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爲何難以統一?

翻開世界歷史,有兩段特別有意思:一是中國春秋戰國史,一是歐洲近代史(從15世紀到20世紀上半段),一樣是強國林立,局勢紛紛擾擾,留下了無數經典的外交、戰爭;一樣是名君、名臣不斷湧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樣是新思潮、新技術不斷湧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我認為這兩段歷史有很大的可比性,中國的面積與整個歐洲大致相等。中華文明經過春秋戰國的大發展,躍上了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同樣,歐洲中世紀的愚昧、落後也是人所共知,但經過近代五百餘年大發展之後,成了整個世界文明的征服者。

但這兩段歷史也有不同之處,除了歐洲近代史由於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之上,因而成就也更加顯著之外,春秋戰國時代經過幾百年的強弱分化,最後演化出一個超強個體——秦國,來統一六合四海;而歐洲近代史同樣經過幾百年的演化,卻一直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平衡,始終沒有超強個體的出現,實現歐洲的大一統。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先來看東方。

【大融合與價值觀】

春秋戰國與諸子百家對於中國是如此重要,是因為,一手是硬的手段來交流來合作,這就是政治和軍事(戰爭),古代中國的戰爭都要比歐洲慘烈的多。春秋戰國打了500多年,從100多個國家,打到幾十個國家,打到戰國七雄,最後秦始皇一統天下。歐洲打來打去,並沒有滅掉多少國家,早期歐洲君主實屬無能。拿破崙之後,要想改變多國並存的狀況,為時已晚。

一手是軟的手段來交流來合作,這就是經濟和文化,尤其是諸子百家是其核心。

這個大融合的結果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諸子百家的零散的思想和主張其實早就有了,易經是他們共同的精神上的祖先,但是到了春秋戰國這個激烈交鋒的年代,他們變得更加鮮明、迅速成型,並對當時的時政、思潮和後來數千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深遠的影響力。

到了春秋戰國後期,其實諸子百家都在天下(華夏)需要統一形成了高度共識(甚至包括道家),這是大一統最核心的基礎,也是以後歷朝歷代心繫統一的法統和精神紐帶。是所謂價值觀。

【軍事與策略】

戰國七雄中,秦本是弱國,秦滅六國,是以弱勝強。六國的戰略是合縱,秦國的戰略是連橫。連橫最後戰勝了合縱,為什麼?因為六國之間也是爭鬥關係,難以真正合縱。等到不真正合縱就要滅亡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秦國得以富強的制度政策,六國也可以學,但他們學得太慢、太遲,最後學也來不及了。秦善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於坐山觀虎鬥、坐收漁人之利,慎戰,輕易不出手。非打不可的時候,也善於以少擊多,分而殲之。但到了非集全部國力一決雌雄的時候,秦國從不手軟,例如長平之戰和滅楚之戰。秦滅六國,以弱勝強,不是逞一時之勇,而是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時間,打了57場戰爭,殊為不易。採用郡縣制使秦的擴張更為便利。

秦最後終於一統天下,主觀條件決不可忽略。秦始皇、李斯,雄才大略,氣吞山河,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破釜沉舟,發起最後一戰,九年時間,蕩平六國,一統天下。為什麼秦國能制定聰明的戰略?和六國統治者相比,秦國君臣更為雄才大略、聰明睿智。秦國用人看才能、不看出身。秦王胸懷寬廣、用人不疑、放手讓大臣將帥做事。

以上兩點,都是西方歷史聞所未聞的事情。秦國7代君主始終堅持用法家的主張,搞計劃經濟,搞戰時共產主義那一套,才驟然內功暴漲。你看多年後斯大林搞那一套,是不是一模一樣?否則,以當時俄羅斯那破亂條件,能搞出後來那麼大的動靜?別說後來的輝煌,第一,當時就被歐洲貴族撲滅了,生存都是問題;第二,當時勉強生存,後來的的大發展是絕無可能,希特勒可以輕輕鬆鬆推掉斯大林格勒,滅此朝食。

所以就有人說,歐洲早期沒能統一是因為沒有法家思想。

但是中國的法家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天上掉下來的嗎?就算有了法家,為什麼法家思想能有那麼大的市場?那可是整整堅持了7代人!

一切都要歸因於春秋戰國亂局的土壤,和諸子百家的廣泛傳播、交流、融合。實踐檢驗出真知,所以各國搞法家思想變革求強的如雨後春筍。只是秦國持續時間最長,到了始皇帝終於大功告成。

有的人認為大禹治水是神話,認為女媧補天是神話,認為精衛填海是神話。哥哥覺得,秦朝7代君王連同一大批幹臣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百餘年終於一統天下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神話!

【徵兵制】

早期歐洲士兵是僱傭兵,軍官是僱傭軍官,一直到拿破崙時代才開始搞徵兵制。而反觀東方,為了自強,戰國七雄都搞徵兵制,都搞中央集權政府,都搞以法治國。商鞅變法後秦國搞得最好,政府按政策和法令辦事,效率高,組織力強,秦律的規定非常詳細,力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接近現代民族國家。

再看看歐洲。

英國國力不錯,但一直沒有陸軍的命,因此他註定永遠上不了岸。與日本相反的是,日本就是拼命要上岸,從豐臣秀吉開始狗刨水搞了幾百年。但是英國就是保守主義的大本營,說,那好吧,我上不了岸,就成為你們統一的絆腳石吧,以免一個強大帝國出現。

從此,英國成為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最積極維護者,長期扮演著鋤強扶弱的光榮角色,誰力量過大就打擊誰。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歐洲最大的分裂分子。

在歐洲大陸的中心真正有稱霸實力的國家只有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確也產生過有志於統一歐洲的野心家——拿破崙和希特勒,他們也的確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但這兩個霸王的共同特點是,首先是海上英國的存在使他們無可奈何,然後當他們對俄國(蘇聯)發動最沉重一擊的時候,他們自己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幽暗的歷史之光】

其實歷史也曾有過另外的可能性。

彼得一世和葉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訂過雄心勃勃的吞併全歐的計劃,只是因為時間所限,還來不及實施。計劃很棒,比日本人靠譜多了,前幾代君主也執行得很好。

這個時候,最噁心的開外掛的人出現了。這也是歐洲未能在拿破崙之後繼續走向大一統趨勢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理大發現,這個巨量因素終於讓歐洲統一成為絕無可能的幻想。

美洲新大陸的存在,將歐洲各國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慾望引導到新大陸去冒險了,從而減輕了歐洲國家自身的碰撞。全球跑馬圈地的時代就此開啟。

結束語:

秦國的統一,德國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是逆勢上揚,都是秦國、德國、日本變法圖強、自強不息幹出來的結果。世界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未來如何取決於你現在怎麼做。

歐洲未能統一,哥哥認為,最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在人類歷史的早期,未能有一套成體系的思想組織出一個最為強大的國家機器,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日光之下無新事,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我們今天,如果不能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根本不用談經濟奇蹟、民族復興。不管什麼政治制度,它能讓中國保持高效率、組織力強,快速發展,那就是最合適的制度。至於機體健康、權力監督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不可因噎廢食。

所以哥哥想和兄弟姐妹們說的就是,不管別人用什麼幌子,它想讓中國降低國家的組織能力,降低國家的整體效率,喪失內部整合的有效能力,就是動搖我們的根本。

當然,西方人只知道中國人愛存錢,但不知道為什麼如此熱衷的理由。我們即使告訴他們我們憂患意識強烈也沒有用。他們當然更無法明白秦國當年七代君王的接力賽。因為這確確實實是華夏文明凝結的一個奇蹟。

向我們的祖先致以無上的敬意。

歷史假想之俄羅斯:

假如地理大發現之前再給俄羅斯二百年時間,不像法德有後顧之憂,會有怎樣一番作為?

關於歐洲的歷史遐想:

如果早期有一個民族迅速人口突破一千萬;

如果有一個或一群人能倡導一種最具組織能力、最具高效能國家機器的治理學說;

如果早期能多幾個拿破崙、希特勒、彼得、卡特琳娜;

……

但歷史事實是,歐洲三面環海,農耕經濟落後,長期只能靠抽取商業稅支持政府和軍隊開支。唯有一個幾乎可算真正陸地國家氣質的俄羅斯發育太晚,待他身材暴漲之日,已受困於地理大發現之後的新格局,歐洲,已不再是歐洲人自己的歐洲,況且,蛋黃蛋清打散,各民族已基本成型。

全球化,是近四五十年對全世界政治格局影響最大的事件。但若要追根求源,一戰二戰雖然極為殘酷,但實質上極大推動了全球融合與互動,再往前推再前推,其實,地理大發現就已經意味著一切必然到來。

這,實實在在是美洲新大陸的蝴蝶,改變了古老的東西格局,環球從此一體。

歐洲為何難以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