是為了吃肉,難道是為了當寵物?在中國歷史傳說的三皇五帝中,燧人氏鑽木取火,“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火的發現,讓人食肉更放心了。



奴隸社會,啥肉都吃,牛肉為貴

到了奴隸制社會,肉還是每餐必備。當然,等級社會,奴隸有沒有食肉的資格,還真不好說。貴族不用說,平民是肯定要吃肉的。

史書記載,每到重大禮儀活動,比如祭祀社稷這樣的活動,天子用太牢,就是在鼎裡放上牛羊豬。


諸侯用少牢,就是在鼎裡放上羊豬。可見,牛羊豬是常吃的肉,而牛肉更高貴一些。

史書記載商末周初人姜子牙出世時,家道中落,不得已幹起了宰牛賣肉的行當。歷史文獻中這樣記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七十歲的姜子牙宰牛賣肉,應該不是賣給奴隸主貴族,而是是賣給平民的。有需求就有市場,可見那時人們吃肉也是個常態,牛肉也不是貴族的專利。

再後一點,《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個叫丁的大廚為什麼把殺牛的技藝練的那麼出神入化,除了愛思考,就是殺的牛多。


孟子也說“君子遠庖廚”,因為庖廚充滿了殺戮和血腥。由此可見,奴隸主貴族是經常吃肉的。正因為如此,人們也把貴族叫“肉食者”。

中央集權社會,啥肉都吃。

秦漢時期,有幾個出身低微的名人,出名前的職業很有意思。秦末漢初的大將軍樊噲,是個殺狗賣肉的,可見那時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吃狗肉是個常態。鴻門宴中,樊噲闖帳,項羽賞賜他一個生豬前腿。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成為國舅之前是個殺羊賣肉的。和他同時期的大家都很熟悉張飛,是個殺豬賣肉的。這說明,狗肉,豬肉,羊肉,是那個時期老百姓們常吃的肉。


除此之外,山珍野味,逮著啥,照樣吃啥。《三國演義》中,曹操不是吃到鹿肉,趕快給關羽送一塊嗎?說明鹿肉和現在一樣,也是一個稀罕物。

唐宋元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肉還是以牛羊肉,豬肉為主。小動物肉雞鴨魚肉,狗肉有啥吃啥。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鄉下的老朋友殺了只雞,就可以請客吃飯了,可見鄉里人的樸實。

《水滸傳》裡的好漢們下館子最常要的就是二斤牛肉。有時也吃羊肉。魯智深在五臺山時,下山偷吃了狗肉,喝多了酒,回去撒酒瘋,把廟門的柱子打斷了。

有人說農耕文化禁止宰牛,因為牛是勞動力,這個說法是不錯的,但是不準宰牛並不禁止吃牛肉呀。不準宰牛和不許吃牛肉那是兩碼事。如果耕牛很多,勤勞的牛死後,對人的最後貢獻就是它的肉了。但這也造成了牛的身價的提高,牛肉的地位尊貴。

北宋的蘇東坡,是個美食家,也就是個吃貨。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雞……蘇東坡說,人們輕視豬肉是因為不會做,做得不好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我覺得還是因為豬肉太普遍了。物以稀為貴,養一頭豬,即使在古代,殺出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淨肉不成問題,一頭羊,即使在現代,最多也不過四五十斤而已。牛因為不許宰殺,牛肉就更稀罕。

有一種肉,我要特別提一下,那就是狗肉。狗是原始人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也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只是到了宋徽宗時期,有一個諂媚的傢伙,因宋徽宗屬狗,建議禁吃狗肉,昏庸的宋徽宗竟然同意了,因此有一段時間狗肉是禁食的。但民間愛吃狗肉的人,恐怕還是照吃不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才有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說法。



狗肉也算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歷史悠久。

總之,原始時期,人們早早馴化的動物,從古到今都是人們常吃的肉食。

有人臆想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老百姓只知種地,吃糧食,不吃肉。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跑時碰到住在鄉間老朋友呂伯奢,呂伯奢讓兒子們殺豬宰羊招待曹操。可見那時普通百姓,家家幾乎都養豬養羊的。這種情況,即使到了幾十年前的中國鄉村,都是一樣的。誰家的小院裡沒有喂幾隻雞,養一兩頭豬?好一點的,養幾頭羊,餵養一頭牛,才有農家氣息。農耕社會,吃肉也是自給自足的。



煙花三月09


古人吃肉,有一種特別的習慣,【三國史】載,待貴客,非殺妻不為敬。可見當時大盛此風,【三國正史】載,劉備大業未成,常奔走於亂世風雨中,一日,獵戶劉安,夜幕之間,偶遇劉備,備有美名,安知備為貴人也,時家境貧寒,無有招待之物,安喚妻,禮之於備,二人遂歸內堂。劉安無力待客,夫妻為難,安曰:欲殺之待客,願否?妻雙目含淚,引頸受死。劉備食之,肉鮮湯美,曰:它日不忘小鮮肉。備天明登程,不見劉安妻,問之,安曰:昨夜殺之待君。劉備聞之,羞愧難當。後劉備說於曹操,操賞劉安千金。其實小鮮肉是劉備的版權,以前是專指殺之待客之人肉。當時以人肉待客就如今天的大餐,處處可見,不足為奇,【三國志 ,待客列傳】有詳細記載。三餐不缺人肉。

【本草綱目】亦有詳載,人肉去疾延壽。食人肉之風,唐朝猶盛,【唐史錄】載,李世民為秦王時,喜食人肉,為帝后,副宰相姜同爭厭僧弘道,曾上奏李世民,食佛僧可延年益壽,至此,唐朝大開殺戒,開始殺僧,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就是根據唐朝當時的風俗謠傳的,【唐宮秘史】載,唐僧獻己肉七斤六兩,李世民食之,贊其忠心,遂封御帝。唐僧為不讓此風繼續,騙李世民,去西天取不老經。唐僧告訴李世民不殺僧,才能取來真經,李世民信之。

古人食肉,講究頗多,土豪貴族,以食人肉而增其身價,孔子說:不知肉味,就是去學生顏回家作客,顏回家貧,殺雞待之,孔子不吃,顏回無妻,自己骨瘦如柴,無肉可取,心有餘力不足,孔子敗興而歸,再不到顏家作客。饅頭蘸人血吃,可以治病,近代作品也有記載。封建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專家學者也都認可的,可見古人以吃人肉為尋常事。


白這個顏色


按歷史發展進程,分三個階段來看古人都吃什麼肉。

首先確定人類是雜食動物,能吃的都吃,蛋白質主要從其他動物的肉裡得到。所以,人類從來都吃魚吃肉。



第一個階段是遠古時期,遠到不知多少年。原始人依靠捕魚打獵吃到肉,那階段,打到什麼吃什麼,沒有挑選,還茹毛飲血。

第二個階段是從先秦到隋唐的封建時期。這期間,人們有了個人財產,有了交換,有了市場買賣,於是有了野生動物的馴養,最早定型的是“六畜”:馬牛羊雞犬豕,隨後更多,有了六畜、六獸、六禽。

這個階段,吃肉有很多的規矩,不能隨便的想吃就吃。最早沿襲祭祀活動,祭祀用的六畜、五犧、三牲,完事後大家當場吃掉。然後形成規矩:天子通吃,牛羊豬肉都要。諸侯吃牛肉,大夫吃豬肉,士吃魚,老百姓吃菜。這是先秦時期的事,相當於現代的法律法規。為了確保什麼等級的人吃什麼肉,還對肉的獲取制訂了嚴格的制度:諸侯不許殺牛,大夫不許殺羊,士不許殺豬狗,庶人不許吃肉。

那時候還有了生產力的保護法令,即便你貴為一方諸侯,也不能隨便殺牛吃肉。到了漢代,更為嚴厲,朝廷明文規定,不準殺牛,違者償命。然後各個朝代沿襲下來,耕牛不能吃,除非生老病死。


第三個階段應該是開始於宋朝。前兩個階段可以看出,吃肉都是當官和讀書人的事,老百姓幹看著吃不到,只能吃六畜以外的肉。到宋朝就變了,那是個最富裕的朝代,儘管牛肉還沒開禁,其他的羊肉豬肉都放開了,尤其是豬肉,好養多產,老百姓才有了口福。特別是在蘇東坡等名流影響下,豬肉得到迅速普及,養豬業得到大的發展。

早年吃肉的規矩影響到現在。頭三名第一位的是牛肉,最貴,第二位的是羊肉,吃者最普遍,一碗羊肉湯喝了好幾千年,至今津津有味。第三位是豬肉。


普濟


看看宋朝就知道了,宋朝的經濟高度發達,商業尤其發達,是封建時代城市經濟的巔峰。“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在食物方面,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各種家畜家禽的養殖,都基本定型。看看宋朝人吃什麼肉:

1、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餅、東坡豆花等,都是蘇東坡的發明。被貶黃州期間,蘇東坡工資很低,一家人生活拮据,當地豬肉便宜沒,他用小火慢燉之法,創造出“東坡肉”,迄今都是中華名菜。由此可以看出,豬肉在宋朝極為普及。豬是最早馴化的牲畜,漢字的“家”由“宀”和“豕”組成,宀是房子,豕是豬。

2、火腿。宋朝已經有火腿了,宗澤從老家義烏帶了幾塊鹹肉,切開後鮮紅如火,吃起來鮮美異常,宋徽宗賜名“火腿”,這就是金華火腿的由來。火腿製作非常普及,有人還詳細製作了製作之法。

3、牛肉。我們看《水滸傳》,出場最多的是牛肉。水滸裡吃牛肉的場景有五十多處,好漢們都喜歡上好的黃牛肉;林沖風雪山神廟時打包了二斤熟牛肉,李逵、魯智深一到店裡就要熟牛肉。豬肉出現過兩次,都跟魯智深有關,一次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豬肉切做臊子扔了;一次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殺翻一口豬,用來招待潑皮。

4、羊肉。北宋養羊的牧場掌握在少數民族手裡,羊肉很貴。皇宮“御廚止用羊肉”,基本“不登彘(豬)肉”。宋朝皇宮吃的羊肉,基本從遼國、西夏等地區採購,一買就是成千上萬頭。蘇東坡在惠州,當地菜市場每天殺羊,但數量很少。蘇東坡是罪官,只能吃人家剩下的羊龍骨。


九州歷史


人是雜食動物,既可以吃素,也可以吃肉,不過單就味道而言,肉類遠比蔬菜要好,所蘊含的能量營養也更高,因此更受人們歡迎。

說到吃什麼肉,古人其實跟現代人一樣,現代人能吃的,古人同樣能吃,只不過因為時代變換,古人經常吃的跟現代人不同罷了。

現代人最常吃的肉類就是豬肉和牛肉,但這兩種肉在古代並不普遍。

在茹毛飲血時代不用說,先民們一般是打獵吃肉,打到什麼吃什麼,後來先民學會了馴化動物,“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牲都可以提供肉食,但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肉食產量很少,也很難經常吃到肉。

接下來中國進入到有等級分化的社會,肉也分出了不同的級別,尤其是《周禮》確立的西周,明確展示出了不同等級吃不同肉的規定。

據《國語·楚語下》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由此可見,牛肉和羊肉被視為尊貴的肉,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享用,而且不能常吃,就連諸侯也不能無故殺牛,要等到祭祀等特殊時段才能吃牛肉,像庖丁解牛里名叫丁的廚師,估計是魏惠王的專用殺牛戶,不然技術不會練到那麼高深的地步。

牛羊肉之所以尊貴,除了味道以外,物以稀為貴才是主要原因。

牛是農耕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春秋時期鐵犁牛耕普及以後,歷朝歷代都嚴禁私自宰殺牛。春秋戰國諸侯不會隨便殺牛;從漢朝開始,朝廷更是專門立法保護耕牛,漢律規定“不得屠殺少齒”,私自殺牛者償命,只有那些老弱病殘的牛,才能送到指定地點去殺。

到了唐宋時期,更是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殘,都在禁殺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剝皮售賣或者本身吃用。

所以古代的屠牛戶是很難賺錢的,比如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未發跡前以殺牛為業,但還要以偷驢、販私鹽為副業,這才能有口飯吃。因此,像水滸傳中那些好漢大喊“小二,給爺上兩斤牛肉”的情景是不可能出現的,就算這些好漢不怕朝廷法度,店家也根本沒有這麼多甚至也跟就沒有牛肉。

至於羊肉,在農耕地區,專門養羊的不多,因為羊長得慢,不好養,吃的多,產量少,不過在草原上,羊是草原遊牧民族馴養的主要牲畜,根本不缺羊肉。這就造成兩種情況,在距離產羊地較遠的地方,羊肉稀缺,貴,眾多中原王朝的情況皆是如此;而在離草原近的的地方,羊肉很便宜。

以宋朝為例,宋朝經濟極為繁盛,飲食文化蔚為大觀,不過宋朝進一步加大了對牛的管控,所以貴族們主要吃羊。

宋朝吃羊是由皇家帶頭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宰羊350只,宋仁宗時每天要宰280只羊,宋英宗朝減少到每天40只,宋神宗時雖然引進豬肉消費,但御廚一年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還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頭。

上行下效,羊肉成為了宋朝餐桌的頭等肉食,民間無論婚喪嫁娶,或是中秀才舉人,還是燒香還願,如果沒有一隻羊在案上放著,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羊肉從第二逆襲成第一,但豬肉的地位還是老樣子,蘇軾曾言:“(豬肉)富家不肯吃,貧家不解煮。”豬肉的主要受用人群還是平民,但平民往往不會做豬肉,看不下眼的蘇軾於是發明了東坡肉等多種菜式。

不過在北邊的遼國,肉食恰好相反,遼國境內大把養羊的,反而很少養豬的,這就造成了遼國反而以豬肉為貴,豬肉達到半步逆襲。

當然也是從宋朝開始,豬肉開始加速普及,到明清時期,豬肉終於逆襲成功,登上了宮廷菜譜。據《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

不過牛羊肉登頂多年,地位不可撼動,即便豬肉在清朝時期成為國民肉食,價格還是不如牛羊肉。在美食教主袁枚的《隨園食單》單獨列為《特牲單》敘述:“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饋食之禮。”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除了牛羊豬三種肉,還有魚肉、狗肉、雞肉比較常見。

魚肉在沿海地區和河網密佈的江南地區很常見,但在內陸地區就少見了,畢竟鮮魚不能長時間保存,做成魚乾又需要寶貴的食鹽。

狗則一般充當看門職責,以古代是生產水平,也做不到足量供應狗肉,只能偶爾吃上。

養雞一般需要飼料,單憑放養去吃蟲子養不了多少雞,經常要給雞加點菜,所以能不能吃上雞肉成了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一個評判標準,陸游在《遊山西村》中就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之語。

至於其他肉類,馬通常軍用,一般情況下皇帝也不吃馬肉,還有熊肉、虎肉、鳥類、鹿肉這些,即便今天也不是常見肉類,古代也不常見。

另外,如果碰上大的戰亂災年,別說這些虛的,人都可以被吃,易子而食這種極其恐怖的事曾一次次發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平沙趣說歷史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古人一般都吃一下幾種肉:

1、狗肉。《刺客列傳》說聶政,“家貧,客遊以為狗屠”。





2、羊肉。《元和郡縣圖志》說“在縣西北三十里許原下,其水鹹苦,羊飲之,肥而美。”








3、豬肉。《春渚紀聞》“秀州東城居民韋十二者,於其莊居豢豕數百”。

蘇軾《豬肉頌》“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4、鹿肉。





5、馬肉,驢肉,牛肉。






6、雞,鴨,鵝類肉。












7、魚蝦肉。







8、其他不常見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是肉就行,不挑。






由於古代沒有啥動物保護法,所以能捉到啥吃啥!


總叨叨


這當然要看什麼時期、什麼階層的古人。

大體,生物考古技術告訴我們,從周朝到漢朝,人們吃豬肉、狗肉為多,羊肉很少。宋代的文獻則說明,豬、羊、雞是比較常見的肉食,如果有幸在水鄉,活魚甚至螃蟹都不會太貴。


我們先以宋代文獻為例,瞭解一下肉類的基本價格:

(基於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為了方便圖示,進行了大量簡化……)

以北宋中後期為例,在開封,豬肉、羊肉大概30、40文一斤,略微比當時一斗米差不多,不能說很便宜,但一般小康階層還是可以吃得起的。牛肉大概要貴上兩三倍。從黃河運過來的鮮魚,和牛肉差不多貴。

可以說,對於當時開封人來說,豬、羊是大家比較常吃的肉了。

但是,如果生活在江南水鄉,鮮魚的價格就要便宜多了。有趣的是,牡蠣很貴,但螃蟹很便宜——有時候在產蟹地,1文錢可以買兩隻螃蟹,就是大眾消費了。

然而,更普遍的肉,恐怕還應該是雞肉

別說官員了,鄉紳之間互相拜訪,一般都殺一隻雞、準備一壺酒來招待。在南宋時,這大概也是一種待客之道。有人去拜訪朱熹,朱熹只提供脫粟飯、茄子,在當時精英社會中,大概是很寒酸的招待了。於是那人就很生氣, 表明“

只雞樽酒”才是標配。可見雞肉在餐桌上有多普遍。因為家家養雞,即使平時不吃,需要的時候還是有的。


上面大體是我們通過文獻獲得的初步印象。

現在,隨著生物考古技術的發展,我們漸漸可以通過出土骨骼、牙齒的微觀分析,瞭解古人的飲食結構。比如,2017年,學者們(Dong et al.)就指出,從西周到東周,男性吃的肉沒有什麼變化,女性吃的肉越來越少了;他們進而推論也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女性地位下降了。今年,還有學者(Xia et al, 2018)研究了西周時期哺乳的情況,指出當時人3至4歲斷奶,2至10歲時候吃的肉比成年人少。

最近,還有學者研究了從東周到漢朝的肉食習慣(Zhou, 2016)。結論認為漢人吃最多的豬肉,然後是狗肉,牛羊肉攝入則比較少。

可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段,對唐以後的分析似乎還比較少見。然而,對比上面基於文獻的印象,我們似乎可以進一步追問:什麼時候中國人開始吃越來越多的雞和羊?

相信未來的研究會給我們更加精彩的答案。


在野武將


最常見的是羊肉,偶爾吃牛肉,因為牛重要的勞動工具,除非讓它自己死了才能吃,私自殺牛是犯法的。另外狗肉也比較常見,跟現在不同的是,古人很少吃豬肉。

排個等級的話,就是牛肉最高級,可以說是貴族食品。其次是羊肉,再其次是豬肉,最後是雞鴨肉、魚肉、狗肉等。總的說起來就是,古人最常吃的還是羊肉。

為什麼古人喜歡吃羊肉而不吃豬肉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古代養殖技術比較落後,豬肉長的慢,養一頭豬需要耗費大量的糧食,古代大部分時期人都吃不飽,更加不會把糧食拿出來養豬,所以養豬的很少。偶爾養一些也是放養,而不是現在的圈養,基本任期自生自滅的養著,養出來的豬沒有膘,很難吃。

而養羊就簡單的,見過農村放羊的都知道,把一群羊放到野外讓它們吃草就好了,不需要喂太多的糧食,飼養起來相對簡單。

二是古代的豬肉不好吃。豬最早是從野豬訓話出來的,古代可沒有育種技術,最初的豬肉很腥臊,味道很難吃,所以很少有人喜歡吃豬肉。

在古代有個說法,豬肉是低檔的食物。只有身份底下的人才會吃豬肉,但凡有地位有錢的人基本都不會吃豬肉。

最後就是豬的形象不好,讓古人覺得它的肉很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就說豬肉形象醜陋,豬肉太酸還有毒,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總的來說就是古人不喜歡吃豬肉,只有底層百姓偶爾開葷才會吃豬肉。

蘇東坡所做的東坡肉也是用了紅燒的烹飪手法,加了很重的作料才把豬肉做好吃的,而古代普通百姓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

另外雞鴨等家禽的肉在古代吃的也比較少,到了近代的時候,普通百姓家裡養雞的也很少捨得殺了吃的,因為主要還留著下蛋呢。

而狗肉也比較常見,大漢的開國功臣樊噲最初就是賣狗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